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中部县域工业化与环境负荷关系的实质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的选择问题。工业化规模经济扩张所带来的工业废气、工业废水排放量是中部地区环境问题的关键;县域工业化是中部工业"三废"排放量的主导因素,中部县域是发达区域环境污染的转移地。  相似文献   

2.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支撑,要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了解其自身优劣势,选择、打造和充分发挥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优势经济,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对于中部地区的某个具体县域而言,其经济发展模式与中部崛起战略中的的整体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紧密联系,因此,通过对某个县域的研究,由个别到一般,结合中部崛起战略下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县域经济是自然地理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各种因素融合成的整体。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整体部署中的重要内容。它的发展快慢,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进程。而如何优化县域经济环境,培育创新意识、塑造新型的人文和体制环境,是促进县域经济高速、有效、持续增长的关键。一、要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一要建立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各地要结合实际,根据经济区域划分标准,建立不同特色的县域经济模式,县域间也可  相似文献   

4.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经济、基本支柱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湖北迎来“黄金十年”机遇期下,研究我国中部湖北省内的代表性县域经济发展,不仅对湖北县域经济乃至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发掘和培育建设“富强湖北”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推进模式、和战略选择,是揭示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水平和主要规律的关键特征,也是县域经济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5.
中部地区是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比较薄弱的地区,也是县域经济在中部经济中占有比例较高的地区。因此,发展中部地区的县域经济至关重要。通过大量详实资料对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技术资源约束进行论述,阐述了技术资源的内涵以及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针对这种约束产生的原因,提出在技术资源约束下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性建议,从而促进中部县域经济的发展,为“中部崛起”提供更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6.
曾经为历史中心的中部如今渐进边缘化了的直接原因:一是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工业化城市重心化”的局部发展战略;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推行的“出口导向非均衡经济发展模式”。中部之痛,首痛在“三农”;中部之难,难在县域工业化。中部崛起的范式选择在于生态化县域经济。生态化县域经济不仅要求产业生态化,而且还呼唤政策生态化和金融生态化。  相似文献   

