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和2012年的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评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户家庭资产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参加"新农保"会使60岁以上家庭减少金融资产的配置数量,16~60岁家庭则会降低固定资产配置总量。此外"新农保"对不同收入层次家庭资产选择造成了不同影响,在16~60岁家庭内,高收入家庭参加"新农保"后减少了自身固定资产配置数量,但是这种影响在中低收入组并不存在,而在60岁以上家庭中,高收入家庭参保减少了其金融资产配置数量,而在中低收入家庭参保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城镇化与家庭结构小型化、核心化等导致养儿防老和以地养老的传统保障模式逐渐弱化。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年和2013年的微观数据,采用双重差分(DID)方法从家庭土地经营面积变化的视角评估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对农村居民自我养老保障的替代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新农保对自我养老保障具有显著的替代作用,参加新农保可以使农村家庭的土地经营面积减少14%。进一步将样本按家庭养老保障能力分类展开讨论,发现新农保对自我养老保障的替代效应主要体现在家庭养老保障能力较弱的居民中,新农保对家庭养老保障能力较强的居民影响不显著。建议政府在缴费与基础养老金发放两个环节共同发力,持续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效应。  相似文献   

3.
以江苏省三个国家试点区县的调研数据为基础,使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民参加新农保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家庭年均纯收入高、在参加新农保之前有过养老方面保障的农民,其参保意愿更加强烈;以务工收入为来源、以参加社会保险为首选支出项等因素显著影响农民的参保选择;收入来源为农业收入和其他收入与农民是否参保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江苏省三个国家试点区县的调研数据为基础,使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民参加新农保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家庭年均纯收入高、在参加新农保之前有过养老方面保障的农民,其参保意愿更加强烈;以务工收入为来源、以参加社会保险为首选支出项等因素显著影响农民的参保选择;收入来源为农业收入和其他收入与农民是否参保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构建精算模型对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再分配效应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政府负担基础养老金及预期寿命与实际寿命的差异,使得新农保具有代际间再分配效应,政府提供保费补贴使得新农保具有代内再分配效应;缴费年限、缴费水平、寿命、性别对新农保再分配效应有显著影响;职保转入新农保所预期得到的利益净流入将远低于直接参保新农保的净流入水平。  相似文献   

6.
郭瑜 《保险研究》2013,(4):110-117
经过数年探索与实验,中央政府计划通过新农保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双重选择来覆盖农民工群体。这两种养老保险体系能在多大程度上保障农民工的退休生活?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对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替代率问题做出预测与分析。结果显示新农保替代率较低,只具有基础性保障作用;城保制度要求参保人持续高额缴费,因此具有高且稳定的替代率。对于亦农亦工的农民工群体,本文重点指出了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夹心层"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2018年山东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采集数据,将医疗保险缴费和补偿的不同环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基尼系数与MT指数,从全覆盖、多层次和碎片化的视角研究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结果发现:剥离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带来的健康不平等因素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能够显著降低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多重保障层次具有不同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其中统筹基金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为正且影响程度较大,医疗补助、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账户的再分配效应为负;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碎片化特征使其收入再分配效应存在异质性;个人账户余额会诱导参保职工更倾向于选择住院的就诊方式,极大地阻碍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正向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发挥。本文据此提出完善多层次补偿机制、提升行政管理统筹层次和加快推进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等政策建议,从而有助于推进我国医疗保障改革进程,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18年个税改革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15—2019年三期CHFS数据和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个人所得税减免的劳动供给效应,并拓展分析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表明:个税减免对劳动供给的激励效应与税收减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异质性分析发现,税额减免对中低收入组的劳动供给有显著的正影响,而对中高收入组的劳动供给影响不显著。从影响机制来看,个税减免的劳动供给效应使中低收入群体税后劳动收入增加,有助于增强个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新《环保法》的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考量新法实施前后地方环境治理动机变化对企业环境违规处罚力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新法实施前,政治关联对企业环境违规处罚力度具有“庇护”效应;新法实施后,“庇护”效应被削弱。其中,官员型政治关联和市场化水平较低地区的“庇护”效应削弱程度更大。结果表明,治理动机不足是以往环境治理失灵的重要成因。应着力完善正负激励互补的激励结构,强化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动机。  相似文献   

10.
论文采用精算方法,选择终身净转移额和内部收益率两大指标,从全国和地区两个层面,定量分析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代内再分配效应和代际再分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城镇职工、其他制度模式下的参保群体、不同地区、代与代之间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主要取决于工资增长率和利率的动态组合,新制度既可以发挥正向的代内再分配效应和代际再分配效应,也可能会引起代内不公平和代际不公平,而且再分配效应会随缴费年限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1.
当前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政策的优惠享受条件和扣除方案设置相对单一,既不利于实现税制量能负担原则,也不利于政策发挥降低家庭养老成本、鼓励家庭成员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作用。本文基于被赡养老年人的个体差异性和数量设计三种不同的政策调整方案,结合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模拟测算了现行政策和调整方案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发现,在不考虑收入条件对政策受益的限制性时,基于被赡养老年人健康、年龄和人数的扣除方案均有利于强化政策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且政策作用在低收入群体中更为明显。结果检验中,依据老年人人数调整的扣除方案未通过检验;税后收入再分配的地区性差异表明,调整方案拉大了区域内的贫富差距,区域内尤其是高收入水平地区内的相对贫困群体及其养老压力需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在2011、2013、2015和2018年的四期面板数据,本文利用地级市层面实施大病保险的时间差异,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大病保险制度对农村中老年居民医疗费用负担的影响,并从不同年龄层和收入两个角度对制度的实施效应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大病保险使农村中老年人的住院自付费用有效降低14.4个百分点,有助于医疗费用负担的减轻;大病保险的实施对中年人群体和中等收入群体的效果尤为显著,但对老年人群体、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的影响有限。据此,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减少弱势群体的医疗费用负担。  相似文献   

