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上市公司参与委托理财呈现前仆后继之势 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进行委托理财的情况在今年达到了高潮.据统计,仅在2001年中报及有关公告中披露委托理财事项的上市公司就有208家,其中委托理财金额超过1亿元的有70多家,超过3亿元的有19家.截至今年9月底,上市公司披露的委托资金已达250多亿元,而目前已收回的资金仅有80多亿元,占上市公司用于委托理财资金总额的30%左右.但考虑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较差,关于委托理财的真实数据按理应该更大.从已公布的信息来看,今年年底多数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协议到期,最迟的也就到明年年初.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活跃,上市公司的委托理财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由于委托理财业务在我国处于发展初期,上市公司委托理财业务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对委托理财的保底承诺的监管,改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对委托理财行为的信息披露.完善委托理财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限定上市公司融资条件、资金规模以及资金的使用,建立公司内部风险防范机制、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3.
中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热衷于委托投资已经引起了市场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来自证券市场的消息表明,去年上市公司募集资金3400亿元,真正投到项目上的不到10%,相当多的募股资金通过委托理财投向了股市.国外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现状扫描在美国,委托理财这一行已经相当专业化,个别股票的业余投资爱好者和上市公司还能小试锋芒,但对于企业购并、货币买卖、投资组合体的管理则非一般投资爱好者涉足之地.事实上,连美国大企业的退休金、保险公司的保险金、自己另有专业的百万富翁的投资,都多半委托专业投资公司管理.  相似文献   

4.
饶霞飞 《新财经》2013,(8):24-28
如果你是一名A股市场的投资者,某天得知,你看好的那家上市公司开始经营主业外的业务,甚至不再专注主业,而是将大把从资本市场上募集来的资金用于金融理财,你会作何感想?或许你会为这家公司业务的变化感到惊喜,并期待新的利润增长点。但如果你是一名注重公司价值且着眼长远的投资者,你一定会为这些公司的盲目"多元化"感到不解和气愤。  相似文献   

5.
如果你是一名A股市场的投资者,某天得知,你看好的那家上市公司开始经营主业外的业务,甚至不再专注主业,而是将大把从资本市场上募集来的资金用于金融理财,你会作何感想?或许你会为这家公司业务的变化感到惊喜,并期待新的利润增长点。但如果你是一名注重公司价值且着眼长远的投资者,你一定会为这些公司的盲目"多元化"感到不解和气愤。  相似文献   

6.
《海外经济评论》2006,(2):26-29
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亚洲股市实现大幅上涨,外国投资者不顾美国利率上升、油价高企及可能爆发人类禽流感等因素的影响,纷纷将资金投向亚洲市场。  相似文献   

7.
《人民日报》2004年7月1日第二版刊登《国资委澄清“国有资金要强行退出股市”传言》的消息,让前一时期沪深股市中出现“国有资金要强行退出股市”的传言得以澄清。从国有企业资产安全角度来看,国资委应该对国企资金进入股市、委托理财等行为进行规范,而在未规范之前,国有资金进入股市风险的确存在。那么,国有资金到底该不该撤出股市?  相似文献   

8.
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是投资者投资行为的综合结果,投资者依据上市公司的历史表现和对上市公司的未来经营预期以及投资目的做出不同的投资行为,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影响公司的绩效,同时也通过对投资者的信息传递影响着投资者的目的和行为,并最终影响股市的波动,本文从股权结构的角度分析了股市稳定的条件,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安排,分析了我国股市非稳定的制度性根源,并建议规范我国股市必须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相似文献   

9.
自4月中旬以来,股市迈进非典行情,非典曾一度左右大盘走势,引起大盘大幅下挫.随着疫情的发展,非典对经济的影响逐渐显露,非典也不再仅仅是股市概念,其影响延展到上市公司经营.非典对不同板块、不同公司影响程度不同,投资者尚需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0.
我国股市长期以来低效运转,而且诸多弊端近期愈演愈烈。综观近年来的我国股市,一些上市公司在IPO中高价发行,以及通过配股、增发大肆"圈钱",经营业绩却每况愈下;从股市融到资金的部分国有企业并未将资金投向生产项目,通过委托理财的形式又回流股市;二级市场操纵股价的做庄行为盛行,银行违规资金大量流入股市,等等。这些都使我国证券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系统性风险,而且风险还在继续累积过程之中,如不及时解决,一旦崩溃,必将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如果说"为国企改革服务"的功能定位有其特定历史阶段制度选择的必然性,那么目前已经到了走不下去的地步了。从根本上解决导致股市运行效率低下、功能扭曲的制度性缺陷,已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热衷资本运作、兼职做PE……上市公司玩大了?上市公司与PE的界线是什么?"现在很多上市公司都在做PE,它们富余的资金除了委托理财以及贷款外,这也是现在流行的一种投资方式。"A股一家创投类上市公司董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相似文献   

