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4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南京生态城市建设进展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型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特征。南京市作为东部地区中心城市,考量其生态城市的建设进展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构建南京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定量研究南京的生态城市建设进展。研究结果表明:(1)南京生态城市建设程度为一般水平;(2)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和水环境质量低下、空气环境质量不佳、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公众对环境满意率低等环境保护问题是阻滞南京生态城市建设进展的主要原因。最后,根据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对策,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水污染的有效途径。然而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公众作为参与主体,存在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基于上述问题,借助囚徒困境理论,分析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公众三者的策略选择。研究表明,政府应当兼顾长远利益,扫除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障碍,加大海绵城市投资力度,企业和公众也应当积极主动参与到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来,从而实现三者利益最大化,以期能够为海绵城市的建设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设计前期的项目定位选址、景观格局、景观形态及生态景观设计美学等,对当前城市生态公园景观设计作了详细阐述,为城市生态公园的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陆续显露出一些观念上的误区,导致新农村的景观规划和建设存在不足。在新农村建设开展前期的今天,对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误区进行研究和探讨,显得颇有意义。着重从新农村生态景观建设方面对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针对榆林总体城市设计中生态景观设计专题,提出"展示多样的生态开敞地质景观、营造系统的绿色自然生态景观、保护原有的河道自然生态景观、发展新型的生态特色城市景观、倡导怡人的生态都市农业景观以及建设系统的道路交通生态景观"这六个方面模式加以总结和讨论,旨在梳理一定的总体城市设计中生态性环境营造与景观设计具体体现模式,为日后的相关规划设计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张虹  胡金  陈正星  胡明骏 《技术经济》2023,42(5):162-173
基础设施建设是维持和振兴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在阐述“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沿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机制和异质性基础上,构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指标体系。以中国278个城市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沿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作用机制和异质性。研究发现:①“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中国沿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且该结论通过了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等稳健性检验;② “一带一路”倡议通过科学技术创新效应和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对沿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积极影响;③“一带一路”倡议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促进作用在“一带”和“一路”沿线城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一带”沿线城市的政策效果显著强于“一路”沿线城市;④进一步研究发现,科学技术创新效应主要表现在“一带”沿线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主要表现在“一路”沿线城市。“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虹吸效应”,产生空间负向溢出作用。研究结论为探索经济复苏增长点提供了新的视角,丰富了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因素的研究,也为政府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的作用以及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策略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为政府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全面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是新时代建设制造强国、数字中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工业机器人是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关键,加快机器人在城市产业生产体系的应用能否实现碳减排效应有待检验。本文基于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机器人应用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机器人应用能够减少城市碳排放;机器人应用通过绿色创新能力、财政科技支出和市场竞争程度影响城市碳排放;机器人应用对中西部地区、非老工业基地和低行政等级城市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更明显。以上结论可以为理解机器人在城市低碳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提供新的视角,也可以为中国制定提升机器人应用深度及广度计划、培育机器人产业发展生态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宋倩  陈来 《城市建设》2010,(7):35-36,38
