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指标体系要充分体现其全面性。鉴此,我们建议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四个方面共16项指标。这些指标确定依据及其量值范围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坚持以人为本改进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进行描述和评价,是一个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应建立一套全面、科学、合理的反映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包括六个方面共三十六项指标。  相似文献   

3.
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居住目标研究”课题组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时衡量居住目标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全面小康社会居住目标指标体系包括住宅数量、质量与品质、配套设施、环境与服务、消费支出等5个方面21项指标。  相似文献   

4.
根据《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标准及要求,对2008年宁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涉及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生活、社会和谐和生态环境等五个领域24个指标进行测算与评价,结果显示:2008年宁波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综合评价实现度达到93.19%(按此评价标准90%为基本达标),  相似文献   

5.
全面建设小康与提高生活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生活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生活质量指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中的基本指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放在首位。文中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确定的原则,建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四个方面的16项指标,其中经济方面4项指标,社会方面7项指标,环境方面3项指标,制度方面2项指标。  相似文献   

7.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确定的原则,建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四个方面的16项指标,其中经济方面4项指标,社会方面7项指标,环境方面3项指标,制度方面2项指标。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有2800多个县,约有10亿人口生活在县域内,县城总面积约占全国的90%以上,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结合点。发展县域的工业,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有效手段。[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张涛 《发展》2003,(6):62-64
兰州市是甘肃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对带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一定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深化对小康社会内涵的认识,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从优势中看潜力,从比较中找差距,从制约中求突破,从改革开放中探新路,全力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准确把握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1.兰州小康实现程度评估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有四个方面,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是小康社会的集中体现,人均GDP则是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核心指标。用人均GDP来衡量,到…  相似文献   

10.
《重庆经济》2009,(6):19-26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基本载体。将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与县域经济相结合,通过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极,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相对于城市经济,县域经济是一种“弱势经济”,往往市场体制机制不完善,资本稀缺,信息不畅,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把城镇化进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而城镇化必须以土地作为物质基础,土地在城镇化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文章认为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适时通过农地制度的改革创新,使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转向城镇,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达到农民富裕的目的。论文以西安市农地制度为例,在分析农地制度和城镇化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探讨现行中国农地制度对城镇化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指出现行农地制度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城镇化的发展,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日本农地制度演进和城镇化进程的一般关系,通过对几种农地制度的比较分析得到城镇化进程中农地制度的改革目标——永佃制。  相似文献   

12.
胡淑婷 《乡镇经济》2010,1(4):13-17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是共产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阐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背景、基本内涵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我国的实践,较为系统地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对我国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型城镇化是在新时期对城镇化的新提法,文章中论述了城镇化与人的发展的密切关系,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同时人的发展又促进城镇化的建设。城镇化建设通过新农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三农"问题的解决有新的途径,同时会促进人的发展,并为实现进一步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十六大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恩格尔系数对分析一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状况,评价小康水平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通过对徐州市恩格尔系数现状、横向比较及其变化趋势研究,分析了徐州市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主要特点及趋势,提出加快徐州小康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5.
季永伟 《特区经济》2008,(12):303-304
协调城乡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大课题,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而当前小城镇建设与管理面临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小城镇建设与管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浙江省、江苏省、湖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法治目标具体做法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其他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法治目标过程中要做实做细统计监测工作、查准问题分类推进、坚持群众路线、加强制度建设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论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美群 《乡镇经济》2005,2(12):8-11
我国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纲领,是邓小平“小康”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从目前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来看,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最远的主要是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在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应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18.
创造和谐的交通环境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车、道路环境的协调统一和道路交通的安全、畅通、有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分别从行人、机动车辆及非机动车辆的动态情形、道路交通环境等方面重点描述道路交通中遇到的一般情况,全面分析问题的判断及处理,以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确保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9.
努力实施旧城改造、新城拓展和农村城镇化战略,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城镇化进程中,实施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建立政府土地储备制度,是盘活城市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提高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的调控能力,缓解城市建设资金不足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城乡统筹发展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与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普遍关注的共同话题,城乡统筹的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战略性意义。本文通过构建衡量城乡统筹发展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云南省1997—2006年城乡发展八个重要的指标进行实证分析,测算了云南省城乡统筹度的情况,得到的结论是:长期以来云南省城乡发展一直处于严重脱节的状态,2005年在政府支持的"三农政策"下,云南省城乡发展的差距有减小的趋势,2006年云南省城乡发展达到基本协调并且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