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空前发展,货币危机此起彼伏,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货币更容易受到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1997年东亚货币危机爆发前,东亚各经济体实行盯住美元的相对固定汇率制.东亚各经济体对日本和美国的特定贸易结构决定了当日元对美元汇率大幅度波动时,严格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造成了盯住国家真实汇率的不稳定,继而造成对国际收支的不良影响.国际收支的恶化会破坏投资者对于盯住汇率水平的信心,在资本自由流动背景下,货币投机行为造成了盯住汇率体制的崩溃.因此,资本流动、货币危机和汇率制度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资本流动和汇率制度是货币危机爆发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19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失衡现象不断加剧.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有:美国储蓄率较低而东亚储蓄率较高、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美国新经济的发展使美国资产价格膨胀、美元在当今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等.全球经济失衡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不确定性,中国必须加快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的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提高经济的自我保护和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3.
东亚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存在“锚货币”选择的问题。经济谐动指数分析表明,东亚适宜采用“内部锚”,而不宜采用外部“锚货币”,美元作为域外货币不适宜作为东亚区域合作的“锚货币”。日元国际化程度不高,加上日本经济不景气等原因,使得日元难以发挥东亚“锚货币”的作用。而人民币尽管暂时还不能充当东亚的区域主导货币,但中国经济与东亚地区其他经济体经济高度关联并已成为东亚各经济体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对东亚其他经济体的竞争压力也要大于日本和美国,同时,随着中国汇率制度的逐步改革,人民币在东亚区域内的公信力不断提高。因此,人民币是东亚区域合作中最有潜力的“锚货币”。  相似文献   

4.
缩小地区贫富差距的追赶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之间及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总是不平衡的,甚至有些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非常之大.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缩小这种差距,问题的关键是能否缩小这种差距以及采用何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东亚大部分国家(地区)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采取的是事实上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在危机期间,大部分国家(地区)都放弃了钉住汇率制,采取了浮动汇率制度。危机后,大多数国家(地区)又回归了钉住美元制。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东亚国家(地区)汇率制度陷入了两难选择的困境:一方面,各国(地区)事实上钉住美元汇率制存在许多弊端,难以长期维系;另一方面,浮动汇率制又不符合本国(地区)经济的实际。两难选择的困境表明,东亚货币合作必须进行区域汇率合作,建立东亚汇率稳定协调机制,推进东亚汇率制度一体化,最终实现亚洲单一货币区。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释中国近年来对东亚经济体贸易逆差持续地增加的现象,文章在国际生产分割背景下,分别基于总体、国家(地区)和行业视角,对1992—2012年中国与东亚8个经济体间的零部件贸易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作为东亚国际生产网络中的枢纽,从日韩等东亚经济体进口零部件会显著扩大中国对东亚经济体的贸易逆差,其中以ICT行业最为典型;生产分割效应弱化了汇率对双边贸易平衡的影响。只要中国在国际生产分割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变,中国对外贸易总体顺差和区域性逆差的局面将会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世纪的十几年可谓极不平凡,中国金融宏观调控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挑战:中国开始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车道,各方面发展热情高涨,货币政策需要更好地把握增长与通胀之间的平衡;金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国有银行从计划色彩浓重、主要监管指标不达标转为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利率、汇率改革和市场化机制建设任务繁重;加入WTO显著提升了中国的开放程度,面对开放经济格局的政策调控需要更加重视内外部协调;美国高消费与亚洲新兴经济体高储蓄相叠加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失衡,加大了中国平衡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压力;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新兴经济体更加重视积累储备,而储备持续增长带来的流动性偏多使货币政策面临全新的环境;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国房地产过热问题有所显现,传统上以CPI稳定为单一目标的主流货币政策框架面临巨大挑战,迫切需要引入宏观审慎政策以丰富和补充新的调控手段.  相似文献   

