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罪推定原则是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一种重要的法治社会观念。它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未经法院依法判决确定为有罪的情况下,根据法律应推定其无罪,井以此设定其诉讼地位、诉讼权利,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相似文献   

2.
论无罪推定     
无罪推定原则是指任何人在没有经过法定的司法程序最终确认有罪之前,应假定其为无罪的人,而将这一原则若规定在宪法或刑事诉讼法等法律中称为“无罪推定原则”,它的核心就是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无罪推定原则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所奉行,并且是国际性法律文件确认的刑事诉讼原则,因而成为国际通行的刑事诉讼原则。  相似文献   

3.
无罪推定原则是现代刑事司法程序中保障人权的基础性原则,被推定无罪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项权利。我国初步确立了该原则,但是在刑事诉讼立法上对该原则尚有一定的保留,在司法实践中也未全面地贯彻实施。文章从刑事侦查程序角度论述无罪推定原则在中国的贯彻实施程度以及适用的不充分性,并提出若干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4.
所谓无罪推定,主要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经法定程序判决有罪之前,应当假定或认定为无罪的人. 目前,我国对于无罪推定原则的关注与重视,基本停留在审判程序上,而在审前程序,尤其是侦察程序中,该原则的意义、价值的贯彻则相对被忽视.但是,侦查程序中运用无罪推定原则,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毕献星 《时代经贸》2007,(5Z):20-20,22
无罪推定原则作为现代刑事诉讼的基石,已经被写入联合国人权和刑事司法文件以及世界许多国家的宪法性法律。无罪推定原则的确立,标志着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民主化、科学化的价值取向,它不仅仅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一项基础性原则,更彰显着一个国家民主、法治、文明的程度。疑罪从轻是指法院在罪与非罪之间犹豫时,出于种种考虑认定被告人构成犯罪但从轻量刑。二者对我国法治建设都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分别分析了无罪推定与疑罪从轻的含义,然后比较了二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理顺了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作为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无罪推定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受到重视和运用。1996年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吸收了该原则的部分思想,但尚未建立完整意义上的无罪推定原则。本文结合我国诉讼活动的现状,针对如何完善无罪推定原则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等学校学生在涉及刑事诉讼时,无论是作为嫌疑人、被告人还是被害人,为其提供法律援助非常必要。它可以保障高校学生作为被追诉者的程序主体地位,为不同条件者创造平等的诉讼条件,督促诉讼活动依法进行,促使刑事实体公正实现,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方华 《经济改革》2014,(9):49-51
作为陕北著名的“书记村”里最年轻的一位省委书记,白恩培的落马无疑让家乡人蒙羞。然而按无罪推定的原则,“在未经审判证明有罪确定前,推定被控告者无罪”,目前白恩培仅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在接受调查,因而在此阶段,白恩培还不是罪犯。作为公民,起底白恩培,正是为了让法律给予他一个公正的审定。  相似文献   

9.
未决羁押制度是各国刑事诉讼活动中普遍适用的剥夺刑事被追诉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其具体是指有关刑事追诉机关在法院终局判决之前对被追诉人按照刑事诉讼法律相关规定予以羁押的刑事诉讼活动。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均从保障被追诉人人权角度出发广泛建立了未决羁押制度,以期通过严格的法律程序防止羁押权滥用与保障被追诉人人身自由。然而中国迄今为止没有较完整意又上的未决羁押制度,而且出现了羁押权行使没有独立的司法审查机制介入等问题。因此确有必要对中国的未决羁押制度进行完善,从而实现刑事诉讼程序意义上的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8条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被明确列为八项证据之一,虽然并没有将其称之为口供,但第53条又明文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由此可以的出去在我国的刑事诉讼语境中,口供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与犯罪事实有关的情况向办案人员所作的供述和辩解.进一步还可以详细的将口供分为书面和口头两种形式,书面口供主要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诉讼阶段亲自书写的供述,而口头口供主要是指办案人员根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有关犯罪事实所作的供述或辩解以及针对办案人员的提问所作的讯问笔录和录音录像资料等.另外,从内容上口供还可以分为有利口供和不利口供.而口供制度是指法律规定的关于口供的概念、作用、收集程序、审查判断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口供时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上的原则、规则和具体制度的总称.  相似文献   

