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管理层收购(MBO) (一)管理层收购的涵义 管理层收购(MBO),是公司的现有管理层对自己管理的公司进行收购并取得控股权,实现由经理变成股东的股权交易行为。由于管理层自身难以满足收购所需要的庞大资金,需要借助外部资金,常被看作是杠杆收购(LBO)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MBO过程中涉及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文章给出了收购能否成功的条件以及管理层和流通股股东之间可能出现的博弈结果,最后提出我国当前管理层收购中面临的风险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所谓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就是由企业的管理在金融机构的支持下通过大量举债或进行股权交易的方式拥有本企业股权的行为。在西方国家,管理层收购被严格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目的是为了防止内部人控制,防止损害企业投资利益的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4.
刍议我国中小企业管理层收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飞 《企业经济》2003,(4):17-18
一、MBO的定义及发展状况管理层收购(MBO为ManagementBuy-outs的缩写)。是指公司的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收购本公司的行为,通过收购,企业的经营者变成了企业的所有者,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新统一。MBO的实质都是对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反叛,因为其追求的是一种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集中。其产生的体制基础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所存在的代理成本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管理低效问题,通过管理层对公司的收购实现经理人对决策控制权、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接管,从而降低代理成本,促使经理人决策与股东利益的长期一致,MBO实际上是对过…  相似文献   

5.
信托参与管理层收购后相关各方收益和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使得管理层收购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融资就是一个大问题。在目前情况下。信托参与管理层收购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本文通过对管理层收购引入信托机制的背景、方式等分析。揭示了管理层、公司、信托公司、政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在实施信托管理层收购时获得的巨大收益以及面临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管理层收购在本质上是一种杠杆收购行为,是20世纪70年代流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企业收购方式。它在我国近年来的实践中有着多种模式,由于我国的特殊背景,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法律和市场两个方面的障碍。本文主要讨论管理层收购的方案设计与模式,重点分析我国管理层收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新兴的股权收购方式,管理层收购(MBO)近年来在我国资本市场上悄然兴起.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通过管理层收购达到控股的上市公司已经超过100家,更多的上市公司正跃跃欲试.但是,MBO收购主体的合法性、收购定价、融资等问题层出不穷,2003年3月,财政部发文:"采取管理层收购(包括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行为予以暂停受理和审批".尽管如此,MBO没有真正退出舞台,又摇身变为曲线MBO.综观MBO在我国的发展,从刚刚引进时的众星捧月到2003年初的紧急叫停,充分暴露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与经济体制、国企改革的脱节.实践中MBO存在的最大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收购资金来源的合法性,二是收购价格的公允性.本文拟对收购过程中的融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高盛并购双汇发展导致其控制权转移后,双汇发展管理层与新控股股东合谋侵占国有资产和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国有控股公司一旦被管理层控制,管理层在控制权转移中通过财务指标的调控既谋取私利,又维护新控股股东的利益,从而导致国有资产和中小股东的利益遭受损失。因此,必须建立制衡管理层的机制,加强对国有资产和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的力度。  相似文献   

9.
现代企业管理涉及到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经营者的选择;二是对经营者的激励。国外一些公司在选定经理人员后,又让他们持有本公司一定数量的股票,将经营者的利益同公司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有效地形成对经营者的激励。据此,一些专家及政府官员便提出:在我国国企改革中,要让经营者持股甚至让经营者控股,并以此作为企业改制的突破口。持股经营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理论界及实业界均把经营者持股作为明晰国企产权的主要手段之一。笔者认为,经营者持股在很大程度上与管理层收购有类似之处。一、管理层收购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管理层收购(MBO)是杠杆…  相似文献   

10.
管理层收购不仅是对传统企业理论的一种突破,同时也是对公司治理结构的一种创新。加强管理层收购行为中优势和风险的理论研究,对于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管理层收购(MBO)作为一种企业重组的工具,自引进我国以来受到了众多争议,其中又以定价问题为焦点。从法规上看,我国在2002年12月实施的首部《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对协议收购价格的确定并无明确规定,而对要约收购中的价格要求较为严格———收购非流通股的价格不得低于每股净资产。2005年4月,国资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明确指出,符合条件地区的中小国企可探索国有产权向管理层  相似文献   

12.
融资问题是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一个根本问题。文章通过分析介绍国外管理层收购的融资环境,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优化我国管理层收购融资环境的建议。并对未来发展提出科学展望。  相似文献   

13.
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管理层业绩预告为例,检验了控股股东行为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披露策略选择的影响。检验结果发现:总体而言,在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管理层业绩预告作用中利益防御动机与利益趋同动机同时存在,并随着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变化,其作用也在利益防御效应和趋同效应之间变化。为了促使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在业绩预告披露中的利益一致性,我们需要以提高控股股东的独立性为核心强化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4.
管理层收购是杠杆收购的一种,指企业的管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收购本公司,从而改变本企业所有者结构、控制权和资产结构,使企业的原经营者变成了企业所有者,降低代理成本,进而达到重组公司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管理层收购是为了解决公司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问题,使委托者和受托者合二为一,形成一致的经济利益目标函数,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管理层收购(MBO)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或控制权结构,进而通过重组目标公司,实现预期收益的并购行为。我国从1998年四通集团初次引入MBO方式进行产权改革到2002年管理层收购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国企中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16.
唐新刚  杨红 《企业研究》2006,(11):34-35
一、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及定价现状 中国的管理层收购起步较晚,是在中国渐进式转型的产权改革进程中发展起来的,并且是在缺失了很多市场的环境中进行的。正因为如此,使得中国的管理层收购具有价值创造和财富转移的双重特点。中国的管理层收购可以以2003年为界,此前的收购多表现为管理层通过设立新公司直接收购上市公司股权。之后的收购则多以管理层通过收购上市公司的母公司的股权从而达到间接收购上市公司股权的目的,更有第一大股东出让股权而使管理层控股的公司成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大股东禅让式”管理层收购,这些表现在“后MBO时代”的隐性MBO常被称为“曲线MBO”。这一收购方式的出现,和我国财政部自2003年4月开始完善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出台了一系列与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有关的法规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从财富效应角度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昕 《企业经济》2005,(11):217-219
本文以截至2004年8月我国实行管理层收购(MBO)的24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事件分析法对MBO前后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股东的财富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从研究结果发现:MBO对流通股股东和企业管理层均带来了一定的收益,但企业在MBO后业绩并没有显著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MBO,即Management-buy-outs,翻译成中文是"管理层收购",是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或控制权结构,进而通过重组目标公司,实现预期收益的并购行为。由于能够将管理层的利益与公司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对管理层起到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杨标 《审计月刊》2005,(1):44-45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以下简称MBO),是20世纪80年代流行于西方国家的一种企业并购方式,它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自有资金或外部融资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以改变目标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目标公司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行为选择作为分析视角,揭示了人们的行为选择与管理层收购风险之间的内在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对管理层收购风险控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