生态城市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模式,而生态城市评价是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衡量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成效的定量依据。以合肥市为例,在基于熵权法求权重的客观性基础上,将属性识别模型应用于合肥市2003—2007年的生态城市建设评价。结果显示:2003-2007年间,合肥市生态城市建设等级皆属L3级,即城市生态化达到生态城市标准尚有一定的距离,城市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还需进一步优化协调。属性识别综合得分排序2.0134〈2.2025〈2.4250〈2.4862〈2.7115表明,2003-2007年间,合肥市城市生态化程度有一定的提高,特别是政府推出正式的生态城市建设计划和措施以后,生态城市建设有明显的进步,正在向积极的方向发展。首次对合肥市生态城市建设进行评价,也是首次将属性识别模型应用于生态城市评价,为我国生态城市评价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案例支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大城市中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立于街头,给城市面貌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建设最本质的目的是改善人居环境,让人们生活更美好.所以,城市建设过程中公众的感受和体验对建设是否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评价力.这就要求建筑师在表达个人设计理念的同时悉心揣摩--如何能设计出为人们提供活力、使人们更加愉悦地享受宜人的城市空间.本文就如何在城市中营造对公众有吸引力和归属感的空间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保山市位于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腹地,隆阳区兰城街道系保山市政府所在地,是保山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保山市国土面积92%是山区,可以说每天"开门就见山",城市面山指的就是城市周边的山。城市面山的生态景观影响着城市的形象,反映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城市品味和城市形象。而目前的城市面山造林往往存在绿化地块破碎、面积小、立地条件极差等实际问题,为使城市面山绿化进一步实现高标准,应逐步探索并构建更加科学的城市面山绿化模式。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云南省隆阳区兰城街道的绿化荒山行动项目的分析,对城市街道面山绿化模式进行研究,旨在为中国其他相似地区城市面山绿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腾退的工业用地城市为生态再生提供了潜力,后工 业景观的再野化随城市新生荒野重建逐渐得到认可。这一场景 中包含了具有对抗性质的“工业-自然”二重维度,而公众的 接受度和感知情况可作为其可持续转型的循证依据。以不同植 物高度、遗存占比、再野化程度、硬质绿地比例、演替程度5 个变量构建再野化虚拟场景,以量表调研与眼动实验结合的方 式分析“工业-自然”要素构成方式、人工管理介入程度对公 众感知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较高的绿地率、适度再野化与 自发演替的场景的公众接受度较高,工业要素对公众的关注兴 趣与偏好产生较大作用,“工业-自然”变量与积极-消极感知 显著相关,视觉关注数据与公众感知呈现一定相关性。在人因 设计视角下研究后工业再野化场景中生态隐喻与工业隐喻,为 如何发挥工业用地更新的生态潜力与社会潜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引发的大规模人员流动导致了大范围的文化融合与趋同,这是“乡愁”问题成为社会热点的现实背景。以厦门市本地高中生与驻厦新疆高中生为对比研究对象,通过实施景观宜居及审美偏好测试,探讨2组人群景观偏好差异特征及其同化趋势。结果显示:1)2组人群文化特征的差异性和趋同性并存;2)2组人群对新、旧景观的宜居偏好差异显著,现代城市文化的冲击对新疆交流生的影响更大;3)2组人群对于新、旧景观的审美偏好趋于一致,人员流动性减弱了新疆交流生景观审美价值的地域性。针对流动人群的景观偏好研究,凸显了城市建设中延续地域景观特色的紧迫性。研究结论对“乡愁”经济建设和城市规划发展方向的探讨具有积极探索价值。  相似文献   

13.
农业系统作为人类在与自然协同进化过程中所积累 的知识经验与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是生态实践智慧研究的重 要对象。然而全球唯一的城市农业遗产——宣化传统葡萄园, 囿于现有研究大多停留于客观属性的描述层面,尚未揭示在客 观属性背后,传统葡萄园作为人与自然相作用的文化景观所蕴 含的机理,故不能全面揭示其延续千年的原因。因此,采用文 献回顾、田野调研和定性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场地选址、种 植方式、空间布局和生境结构4个方面切入,总结作为半干旱 地区的庭园农业,宣化传统葡萄园经久不衰的生态实践智慧在 于“因地制宜”与“协同共生”2个方面。最后指出宣化葡萄 园所蕴含的生态实践智慧,对于其他环境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 而言,要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创造适宜的耕作方式,并且通过 协调“三生”关系,以集约高效的方式应对不利的人居环境, 从而构建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城市自生群落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与潜力,但因其外貌不被公众所接受而难以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应用。