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滞胀来袭     
秦朝 《珠江经济》2007,197(12):1-1
回顾即将过去的2007年,世界经济取得的成绩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期。展望即将来临的2008年,依然有足够的理由让人乐观。然而,仔细审视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种种不安的情绪反复萦绕。美国经济会不会出现大衰退?中国经济会不会停止高增长?美元会不会出现大崩溃?通货膨胀会不会迅速恶化?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危险的敏感时期,“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组合有可能被“低增长、高通胀”的经济滞胀所取代。  相似文献   

2.
998年6月12日,广东省经济学会、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广东省粮食经济学会共同举办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座谈会”。专家学者30多人参加了讨论。现将座谈内容综述如下:1.粮食流通体制非改不可,刻不容缓当前,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全国粮食连...  相似文献   

3.
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使全球面临金融危机风险,而全球通胀压力也正在不断上升。为了及时化解金融危机风险,美联储已经大幅、快速降息。次贷危机后,美国经济将告别1990年代主要得益于全球化红利的高增长、低通胀和低利率的经济增长范式,进入低增长、高通胀和负(实际)利率的新范式。美国经济不太可能陷入1930年代的大萧条,或类似1990年代日本的低增长、低通胀和低利率,或以低增长、高通胀和高利率为表象的类似1970—1980年代初的滞胀状态。  相似文献   

4.
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使全球面临金融危机风险,而全球通胀压力也正在不断上升.为了及时化解金融危机风险,美联储已经大幅、快速降息.次贷危机后,美国经济将告别1990年代主要得益于全球化红利的高增长、低通胀和低利率的经济增长范式,进入低增长、高通胀和负(实际)利率的新范式、美国经济不太可能陷入1930年代的大萧条,或类似1990年代日本的低增长、低通胀和低利率,或以低增长、高通胀和高利率为表象的类似1970-1980年代初的滞胀状态.  相似文献   

5.
进入2008年,在缺乏新的增长点支撑和一系列负面影响下,世界经济结束了持续多年的高增长、低通胀时期,潜伏在经济、金融领域的风险不断释放。从当前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形势看,关国次贷危机的深化已演变成全面的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市场急剧恶化成为现实的威胁。受此影响,世界经济正面临着严重衰退风险,势必加深全球范围经济与金融领域调整的深度。  相似文献   

6.
黄炯 《浙江经济》2005,(23):9-11
从近7年经济运行走势看,全省11市经济已处于此轮经济增长上升周期的温和调整阶段,今年以来,全省11市经济增长处在“潜在水平”附近,呈现难得的“高增长、低通胀”态势。预计2006年各市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但增幅将比今年略有下降。[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海外经济评论》2005,(43):24-26
一直以来,欧元区“一种尺寸适合所有人”的僵硬经济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英国央行的行动——对于通胀毫无意义的过分谨慎态度使得该国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对此,JP摩根的英国经济学家Malcolm Barr表示,重要的是搞清楚经济增长的前景,而不是近期的通胀情况。全球化已经使世界经济发生了地震式的变化,通胀的威胁程度已大大降低。英国央行理应适时改变工作重心,将经济增长放在与降低通胀威胁同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蒋善利  文武汉 《南方经济》2002,(12):28-29,10
从分析近年来价格低位运行态势入手,分析认定目前价格是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低位运行,不是通货紧缩,并联系目前这种低位运行的价格,对形成和发展“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模式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增长、低通胀”通常被经济学家看作是最理想的经济运行态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95%,CPI累计增长23%,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但有专家认为,当前这种理想状态仅是一种非稳定的过渡状态,并不意味着三、四季度也会走出这种态势。虽然,三季度宏观经济增幅不会大幅度回落,但经过三季度后,四季度经济增幅可能会快速回落,2006年经济继续保持高增长的困难会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0.
向松柞 《新财经》2013,(9):12-12
货币供应量的高速增长,既没有刺激产出快速增长,亦没有导致通货膨胀。“高货币、低增长、低通胀”成为全球经济新现实。  相似文献   

11.
从1991年4月到2000年底,美国在120个月的长时间里实现了几乎没有通货膨胀、低失业率的经济增长,这种外延与内涵的高经济增长、高就业率、低通胀的“二高一低”现象,创造了世界一流的经济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经济学家称之为“新经济”。随着美国经济增长的起伏,人们不断对新经济进行讨论、思考和总结,对新经济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入。目前人们认为:①新经济是一种技术推动型的经济形态,其本质是技术革命带来的经济增长;②新经济创造了新的知识体系,产生了新的管理和组织形式,也进  相似文献   

