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农家之友》2010,(1):24-24
“草根明星”巴培军这两天又火了! 农民“老巴”天天上央视 2009年12月12日,央视新闻频道播出了巴培军帮助乡亲们买车、成为农村购车“高参”的新闻,这让他再次成为十里八村乡亲们热议的对象。其实,早在去年9月中旬,随着央视多个频道播出的一则汽车广告,  相似文献   

2.
“杨不管”     
最近的网络上,刚刚走了个“范跑跑”,又来了个“杨不管”。新近入列的杨经贵,在两名学生上课打架时未加出手制止,结果一名学生因诱发疾病送院死亡,而他坚持上课至课时结束,被网民称做“杨不管”。联系早前的“范跑跑”事件,全社会对于师德、师责的激烈讨论持续升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遂昌有件奇事:市面上,小商小贩、水果摊上卖的“早熟温州蜜橘”大多是每斤1—2元,有个人偏偏要将早橘卖到每斤5-10元,甚至是20元;而且,他的早橘还经常买不到,必须预订!这种“高价早橘”有何特别之处?带着种种疑惑,笔者来到了“高价早橘”的“大本营”——遂昌湖山龙珠岗柑橘场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4.
2006年6月7日,一身白衣白裤的曹湘凡,出现在湖南省汉寿县二中第38考场。这是他38年人生中的第12次高考。他的准考证号是072303810。“我都不需要准考证了。”曹湘凡自嘲道。因为这里的监考老师早已经认识他了。每一次参加高考,曹湘凡都会像这天一样穿上白色衣裤。因为,“白色是一种象征,”他说,“参加高考很神圣”,“大学很圣洁”。曹湘凡第一次高考,是在1987年。全班60多人,只有10多人“杀”过预考,取得了高考资格,曹湘凡便在其中。但第一次高考,他只考了397分,离最低的录取线还差60多分。他很快开始了复读。但是,第二年高考,曹湘凡又一次…  相似文献   

5.
“农门之锁”李柏初刘运栋,李仁广湖南汉寿县太子庙镇,竞有这样一个“酸”干部:一家四口,挤在两间旧砖瓦房里;吃粗茶淡饭,看黑白电视,总是跟普通农民贴在一条生活水平线上。他,就是被誉为“农门之锁”的李柏初。早在1968年就从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李柏初,始...  相似文献   

6.
老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丘北县八道哨乡白泥井村彝族农民胡建堂却嫌他生产的“普者黑酒”藏在“深闺”人未识,名气不大,两次到文山城举行宣传促销活动。  相似文献   

7.
60多岁的马清老人做了一辈子农民,没想到老了却变成了“股民”。他持有白坊村15000余股的股份,成为村里个人第一大股东。在白坊村进行“股份化”改革后,一年的两次分红中马清老人分到了1万多元,而过去他1年的收入只有6000多元。  相似文献   

8.
农业要有“两个飞跃”牛若峰邓小平同志指出,从长远的观点看,中国农业的改革与发展,要有“两个飞跃”。他曾三次讲到农业的“两个飞跃”,而且讲得很明确:“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发展适度规模...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力主首都设武昌 早在1887年,孙中山就对中国首都的选择有过缜密的考虑,他曾主张“一都四京”,一都即武汉,四京即西京(重庆)、东京(江宁)、南京(广州)、北京(顺天)。首都的第一选择,还是武昌。1902年,孙中山在与章太炎的一次谈话中强调说,“金陵犹不可宅”,并详细述及首都设置的问题。他说,武昌扬灵于大江,  相似文献   

10.
为了开发利用云南水利资源的优势,早在1983年本刊第三期特刊登邓福昌高级工程师创新与实践而撰写的“开发利用金沙江上游水利资源的建议”和“金沙江上游水利资源开发设想示意图”,随后在2000年纪念张冲将军诞生100周年为赞颂他当年倡议建金沙水电站爱国爱民的崇高精神,本刊第二次刊登“设想示意图”,今适逢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特再次刊出邓文和“设想示意图”供党政领导对开发项目决策为国家和人民造福千秋大业。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前后正合适”。十一黄金周期间也是秋收秋种的大好时机,北京延庆农民王永平家显得格外的忙碌,今年他种植的四亩“小玉米”又要丰收了。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开化县是“金针菇之乡”,笔者近日在华埠镇郑家村走访,当问到谁养菇最好时,大家都说要数郑实忠了。笔者循着大家的指点,很远就看见了一栋崭新漂亮的三层楼房。来到郑实忠的家里,里面也装潢得很气派,他说这都是他这十多年养菇赚来的。当问起他的养菇经验时,他笑着总结了养菇“三字诀”——好、早、巧。  相似文献   

