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效率违约理论的提出给传统合同法提出了挑战。本文试图从效率违约的条件和内涵两个方面更加全面地理解效率违约理论。得出的结论是,严格意义上的效率违约不仅指违约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履约-违约决策,而且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的信任投资和风险分担。但是,没有一种违约救济方式能够同时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履约-违约决策、信任投资决策和风险分担。  相似文献   

2.
合同的法律风险发生在合同订立、合同履行及违约救济等各个阶段。主要包括因合同主体资信不良、合同条款有缺陷、合同不成立或效力有瑕疵、合同履约不能或履约瑕疵、违约救济举措不当或者索赔失利等原因造成的法律风险。针对这些风险点,我们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防范工作:  相似文献   

3.
《企业技术开发》2015,(7):113-116
在我国《合同法》上,既规定了预期违约也规定了不安抗辩权,这种并存的立法例在其他国家很少见,这种立法例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旨在通过对这两种制度渊源、法理基础的比较,并在细分预期违约的基础上,归纳出两者的不同。并认为在对保有两制度并存的《合同法》进行解释时,应赋予预期履行不能的预期违约和不安抗辩权以相同的救济方式,以保持法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预期违约是合同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合同违约类型,在国外合同立法中被普遍承认。随着我国合同立法的日趋完善,对预期违约理论进行研究,并在立法中得以确立,对完善国内合同立法与国际立法的对接,进一步加强合同管理,将是十分必要的。 一、预期违约的提出  相似文献   

5.
预期违约制度是英美合同法上的特有制度,我国的《合同法》也吸收和借鉴了英美预期违约制度,并且同时规定了不安抗辩制度。本文对两项制度分别进行了分析,并作了比较,指出它们同在我国的合同法中,是值得肯定的立法方法,即使两项制度在具体条款上有一些矛盾和不足之处,但是是可以进一步修改完善的,这两项制度,相互补充,并不累赘,而且更能平等地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利益,更能维护交易秩序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合同违约事件根据是否发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客观违约;二是先兆违约。在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合同违约行为事前都有违约征兆,最后违约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例如,当前经济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交叉违约就是一种先兆违约。如某合同一方当事人对该合同以外的债务契约或协议违约,并被相应的当事人追究违约责任,虽然对该合同还没有发生违约,但由于上述情况的发生,存在对本次合同的潜在违约。对方之所以对该合同以外的合同违约,可能一是动机不纯,打算利用合同骗买骗卖;二是本身财务状况不佳,无力履约。而这些都是继续违约的兆头。如果坐视其它债权方将违约方的财产清理完备,则本次合同的履行就更难有保证了。然而,《合同法》等一些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赋予潜在受害方大意识到将要受到对方未来违约损害时提前采取补救措施的权力。  相似文献   

7.
2015年12月12日,近200个缔约国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一致通过《巴黎协定》,与《京都议定书》相比,《巴黎协定》确立了"自下而上"的治理机制,在"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制"的基础上增加了"各自能力"等制度设计,都体现了它的优越性。然而其在强制履约方面仍存在缺失,如何能既保留协定的灵活性又提高各国履约的积极性,是现代国际社会亟须解决的问题。保障《巴黎协定》的检测、核查机制将是缓解问题的一大助力,是敦促缔约国积极履约以实现《巴黎协定》灵活性和有效性双重目标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8.
自推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置"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土地流转热潮,新型经营主体纷纷进入农业领域,投入社会资金不断增加。在土地流转速度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土地承包户跑路现象层出不穷,各地违约纠纷不断。为了降低违约风险,江苏省海门市选择试点进行探索:建立了土地流转市场准入机制,创新性地推出了江苏省首单土地履约保证保险。文章先分析"三权分置"下土地流转违约发生的必然性,研究目前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由此突出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机制的重要意义;结合海门市土地流转违约风险防范案例,分析"三权分置"下以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为主的风险防范机制问题,给各地降低土地流转违约提供建议和参考,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9.
《经营者》2000,(1):58-58
<正> 主持人:1999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法律界称之为"新合同法")首次从法律上规定了预期违约制度。这一被称为立法重大突破的制度会给我们的经济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呢?又会给经营者提供哪些保护措施呢?今天,请你们几位律师到"经营俱乐部"来,是想听听你们各自的见解。倪跃昆律师:预期违约,顾名思义,就是实际违约的反义词。在我国以前的立法中,只对已经发生的违约行为(即实际违约)追究违约责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发现,还有很多合同在没有到  相似文献   