12.
谢晓波  黄炯 《浙江经济》2006,(16):12-14
上半年全省11市经济运行延续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经济运行的协调性有所提高,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经济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主要矛盾众所周知,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国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高质量运行。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从1993到1997年,物价上涨幅度由20%下降到08%,达到了控制物价上涨幅度的艰巨目标。与此同时,国民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五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02%。发展速度快而又没有引起大的物价上涨,这不仅在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史上属首次,而且,即使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属罕见。”高增长、低通胀”不仅是我国经济已经取得成功的现实,更重要的是它还是我们在未来发展中要长期保…  相似文献   

14.
【摩根士丹利6月28日】2001年末以来,中国经济表现优异的原因在于全球化与中国过剩劳动力的联姻。除非全球化停止或过剩劳动力消耗殆尽,否则在未来几年问,中国都将保持这样的总体图景:高增长、低通胀、出口强劲增长、巨额贸易盈余、外汇储备迅速增长、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攀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经济增长和稳定物价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但是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人们期待的“高增长、低通胀”,经济平稳发展的时期并不多见,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可谓是“通胀通缩一线天,冷热之间求发展”。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到逐步回落,甚至出现经济衰退现象,变化之快让人有些措手不及。我国的宏观调控目标也在短时间内出现了一系列变化,从2008年初的“双防”调整为“保增长、控物价”,再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之间的联系究竟如何?  相似文献   

16.
卷首语能同时避免“双高”和“滞胀”吗?“双高”(经济高增长和高通胀)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而“滞胀”(经济停滞和高通胀)则更加有害和难以对付。当我国经济还处在“双高”状态时,有同志就提出要警惕“滞胀”的可能性,是不无道理的。过去的高通胀...  相似文献   

17.
欧元区     
《上海经济》2014,(12):74-74
<正>欧元区陷"新常态"欧元区也渐渐被"新常态"的阴霾笼罩——高负债、低增长、低通胀、高失业。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近期出席欧洲议会的季度听证会,他表示欧元区经济增长缓慢,若经济前景恶化,欧央行应采取其他非常规措施,包括启动QE(购买政府债券)。当前,各界纷纷将目光投向了12月的议息会议。德拉吉曾在上次议息会议上表示,触发进一步的行动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当前的行动还不足够;另一个是通胀前景恶化。当前这两个条件似乎都已满足。欧元区的10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的特点是“高增长、高通胀”,已经到了要作出政策调整的时候。具体而言,是要在宏观方面通过政策的调整来处理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当前与长远、总量和结构、内需和外需、全局和局部、发展与改革的关系问题,保持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最佳平衡点是增长率10%或者比10%稍多、通胀率在6%~7%之间。文章指出,解决当前增长与通胀的问题已经不是“防止经济过热和防止通货膨胀”而是“保增长、抑通胀”或者是“促增长、抑通胀”;解决长远发展问题则是尽早提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技术创新等一系列带有长远性、深层次的治理方略并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19.
陶冬 《新财经》2005,(1):12-12
中国经济增长在2005年可能呈前高后低状。这是基于以下几个判断:宏观调控在年初稳中趋松;地方政府过度投资的冲动并未真正得到抑制;通胀及瓶颈现象可能重新恶化;第二季度后新一轮调控措施出台,拉动投资增长下滑;总体经济增长的基调是“软着陆”,但投资下滑可能远较消费更大  相似文献   

20.
受俄乌冲突爆发并持续、全球通胀率破纪录攀升、美联储高频幅加息等因素的共同影响,2022年世界经济的疫后复苏进程被打断,增长势头明显下滑。展望2023年,随着通胀高位运行、俄乌冲突的长期化及全球产业链的加速重构,美欧等主要经济体面临衰退风险,世界经济面临多重挑战。与此同时,随着亚洲新兴经济体制造业的快速恢复,世界经济“东升西降”的趋势更为明显。高通胀、高利率与低增长的前景对全球贸易与投资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但全球金融环境可能因边际影响弱化而有所修复,高科技行业和绿色低碳领域可能重新成为增长亮点。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中国经济有望实现反弹,在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同时,将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复苏的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