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傣锦是中国著名的少数民族织锦之一,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图案纹饰背后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古到今,傣锦与宗教形影不离,在傣族的宗教文化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传承和符号表征作用。通过对傣锦佛幡中的图案纹样进行分析,揭示傣锦佛幡图案所体现的宗教精神,只有真正地理解和发掘内在的精神内涵才能够传承其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2.
服饰是当今人类最直接的视觉语言,而民族服饰不仅传达了个体信息,更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内涵。本文将以傣族服饰为研究对象,根据傣族民族服饰特征研究傣族服饰的功能性表达,剖析其社会功能性。  相似文献   

3.
在对湘西土家织锦这项文化遗产研究中,明确这项文化遗产各方面性质和文化内涵,并在这个过程中开阔人们自身思维,将湘西土家织锦与现代服装设计工艺进行有效结合,传承湘西土家织锦的精神特征,在弘扬现代服装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推进现代服装行业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道侗族织锦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通道侗锦进行解构与重构,希望透过对传统的侗族织锦艺术的解读,从中找到可赋予设计工作者来思考其文化意涵与文化价值精髓所在,再撷取旅游纪念品的诉求将其整合于当代文化商品设计中,带领消费者去认识侗族文化,了解当地民众的纯真风貌和传统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延续与扩张。  相似文献   

5.
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种方式,通过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商品,产生自我造血功能,适用于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性保护方式有利于丝绸类传统技艺项目的扩大发展、技艺传承和文化弘扬。苏州宋锦作为丝绸中的精品,适用于利用生产性保护方式,进行丝绸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目前,从宋锦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现状来看,苏州宋锦非遗项目已经采用了生产性保护发展模式,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历史悠久是古丝绸之路的实物见证。本文基于数码技术从缂丝技艺的传承发展、产品创新设计方面进行研究。提出缂丝技艺数字化传承,创新缂丝创作题材和表现方式,结合多种工艺和材料进行缂丝创新,缂丝产品多样化、时尚化、实用化设计等观点,为弘扬与传承非物质文化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7.
基于目前信息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保护、传播、管理与传承上面临的挑战,文章以杭嘉湖桑蚕丝织传统技艺为研究主体,通过对杭嘉湖桑蚕丝织传统技艺的田野调研,获取桑蚕丝织织造"形、艺、技"的相关资料,然后从数字化传统技艺、实景活态展示、数字水印技术三方面探索数字化保护与应用方案,最后,从蚕乡遗风、制丝技艺、丝织奇葩和保护传承四个部分探索杭嘉湖桑蚕丝织织造技艺数字化资源管理平台,探索非遗项目桑蚕丝织传统技艺数字保护、管理与传承的可行性之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的织锦品种繁多,南京云锦、杭州织锦、苏州宋锦、成都蜀锦为其中的四大名锦。中国少数民族的壮锦、黎锦、傣锦、侗锦、苗锦等,图案花色各具特点,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1960年以来,中国织锦在继承、发扬传统织锦的基础上,恢复了南京云锦的妆花锦和蜀锦的浣花锦、锦上添花锦、八答晕  相似文献   