将群落生态学和设计学相结合,探索一种介入栽培植物对城市自生群落进行改良,最终形成具有一定美学价值的植物群落的途径。实验以植物群落设计美学原理和种间竞争原理为依据,向已经演替1年的城市自生群落中引入63种栽培植物,按照分层的方式对群落进行改良。3年的观测结果表明,有61.9%的栽培植物可以在城市自生群落中定居并建立优势,能对76.7%的自生植物起到抑制作用,使55.8%的自生植物消失。相比城市自生群落,改良后的群落美观度提高29.4%,公众接受度提高24%,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提高至2.29倍。相比一般的人工植物群落,改良后的群落可以节约58.2%的建植成本,降低83.9%的浇水成本和67.8%的除草成本。实验证明改良设计是一种可行的群落设计途径,能有效提高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美学价值,同时让自然参与群落设计过程,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作。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生态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城 市提供生态服务。在当前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下,城市 生态修复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其中能为城市生态空间植被恢 复提供潜在种子来源,且低成本、可持续、生态效益高的土 壤种子库技术也日益受到关注。以城市绿地、城市湿地、城 市废弃地等主要城市生态空间为对象,论述了城市生态空间 土壤种子库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城市生态空间土壤种子库 特征、影响因素和实践探索,梳理了城市生态空间土壤种子 库技术体系,包括修复模式、技术路线及评价体系。在此基 础上,提出了今后利用土壤种子库技术进行城市生态空间植 被恢复应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合适的工艺与方法开发、生态 修复和景观化融合等方面,以期为城市生态空间土壤种子库 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倪超 《技术经济》2019,35(7):56-62
聚焦小微企业集聚发展与质量提升,以价值增量为核心梳理了小微企业集聚和质量提升的互动耦合逻辑,发掘两者关系的不同类型或模式,并根据互动主体间关系的差异,将互动关系划分为平台型互动关系、带动型互动关系和倒逼型互动关系三种主要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关系提出了互动质量提升的策略路径。  相似文献   

17.
科学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对区域生态安全、城 市可持续发展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AHP法 和GIS技术,定量分析厦门市自然生态本底,选取重要生态斑 块和廊道,采用最小费用路径法模拟潜在廊道,综合构建城 市绿地生态网络,并提出绿地生态网络优化策略。结果表明: 1)AHP法可整合区域生态、经济、人文和社会等资源,全面 客观评价现状生态斑块和廊道的重要程度;最小费用路径法可 根据生境分布特征科学模拟连通各斑块之间的潜在廊道;2)厦 门市西北部的生态基底适宜性、生态源地及廊道重要性、斑块 之间有效连通性均高于东北部及中部平原区;岛内斑块面积小 且分散,南北部存在断层现象,应适度增加踏脚石和连通廊 道;3)结合城市生态发展需求,提出构建“一片、一环、三 带、多廊道、多节点”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研究结果可为厦 门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高强度的城市建设和公共活动影响下,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问题日趋严重,创建高品质的城市空间环境也随之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主题。对风环境、热环境和声环境的数据综合分析以及城市物理环境与空间形态的耦合优化研究成为城市品质提升的关键之一。以物理环境的单一维度转向以多元要素综合研究为基础,并与城市设计实践相结合,阐述了多源物理环境数据的综合分析方法。通过对古荥大运河的实证探索,研究城市物理环境数据分析方法在城市设计中的深度介入,据此可建立基于城市物理环境优化的城市空间形态布局,通过物理环境优化对城市空间环境品质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提升与设计引导。  相似文献   

19.
马越 《技术经济》2019,35(10):89
城市滨水地区是城市生态资源、景观资源和市民活动的重点区域。以广东佛山东平河为例,首先对场地中水利建设对变水位下河滩、堤岸、植被的影响做了分析,并针对洪水、潮汐的不同影响程度采取了相应的分级设计模型构想。在实践中,根据不同水位情况,运用低洼高筑、水道疏浚、植被恢复等多种方式,通过工程、生态、景观的手段恢复了滨水自然生境,营造了活跃的公共空间,实现了水利堤岸改造、生态修复、景观营造的有机结合,让陆地和水域自然衔接、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20.
城市河堤工程在发挥防洪功能的同时,往往造成滨 河生态环境破坏、自然服务功能和空间活力丧失等多种问题。 基于弹性防洪理念,这些单一功能的城市河堤在防洪效能、生 态服务、环境品质和公共活力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提升潜力, 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更新的重点区域。城市河堤的多目标弹性景 观修复可以运用软化、退让和复合3种主要策略,以实现防洪 与景观的平衡。以四川省富顺沱江项目为例,根据现状情况、 问题和修复目标,将项目中已建和规划河堤工程划分为4种形 式,综合应用景观修复策略,对不同类型河堤提出相应的改造 途径。最后,总结景观修复项目实施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以期提出适合中国城市河堤工程的弹性景观修复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