13.
他,是个病人。先后患上血癌、心肌梗、脑堵塞、干眼病、严重失眠等疾病,曾3次进行大手术,几次闯过“鬼门关”……他没有放弃; 他,是个村官。20年如一日,带领干部群众,把一个原本贫穷落后的山村变成了“塞外明珠”……他一直兢兢业业。  相似文献   

14.
社会百态     
徒手握电线奇人竟无恙增城石叔“触电”从未发生意外,专家称是其身体状况特殊,切切不可模仿广东省增城市石山田村有这样一位奇人,他赤着脚双手分别抓住电路开关的火线和零线,即两条电线和他的身体形成闭合回路时,他竟安然无恙,没有任何触电的感觉。这位人称“石叔”的奇人今年五十有余,身材高大,皮肤黝黑,一身普通村民的打扮。石叔回忆说,早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学校宿舍突然漆黑一片,灯灭了,他好奇地用手去触摸开关的电线,当时竟一点感觉也没有,而其他几个“大胆”的小伙伴却都有强烈的触电反应。其后他多次尝试赤脚摸…  相似文献   

15.
“依列那”公司老总刘宝国不久前被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授予“优秀投资者”、“荣誉市民”称号,这已经是他第二次获此殊荣。在俄罗斯,有很多人知道“依列那”这家中国的农业公司,因为他们种地的本事了得。去年,俄罗斯滨海边区第一副州长杜比宁·瓦连金·斯基班诺维奇以及30多个农场场长及农艺师,两次到种植现场召开滨海边区农业现场会,看着每公顷均产3.5吨的水稻长势,人人惊叹不已。  相似文献   

16.
《浙江林业》2013,(3):40-41
最近,网络上流传着一个关于外国人吐槽中国太太的帖子,其中有一句是和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相关的:天底下所有带腿的东西,除了桌子以外,中国人都会毫不留情地做出特别香的味道吃下去。看到这句话,有网友忍不住吐出“呵呵”两字,因为中国人对于美食的开发与创造远远超过了外国人的想象和认知。如果和这个外国人谈起森林食品,他恐怕最多也只能想到树上结的果子、林间飞的鸟禽、林下跑的动物等,他一定想象不到“那些植物的花朵”也早被搬上了中国人的饭桌。  相似文献   

17.
1999年“五一”前夕,一个平平常常的老人、60岁的邱县贺堡粮站职工张庆昌又一次被评为全县粮食系统先进个人,并成为邯郸市粮食系统的劳动模范。他从1953年建设粮库起,在粮仓旁扎下根来,一干就是45年。先后获得省市县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37次,人人称他“红管家”、“老积极”、“老粮根”。是艰苦奋斗精神的鼓舞,坚强意识的磨炼,风风雨雨的摔打,心血和汗水的抛洒,才使他赢得了今天的荣誉。1987年,张庆昌在连续做了三次甲状腺肿瘤手术后,从保管员的岗位上退了下来。本来“落叶梧桐知深秋”,该退职休养安渡晚年…  相似文献   

18.
时下,会多、会滥、会长早成为诟病:会风不好,话风不正颇受非议。于是便有了“38个会议一次开”的新闻。然而会议上的“大锅话”却是会风不好、话风不正的祸因。也是滋生“瞌睡班干部”的“催眠曲”.  相似文献   

19.
称刘文豹为“粮王”是最合适不过的,不仅是因为他产粮之多,更在于几十年来他对于种粮近平疯狂的执着。1984年他在湖北襄樊古驿镇承包开荒地1070亩,创办机械化家庭农场,虽获成功却于1992年被当地村民逐出:同年他到湖北汉江鱼梁洲承包近万亩河滩拓荒种粮,在荒滩变成绿洲之后又一次遭到当地人刁难驱逐,于2001年无奈离开。两次不幸遭遇没有击垮他种粮的信念,2001年12月他在宁夏银川市附近的黄河岸边承包了4000亩河滩荒地,开始了又一次拓荒种粮之旅,虽然也遇到种种困难,他都一一面对一一克服。  相似文献   

20.
冯富生,不负这名字的美好寓意,他曾在30年前戴上“万元户”的桂冠,过上让人羡慕的富裕生活。早在1983年,他便与其他三户村民联合贷款3万4千元,购买了全乡第一台小麦联合收割机。30年岁月荏苒,老旧农机换下了一台又台,而他,仍旧不离开方向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