9.
黎族与土家族织锦是物质文明的宝贵结晶,它们所表现出来的美是传统、自然、艺术的完美结合,同时也是两个民族风貌的历史写照。本文首先从织锦图案中分析了两个民族不同的图腾崇拜,然后进一步探寻了纹样之间的相似点,并就如何体现在现代设计领域中的传承性和启发性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山东地区的传统织绣技艺种类繁多,在纺织、缝纫、绣饰、编结等方面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项目广泛流传。对有代表性的地方民间织绣技艺项目进行了深入研究,梳理发展源流,探讨发展方向。认为传统民间织绣技艺的保护及其文化产业开发,应该走多方位协作、综合发展的道路,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发展的新途径。拓展产业化发展空间,拓宽技艺传承路径,融入城市文化生活,让源自日常生活的传统技艺再次涉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11.
洛阳宫灯,做为传统的采光之物,至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是中国彩灯史的鼻祖。除了它的实用性之外,流传下来更多的是艺术文化价值与精湛的制作技艺。随着科技的进步,后者的因素加速超越了前者的需求。特别是近阶段,洛阳宫灯的传承与发展进入了空前的"低谷"。面对即将可能失去的传统技艺及艺术文化,本文从洛阳宫灯的发展进程,以及它的造型元素、工艺结构元素、材质元素、色彩元素和图案元素对洛阳宫灯的艺术文化特征,以及国内不同地域宫灯的区别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探讨,从而对洛阳宫灯的传统文化传承提出几点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6月8日,“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渐入佳境,并掀起纺织非遗传承与保护的一轮热潮.当日下午,“振兴传统工艺”学术论坛暨传统纺、织、印、染、绣技艺传承与发展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恭王府如约而至. 来自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文化部非遗司等单位的嘉宾,以及企业界、设计界、学术界、地方政府的嘉宾和代表聚集一堂,深入探讨了传统服装服饰的技艺元素如何融入现代生活、融入现代时尚,以及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白族扎染、傣族筒裙等一些充满民族特色的服装服饰将支撑起云南民族服装服饰产业。近日,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尹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云南将充分利用省内民族服装服饰这一丰富的文化资源,着力发展并重点扶持民族服装服饰产业。据尹欣介绍,目前在云南的部分地区,民族服装服饰产业已经初具规模。石林彝族自治县的阿着底村就是远近闻名的民族服饰生产批发基地。丽江古城内的商铺也遍布出售披肩和披巾。将来,西双版纳的傣族和大理的白族服装服饰都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还会引导企业积极利用“云南元素”,在现代时装中融入传统的民族式样。  相似文献   

14.
丝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的优秀文化,如何在高职院校中进行教育与传承,值得地方高职院校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基于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两个相对立的教育理论揭示了丝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中教育传承的内涵,介绍了学校通过建设丝绸类教学资源库打造课程资源,并通过引进技艺大师打造混编师资队伍,同时通过将丝绸传统技艺和文化嵌入到相关专业课程与教学活动中,实践丝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中的嵌入式教育传承。最后分析了丝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中教育传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谈论陶瓷传统技艺的传承问题,通过这个问题对现状的分析以及陶瓷传统技艺如何演绎现代理念。  相似文献   

16.
雕刻装饰用在传统的红木家具上,赋予了家具的审美含义,是对红木材质的珍惜,其纹饰图案也是对历史文化的记载,是红木家具中国文化的体现。通过文章介绍红木家具的雕刻纹饰图案寓意相关知识及雕刻技艺,以达到让人们对稀缺红木资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珍惜与传承。  相似文献   

17.
《纺织服装周刊》2016,(41):21-21
为了加强纺织类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今年8月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批准,正式成立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该办公室的成立将从体制机制上保障纺织类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进一步在纺织行业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工匠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并使传统技艺在现代产业发展中得到传承与创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为加快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师徒制”也称“师带徒”,是手工艺人传授徒弟的一种古老方式,它起源于工厂手工业时期。儒家《学记》中生动记载了我国手工业时代“父兄之教”“子弟之学”与“父承子继”等技艺传授模式,至今“学徒制”模式仍是对新员工进行在岗技能培训的主要途径。“师徒制”的出现,实现了培训史上第一次革命。其特点是:师徒教与学关系的确立,打破了技艺私有不肯外传的保守禁规:有了对应的培训内容与学徒期限,其实质是通过“传、帮、带”来实现技艺传承。  相似文献   

19.
时装是一扇门,每个人都在它背后的世界寻寻觅觅.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国际时装周2018春夏系列虽已落幕,但青年设计精英寻找生活意义的背影,殿堂级大师寻找文化力量的行动与决心,令人难忘.犹记得,林栖、冯三三、乔丹、唐冠颐等设计师通过面料、版型、印染等工艺,为传承传统手工技艺、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棒槌花边是山东地区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是艺术设计和工艺技术结合的产物,富有表现力和装饰性。文章以棒槌花边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此门技艺目前的困境,认为在保护传统手工艺的道路上,应该多方位进行协作,建立政府、研究机构、高校、生产企业等部门的广泛合作,多渠道进行探索、保护发展的新途径。以期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