7.
根据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应该优先县域经济发展,并应制定和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借以加快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另外可根据区位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复杂性,不同的县域经济可以选择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基于发展极理论视角的西部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展极理论可为一国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提供发展路径.在我国西部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中,发展极理论的适用性更为显著.以资源产业作为发展极虽然在短期具有必然性,但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资源依赖型增长模式的长期不可持续性,西部资源型县域不可避免地要面临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文章探讨了发展极理论及其在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适用性,以及西部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及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极等问题,并提出应构建西部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几大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9.
文章回顾了近年来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定义了环境友好度的概念,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我国生态县有关指标,构建了县域环境友好度的分析模型,以S县为例,计算出环境友好度的具体数值,为该县评估自身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依据。县域环境友好度分析模型为我国其他县评估自身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定量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积极稳定的作用,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也是改善县域人民生活的重要渠道.本文将从县域经济的构成要素,主导产业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为我国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的选择以及发展模式探索提供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下游沿岸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加权主成分分析法、GIS的趋势分析工具和Morans’I指数分析2009年黄河下游沿岸109个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并运用MATLAB7.0的SOFM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经济发展水平分类。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沿岸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显著,宏观上呈现出西南—东北方向的U型趋势和东南—西北方向的倒U型趋势;县域经济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东营、济南各县域以及荥阳为经济核心区,而豫东、菏泽等中原经济区东部平原县为经济塌陷区。109个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分为5类,其空间分布总体上符合圈层结构理论。用主成分得分作为输入,参考层次聚类结果确定神经元数是SOFM网络取得良好分类效果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发展循环经济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县域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循环经济的构建是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本文对循环经济的新经济发展观与县域循环经济构建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杨水根  王露 《经济地理》2022,42(1):127-134+175
加速县域流通产业发展是巩固产业脱贫成效、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基于湖南省武陵山片区37个县(市、区)2001—2019年数据,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索了县域流通产业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县域流通产业总体规模扩大但区域发展极不均衡,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流通经济联系度(量)不断上升,"增长极(冷水江)—最弱极(古丈)"特征明显;流通产业具有显著空间集聚特性,局部集聚态势减弱但两极分化明显;劳动力、技术进步、政府扶持和城镇化对县域流通产业发展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市场需求的促进作用有待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本对周边县域流通产业发展产生负外溢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河北省136个县(市)2003~2007年的相关社会经济数据,文章建立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省直管县改革对县域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研究发现,省直管县改革在显著提高县域生产性公共物品供给水平的同时,显著降低了县域服务性公共物品的供给水平;而且除人口规模外,省直管县改革对县域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关系并不会受到县域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是我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选取全国50个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对2017-2019年创新型县(市)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静态与动态分析,并利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2017-2019年我国县域科技创新效率整体表现较好,从各项指标看,创新型县(市)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说明3年来国家创新型县(市)科技创新态势持续向好;创新平台、创新主体、教育经费、创新政策均与县域科技创新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性,但经济发展水平对创新型县(市)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虽然物流业已经列入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中,但欠发达县物流业的发展仍受到各个方面的制约,欲使欠发达县物流业发挥更好的作用,为地方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其发展的可行性和如何发展都需要深刻地论证和探讨。本文从思路和示例的角度,以河北省卢龙县为例,通过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分析、比较优势分析、产业关联分析及产业支撑、基于运行成本的赢利分析、就业效应分析等五个方面探讨欠发达县发展物流业的可行性。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作用愈加突出,而卢龙县在区位、物流基础运作、低成本运行、人才技术、大物流环境、政策环境等方面都具有发展物流业的优势,且卢龙县的物流业与主导产业具有较高的关联度。通过数据分析,论证了发展物流业可以直接和间接创造更大的赢利空间就业效应。最后,提出欠发达县发展物流业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立,其农业发展与格局建设也必将适应生态型转变。利用区位商法,对研究区域各区县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生态经济区内各区县的优势产业,并对农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分析。根据生态经济区农业的发展态势,对农业格局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四大产业区的农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为宏观把握耕地流转成熟度及区域差异,从湖南省4大异质区域经济板块中选取5个典型农业大县,构建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判等级标准,基于微观调研数据,采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评价区域耕地流转成熟度。结果表明:①浏阳市耕地流转成熟度发展水平高,耕地流转成熟度子系统处于优质协调状态;湘潭县和汉寿县耕地流转成熟度发展水平较高,耕地流转成熟度子系统处于协调状态;耒阳市耕地流转成熟度发展水平一般,龙山县耕地流转成熟度发展水平低,两县(市)耕地流转成熟度子系统分别处于勉强协调状态与失调状态。②浏阳市耕地流转成熟度综合得分为0.9221,耕地流转处于成熟状态;湘潭县和汉寿县耕地流转成熟度综合得分分别为0.8010、0.7747,耕地流转处于较成熟状态;耒阳市和龙山县耕地流转成熟度综合得分依次为0.5991、0.0485,两县(市)耕地流转成熟度分别处于发育状态与不成熟状态。③湖南省耕地流转成熟度大体呈现出由长株潭城市群向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湘南地区、大湘西地区依次降低的空间格局特征,各地应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补足短板,强化配套条件建设,增进耕地流转绩效。  相似文献   

19.
The interdependence among energy consump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ublic policy priority among OECD countries. Yet, the related literature provides conflicting results when describing the dynamic nature of such a relationship and the way it affects countries' development path. Using a sample of 35 OECD countries over the period 2000–2014, we find that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consumption patterns contribute to the enhancement of countries'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levels. In contrast to a large stream of empirical research, our findings highlight that countr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h and their energy consumption patterns have started to align with their environmental policies. The results are robust since we utilize different aspects of countries'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such as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countries'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levels. Finally, the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interrelations among countries' energy consump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levels, reveals the necessity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a coexistence rather than through a trade-off mechanism.  相似文献   

20.
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宇硕  白永平  李慧 《经济地理》2011,31(2):183-188
基于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2000-2008年的县域经济发展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因子分析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密集区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发展较好的县域集中于湟水谷地、兰—青铁路沿线一带;密集区经济空间格局呈核心—外围空间结构,遵循空间距离衰减规律,且具有东西分异、南北分异和低值集聚、高值分散特征;2000—2008年,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县域经济差异有所减小,其中兰州市区、红古区、白银区和西宁市区保持区域经济核心地位不变,中等水平县域由数量少、斑块状的分散布局转变为范围广、集聚性强的面状空间形态,低增长型县域呈组团式集聚分布于密集区南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