13.
依据CHARLS数据,采用PSM-DID方法,考量新农保对农村中老年人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考虑时滞效应的情况下,新农保对农村中老年人,特别是60岁以下中老年人的劳动供给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同时对家庭收入较高群体的劳动力供给负向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参保者平均预期寿命是影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重要因素。以往关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研究都基于城镇居民生命表或国民生命表。事实上,只有部分城镇居民参加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而且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也参加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就业参保带来的选择效应可能导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群体的生命规律不同于全体城镇居民。本文基于A市2011~2020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微观参保数据,通过编制职保参保群体生命表,得到A市职保参保群体平均退休余命,并据此对A市职保2021~2050年的基金支出规模进行了重新评估。研究发现,A市职保参保群体60~64岁组平均余命比A市城镇居民长2.16岁,按4%贴现率测算的2021~2050年A市职保基金支出规模现值比按A市城镇居民生命表测算的支出规模现值多37.42亿元,相当于2020年A市职保基金支出、财政总收入和GDP的88.97%、22.15%和3.63%。虽然A市职保参保群体生命表并没有全国代表性,但由此揭示的参保选择效应提醒我们,编制参保群体经验生命表是未来各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精算不可忽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2014),实证分析流动人口工会的“收入溢价”效应。研究发现:工会能显著提升流动人口的收入,但工会的“收入溢价”效应具有异质性,城城流动人口高于乡城流动人口、签订合同者高于未签订合同者,个体私营企业的表现要优于国有集体企业和外资企业;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随着分位数水平的上升,流动人口工会的收入效应呈倒“U”型,对中等收入者的作用最大,其次是低收入者,对高收入者的作用最小;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解决自选择问题,发现我国流动人口仍存在明显的工会“收入溢价”效应。  相似文献   

16.
通过梳理最近几年来关于农民参保行为的实证研究,发现因研究范围差异和缺乏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不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互相矛盾。为对相关研究提供一个解释对话平台,从新制度主义角度提出了一个解释框架——制度场域。研究发现,在中国养老制度场域中,相关强制性法律条文对家庭养老制度进行了规制,社会互助通过共享伦理道德体系强化了家庭养老的观念,同时,通过向上的"捆绑条件"和向下的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伦理,新农保与家庭养老制度融合在一起。在制度互动的基础上,父母一方或双方年满60岁、主要在户籍所在地工作来获得收入、受教育程度低、子女数较少、所生活的社区互助频次低、对政府在将来承担更大养老责任持有高期望值、信任政府、地方政府对参保宣传力度大且能获得较多补贴的农民参保可能性最高。  相似文献   

17.
2022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全国统筹,由中央调剂省际余缺承担养老金给付责任,不同地区参保者将在同一资金池缴纳保费和领取养老金。由于我国省区间的工资收入和养老保险制度内抚养负担差距较大,一般认为发达省份将为全国统筹做出额外的经济贡献。然而若从参保队列终身收支的视角看,发达地区的人均寿命更长,养老金终生领取时期更长,养老金福利更高。那么,在综合考虑收入差距、寿命差距、性别差距等因素后,全国统筹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如何?本文从参保人终身收支的视角,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项目(CHIP)2018年的数据,采用微观模拟法,对不同类型人群的终身收入和预期寿命进行模拟,使用加权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评估基本养老保险的再分配方向和水平。研究发现:工资差异在再分配中的效应较低,总体再分配方向为男性向女性转移,短寿群体向长寿群体转移;养老保险基金的全国统筹加大了再分配力度,终身视角下预期寿命更长的省份仍是制度的受益者。  相似文献   

18.
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是近年来税收领域的热点话题。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结合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福布斯财富排行榜,尝试在修正微观调查数据的样本结构偏差问题的基础上,更准确地评估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发现:第一,修正样本结构偏差问题后,综合所得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提高了30%以上;第二,个人所得税对收入排序前端群体的调节力度有限,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个人所得税税负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字形分布;第三,我国综合所得个人所得税对于综合所得项目的再分配效应较强,但个人所得税的其他项目累进性较弱,最终使得我国个人所得税整体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有限。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建议逐步将更多的收入类型纳入综合所得征收范围、逐步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制度、严格管理经营所得的核定征收制度、规范地方财税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微观层次的混合横截面数据,使用双重差分估计量方法对江西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收入效应进行了经验研究。研究表明,创业者通过小额担保贷款带来的收入增加占到收入总增幅的43.6%;同时,参加创业培训与创业者收入之间有显著关联。本文还对提高小额贷款政策效应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1—2018年CHARLS四期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和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城乡医疗保险统筹对农村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并探究了其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城乡医疗保险统筹显著提高了农村老年人的积极情感,同时有效降低了其消极情感。机制检验发现,城乡医疗保险统筹通过减轻医疗负担、提高就医便捷性和提升健康预期三条路径影响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异质性分析表明,该政策对健康状况较差、收入水平较高、东部和中部地区农村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