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加快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步伐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其存贷款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资产占金融总资产的70%以上,其经营状况和改革进程在我国金融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国有商业银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和技术优势,自...  相似文献   

2.
县辖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基本经营单位,它构成我国金融业的基础主体。县辖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和发展状况,直接体现着我国金融业的营运态势。近几年来,县辖国有商业银行在不断摸索和发展中,逐步建立了适合中国特色的基层商业银行体系,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在经营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实际问题。本文拟结合目前我国县辖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从现状剖析入手,分析原因,探讨对策,目的在于探索基层商业银行如何走出困境,切实优化资产,提高资产运作质量,促使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协调统一,实现良性循环和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金融业的改革也在深入进行,其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资产管理公司的诞生。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成功剥离与资产管理公司的收购、处置,一方面整合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抵御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由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资产、组织机构、自律经营体系与市场约束机制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重组、调整、完善,使国有商业银行初步走上了按市场运行规则商业化经营的轨道.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分支机构进行撤并,无疑亦是符合市场经济运行法则的.作为地方党政部门领导和金融人士如何看待国有商业银行在本区域的退出,换言之,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撤并对本已欠发达的区域经济、金融有何利弊?笔者认为值得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5.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选择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作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行,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这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推进金融业总体改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关键举措,也是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赋予的重大历史机遇。通过股份制改造,国有商业银行将成为资本充足、  相似文献   

6.
姚立才 《现代金融》2005,(11):11-12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在加快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的步伐,在改革的过程中,巨额不良贷款正在成为我国政府和银行最为棘手的问题,不良贷款金额巨大表明银行运作不尽人意,造成信贷资产流失现象严重。令人堪忧的金融业现状.预示着我国金融市场全面放开后,我国金融业面临着更大的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是金融业的主体,为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及国内外经济、金融等环境的不断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日趋恶化,大量的不良资产制约着银行的发展。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己成为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是金融业的主体,为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及国内外经济、金融等环境的不断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日趋恶化,大量的不良资产制约着银行的发展。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己成为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基本完成了由计划、财政主导型向市场、金融主导型的过渡,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五年的过渡期已满,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促使国有商业银行逐渐关注自身的金融服务和金融营销。银行业的对外开放,使国有商业银行感受到了巨大的竞  相似文献   

10.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效益不佳,信贷资产质量不高,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中国金融改革的主要障碍。本文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1.
《金融与市场》2005,(1):62-63
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背景   2003年下半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业的主体,吸收了65%的居民储蓄,承担着全社会80%的支付结算业务,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货款的56%,占有60%左右的银行业资产,其经营状况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和经济安全.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2.
入世后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多边贸易谈判的顺利进行,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有望近期得以解决。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尤其是占据金融业主导地位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如何从改革自身入手,按有关制度和规则调整改造现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迎接入世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是摆在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在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市场化要求出发,努力探索一条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13.
去年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要求我国所有商业银行严格执行。这一重大政策出台的意义非常深远,它要求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要进一步重视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制定和实施更为稳健的经营战略,同时要求在各项业务特别是资产业务的经营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资本约束观念,充分考虑各类资产的总量、结构、风险、收益及其变化对银行经济资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体,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改革发展中的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规模不经济等问题,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资本充足率不足,不良资产比率居高不下,内部机制难以优化等实际困难。因此,通过深化改革来激发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活力非常迫切,意义重大。其主要措施是;国内分支机构的收缩和调整、海外分支机构的拓展和延伸、集团化经营体制的建立、市场化经营机构的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等,以此促进国有商业银行机制的优化,最大限度地释放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能量。  相似文献   

15.
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潮流是实行混业经营,从长期来看我国金融业自不例外。我国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中有其特有的金融效率基础和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共生关系基础,也必须具备包括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市场中介作用的充分发挥,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及金融监管、金融法规的完善等条件。  相似文献   

16.
徐刚 《现代金融》2004,(7):39-40
内部控制作为银行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是商业银行为保证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完善的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推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商业银行审慎经营的前提。2002年,央行发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办法和措施,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在我国仍属较新领域,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还不足,又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建立、形成与其产权制度、经济转型期特殊的经济背景以及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直接相关,这就决定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与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相比,尚有许多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7.
根据“入世”的承诺,2006年底中国将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中外银行在市场上的竞争将全面展开目前,影响中国金融体系稳定的主要因素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高,资本充足率低,因此,在经历了企业化经营、商业化改革和加强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等几个阶段后,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目标很明确,即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在资本市场发行上市,具体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成立“中央汇金公司”.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再注资。2005年10月底.中国建没银行已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而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正根据国家“一行一策”的政策处于积极筹备之中。  相似文献   

18.
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浅探中国人民银行漯河分行林保军,张俊生如何选择以及改变目前我国有商行的资产业务,促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经营平稳进行,是我们当前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对此傲些探讨。改革单一的银行信贷资产体制目前银行单一的贷款体制在市场...  相似文献   

19.
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是事关一国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Logit模型对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宏、微观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1)宏观经济因素对国有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影响比微观因素显著;(2)宏微观因素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就如何有效控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保持适度经济增长、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步伐、制定科学的货币政策和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悖论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运用真实的资料,对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机构规模、人员规模的市场集中度与资产利润率、资本回报率、人均利润率进行了对比,从而得出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悖论。并对形成规模不经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