12.
担保“圈钱黑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市公司融资担保本来是一种正常的经济行为,但现在,中国股市中的某些上市公司已经将担保演变成为了一种恶意的“圈钱”手段。这种变相的担保对上市公司、债权银行、股市投资者都具有极大的杀伤力。如何让上市公司走出“担保圈钱”的迷谷?  相似文献   

13.
王诗才  冯琴庆 《特区经济》2005,(10):102-103
1.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非理性现象普遍。部分上市公司非理性的筹资和使用资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单纯为筹资而筹资,大多数的上市公司并不是因为有了一定数量且发展前景好的项目才募集资金,而是看自身是否具备增发和配股资格,只要具备再融资资格,就会充分利用这种资格,以致出现为了融资而找项目,拼凑项目的怪事。获得的资金缺乏合理的投向,只好存银行、买债券、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新股发行、委托中介机构代为理财,或是盲目地搞多元化,轻率涉足自己不熟悉的行业。为闲置资金寻找最佳用途,是上市公司维护股东权益的一种表现。并且投资者正是看中融资项目的发展前景才投资的,这样利用募集资金不仅有背于股东的权益,也有背于投资者的意愿,同时也违背了利用证券市场进行融资的意义,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③对投资项目缺乏科学的论证,或是对经济环境的变化估计不足,使募股后投入的资金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成为企业的包袱。  相似文献   

14.
上市公司融资担保本来是一种正常的经济行为,但现在,中国股市中的某些上市公司已经将担保演变成为了一种恶意的“圈钱”手段。这种变相的担保对上市公司、债权银行、股市投资者都具有极大的杀伤力。如何让上市公司走出“担保圈钱”的迷谷?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信息披露的市场敏感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来研究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相关问题。对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因素和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这一消息对于市场敏感性进行了回归分析。分析发现上市公司是否为首次变更募集资金投向和是否存在关联交易与变更前后的累积超常收益率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而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与变更前后的累积超常收益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接着使用Logit回归模型验证了上述结论。最后,本文根据上文中募集资金投向变更信息披露的敏感性反应的相关因素,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股市作为体制转轨过程中的新兴股票市场.至今无法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加之上市公司财务信用缺失现象普遍.控股股东对中小投资者的掠夺行为严重.股市已经成为一些上市公司圈钱的场所。它们利用稀缺的“壳资源”,通过上市、配股、增发从证券市场攫取大量资金.却忽视对投资者的合理回报,投资者利益受到严重损害。长此以往,股东尤其是流通股股东的投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终将导致中国股票市场的萎缩。  相似文献   

17.
我们讲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制约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在人员、资产、财物方面分离不彻底、上市公司决策权过多地集中于控股股东,致使公司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不高,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中小投资者对公司制约得不到具体体现,而且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目前,上市公司持续盈利能力较差,以及二级市场存在的内幕交易、操纵股市等问题,与公司制约监督机制方面的欠缺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快讯》2013,(32):15-15
股市久靡不振,有些股民将满腹的郁闷转化为对公司的质疑。在深交所开设的由上市公司高管解答投资者疑问的交流平台上,大量充斥着投资者对公司的质疑。不少公司高管针对投资者的“神回复”。却也文采斐然而又让人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19.
资讯     
《新财经》2005,(9)
政策券商问题造成的投资者损失由政府埋单日前,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联合出台《关于证券公司个人债权及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收购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明确,客户与证券公司签订委托理财协议后,无论是否有过交易记录,如委托理财资金未独立存放,与被处置证券公司其他资金混同使用,则认定委托理财资金被挪用。同一个人债权金额累计在10万元(含10万元)人民币以内的,予以全额补偿。同一个人债权金额累计在10万元(不含10万元)人民币以上部分,按九折价格补偿。  相似文献   

20.
《开放导报》2006,(6):I0036-I0039
开发区首家以募集方式创立的股份公司——津滨发展公司8月18日成功增发新股3.33亿股,募集资金11.58亿元。据悉,此次津滨公司向特定投资者定向增发股票为天津市上市公司中的首例,这也是天津上市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后,在资本市场再融资成功的第一家。其所募集的资金,将用于泰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