11.
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的全过程实行法律监督是宪法和刑事诉讼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之一。在现实诉讼过程中,因法庭讯问、举证、质证有检察官随庭监督,程序的公正得以保障,但在监督实践中,检察机关对被告人最后定罪量刑的合议庭合议程序缺乏监督,从而使审判监督程序中出现空白,使监督出现工作死角。对此,提出了监督的办法与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杨宏 《经济研究导刊》2011,(20):309-311
人权保障是刑事法律的宗旨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以无罪与免除刑事处罚判决的执行为切入点探讨刑事诉讼法中对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问题,分析了执行条款的内容、无罪与免除刑罚判决体现的人权保障亮点及存在的问题等,提出应该完善执行条款的表述,限制检察院提出抗诉的理由并确立申诉不加刑原则等。  相似文献   

13.
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对单位犯罪提起公诉时,常常面临诉讼代表人缺位的困境。现有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可以确定诉讼代表人以及法院可以采用拘传的强制手段,但是法律规定并不不合理,而且没有从根本上为解决诉讼代表人缺位的困境找到出路。因此,从论证诉讼单位参加诉讼的必要性入手,认为不能适用缺席审判;又分析了司法实践中诉讼代表人缺位的原因,研究了困境的解决对策;并认为法院可以采用强制措施督促单位确定诉讼代表人,单位可以用变通方式设定诉讼代表人。  相似文献   

14.
浅谈沉默权     
沉默权制度源自于“米兰达”规则,他赋予了被追诉者“不被强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犯罪”的权利.此制度一方面有效地保障了被追诉者的人权,但同时一定程度上损害被害人的权益.如何更好地确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权,既是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刑事诉讼制度的需要,也是顺应民主、文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李杰 《经济师》2011,(6):77-78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从而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实行"有罪推定"的历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权保护体制。但文章认为,我国无罪推定原则在立法与实践中未能充分地得到贯彻,从论述无罪推定原则的含义、内容以及其在立法中的体现出发,对无罪推定原则在刑事司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网络证据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证据是一种认识手段,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领域。证据更是一个法律范畴,被各类诉讼视为维系裁判公正性与合理性的惟一纽带。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2条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证据有下列七种: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这七种证据种类之外的其他表现形式,不能成为证据。  相似文献   

17.
牛广甫 《时代经贸》2009,(9):166-166,165
司法解释原则应该是对整个司法解释活动具有规范指导意义的准则,因此,我国的司法解释应坚持合法性原则、个案因应原则以及司法终决原则。合法性原则是指司法解释既不能超越被解释法律规范的规定,也不能与现有法律规范相抵触  相似文献   

18.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进行的诉讼活动.其从实体的赔偿范围和程序的审判方式及法律适用的复合性都与普通的民事案件有很大的区别,有效提升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调解率,不仅能迅速定纷止争,而且对当前工作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冉强 《经济师》2011,(6):81-82
程序性辩护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实体辩护的新型诉讼活动,厘清程序性辩护的主体和客体等基本问题有利于程序性辩护的健康发展。被追诉人是程序性辩护的专属主体。被追诉人除亲自行使程序性辩护权以外,还可以由辩护律师或者法定代理人进行。程序性辩护客体非常广泛,但一个国家的刑事诉讼法律一般只会把那些比较重要的程序性争议事项纳入其程序性辩护客体的范畴。  相似文献   

20.
建立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制度势在必行。本文从环境公益诉讼的概念出发,通过分析国内立法不足,总结出对我国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为建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制度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