8.
在很多经济体中,都存在着“平衡”或“再平衡”的问题。从过去的经验看起来,金融的发展并不是非常可持续的。这种不可持续性会结束,但是怎样结束,什么时候结束?这还是一个谜。  相似文献   

9.
当煤炭的开采超出一定规模,就会出现采煤塌陷区,这是由于煤炭过度开采而导致地表周围的地表结构出现了不平衡或者变型,地壳变动会导致形成一个比开采坑更大的塌陷。我国存在的塌陷区非常多,这种不断扩散的探险区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非常巨大的迫害,同时也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的贸易传导与东亚贸易模式的转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亚的"雁行"国际分工与组织模式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衰落,其带动东亚贸易发展的作用下降.全球金融危机对东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不仅加大了东亚的金融风险,也给其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造成巨大的调整压力.在金融危机中,东亚出口增长下降,持有的巨额美元资产面临着损失的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加剧,管理与调控难度加大.在此背景下,东亚一方面要转变贸易发展模式,调整结构,另一方面要加强相互间的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把FTA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目前,中国已经签署了9个FTA,但中国企业对FTA的利用率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FTA的实施效果.调查发现,企业对FTA相关信息的认知水平不高、原产地规则的"面条碗"效应、企业的属性等都是影响企业利用FTA的因素.因此,本文建议政府...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的升值已成为国际经济和社会舆论的焦点。自2005年7月21日中国政府改革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及汇率调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即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同时宣布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人民币的升值,必将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复杂的国际经济背景下,“两岸四地”各执一币的格局加大了协同抵抗金融风险的难度。也成为“两岸四地”经贸深入合作和经济进一步融合发展的阻碍。通过以“两岸四地”货币合作的宏观经济基础为前提,从多边汇率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采用“货币锚”效应模型考察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态势及其与“港澳台”三地货币之间的联动关系,从而揭示港币、澳门币和新台币对人民币的锚定程度。实证结果显示,“两岸四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一致性日趋增强,港澳台三地货币在对“锚货币”选择中汇率中人民币权重越来越大,因此“两岸四地”构建人民币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经济疲软的形势下,东盟地区已经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热点。随着人民币在东盟贸易中计价范围扩大,美元、欧元等主要的货币币值由于这些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经常出现较大幅度的起伏,直接影响到了贸易双方的经济利益。因此,开展中国—东盟地区的跨境结算计价货币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现实意义,而且有助于制定促进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配套措施,进而顺利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15.
东亚经济的崛起和东亚危机的发生从某种角度上讲与东亚经济模式紧密相关。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东亚经济模式已不合时宜,需要转型。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东亚国家(地区)必须突破日本一雁领头的"雁形结构",不断提高区域合作紧密化程度,提高产业调整速度,共同实现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东亚的未来将面临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体系。  相似文献   

16.
目前,贸易自由化席卷全球,世界各国都在积极与贸易伙伴谈判缔结FTA/EPA。我国在自由贸易区建设方面起步较晚,而且伙伴国主要在东亚地区。我国在东亚地区的自由贸易区建设面临两难困境: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会给国内部分产业带来冲击和影响;放慢自由贸易区建设又会遭遇日本以及东盟自由贸易发展的竞争和挑战。我国的策略应该是积极应对竞争和挑战,提高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制定明确的自由贸易区战略,争取东亚贸易自由化和东亚一体化的主导权。  相似文献   

17.
美国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到实体经济层面,并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欧洲、亚洲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拉动作用,贸易不平衡、存在巨额贸易顺差是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一大特点,持续多年的贸易顺差,为我国带来大量的外汇储备,也成为我们抵御外来金融危机和经济冲击的坚强后盾,然而昔日顺差的优势,成为这次危机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软肋。  相似文献   

18.
欧洲货币合作为东亚货币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文在简要回顾欧洲货币合作的基础上,回答了有关东亚货币合作的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东亚汇率合作机制的选择;(2)东亚的货币篮子;(3)东亚的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