10.
为事前防范法律风险,国际直接银团贷款的各方当事人通常在协议中就预期违约规定有交叉违约等八项条款。对于预期违约的救济,英美法系在法律制度和实务中都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11.
预期财务困境成本在债务违约预测模型中的信息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预期财务困境成本、财务政策与违约概率之关系进行理论分析,模型显示,预期财务困境成本愈高,债务违约概率愈小。在此基础上,作者选择2002~2004年间首次出现债务违约的97家A股上市公司为违约样本,并予以配对,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考察预期财务困境成本与违约概率之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预期财务困境成本在债务违约预测模型中既具有相对信息含量,也具有增量信息含量,即在基准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预期财务困境成本的代理变量能够显著降低模型的误判率。  相似文献   

12.
房地产开发涉及面广,开发过程中在任何一个环节上稍有差错,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在有关开发合同签订后,对方当事人若有违约行为,则更会造成难以估价的损失。因此,在房地产开发中如何运用法律武器防范对方的违约行为显得尤为重要。从法律的角度而论,违约行为按其是否发生在合同履行期间,可分为实际违约和预期违约。实际违约是现实的、客观存在的不履行或不按合同的约定履行合同义务;而预期违约表现为将来不履行合同义务,是一种现实危险,它可能转化为实际违约,也可能因违约方撤回违约的行为或意思表示而消失。对于实际违约,因违约…  相似文献   

13.
张毅  李莉 《河北企业》2002,(10):86-88
合同履约是合同效力的必然要求,亦是实现合同利益的根本措施。但当前不容忽视的是,社会信用紊乱,合同违约、商业欺诈、逃废债务现象比较严重,合同履约率低下,对企业的经营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合同法》构建了一系列防范化解合同履约法律风险的制度,在经营活动中应当注意运用,以维护和实现企业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契约的履行机制一般包括强制履行机制和自我履行机制。会计契约的强制履行机制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需要自我履行机制进行补充和完善。会计契约自我履行范围由会计规则执行者的私人履约资本决定,因此创造一个有利于私人履约资本生成和积累的社会制度环境是提高会计诚信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预期违约制度是我国<合同法>中的重要制度.它是为了解决合同生效后至履行前合同履行上的风险而建立的一项法律制度.我国<合同法>虽然对预期违约制度作出了规定,但它和英美法中的预期违约制度相比,却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不足,随着<合同法>实施的十多年来,这些问题也日益突出,亟待立法完善,从而最大限度发挥预期违约制度的功能,以维护交易秩序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在合同成立的前提下,确定了合同中各单项履约义务以及交易价格后,应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各单项履约义务(或可明确区分的商品或服务),其目标是能够反映企业因履行合同中的每一单项履约义务向客户转让已承诺的商品或服务而预期有权收取的对价金额。  相似文献   

17.
契约的履行机制一般包括强制履行机制和自我履行机制。会计契约的强制履行机制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需要自我履行机制进行补充和完善。会计契约自我履行范围由会计规则执行者的私人履约资本决定,因此创造一个有利于私人履约资本生成和积累的社会制度环境是提高会计诚信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不安抗辩权与预期违约二者不可替代,我国《合同法》有必要将两种制度同时予以采纳。本文通过对我国《合同法》第68条和第69条的分析考量,认为我国规定的不安抗辩权仅是指第68条,而第69条规定的合同解除权利乃是借鉴了英美法系的默示预期违约规则,属于预期违约制度的范畴。  相似文献   

19.
张洪 《物流技术》2014,(19):354-356
利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引入部分违约参数,建立完全信息下公司与农户构成的单一产品供应链系统的博弈模型,讨论了市场交易价格对博弈双方最优战略选择的影响,得出了违约方合适的违约比例区间。研究表明:市场价格波动时,完全违约或完全履约不是最佳的选择策略,合理的违约比例区间也能实现农产品供应链协调,提高供应链的整体利润水平。  相似文献   

20.
迟丽波 《活力》2010,(12):137-137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既借鉴了大陆法不安抗辩权规定的精华.又吸取了英美系预期违约制度的合理性,这是立法例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在《合同法》颁布之前,我国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中有过不安抗辩权内容的规定,而在国内使用的《合同法》中,却从未明确规定不安抗辩权和预期违约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