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重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为实现国家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识别土地整治成效,探索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重估方法体系。研究方法:以田块为单元,从耕地自然质量、利用便捷度和稳定性三个方面选取21个指标构建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重估体系,并以湖北省团风县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对原有耕地和新增耕地综合质量进行重估,同时提出基于重估结果的耕地质量等别快速更新方法。研究结果:(1)重估结果与研究区实际调查结果相符,能够较好反映整治区耕地综合质量及其变化;(2)经土地整治后研究区19.6%的原有耕地质量等别有所提升,25.66%的原有耕地受整治活动对地表的扰动及工程措施局限性等因素影响,出现等别下降的情况,新增耕地质量等别整体偏低;(3)小规模、过度依赖于劳动力投入的耕地经营模式已成为制约区域耕地综合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研究结论:研究可为类似区域土地质量重估提供参考借鉴,为占补平衡、土地整治管理等工作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2.
国家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是用于中央确定的耕地开发整理重点项目、经中央批准的耕地开发整理示范项目和对地方耕地开发整理项目进行补助的资金,资金来源于中央所得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30%部分.省级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是指省级专项用于土地开发整理的资金和中央补助专项用于土地开发整理的资金(以下简称资金),其资金来源为: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土地闲置费、财政预算安排的开发耕地专项资金、中央补助的土地开发整理资金、按规定用于土地开发整理的其他资金(不包括用于中央配套的农业开发专项资金).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规划期内占补平衡由单一数量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转换过程中,占用耕地质量将成为土地整理项目区选择的重要导向,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研究方法:基于Arc GIS平台,运用空间分析方法,综合考虑规划占用耕地质量、参与农用地整理的耕地质量、耕地集中连片程度等构建整理时序。以大邑县2010年耕地质量补充完善成果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占用耕地质量结构为先导,以耕地质量限制因子为基础,并进行选择性集中连片修正,对研究区内耕地整理时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2010—2020年建设发展需要占用耕地1179.80 hm2,其中7、8、9和10等耕地的面积分别为827.81 hm2、134.96 hm2、102.48 hm2和114.55 hm2;大邑县可参与整理的耕地总面积为28630.57 hm2,可新增耕地1191.37 hm2,其中7、8、9和10等耕地的面积分别为231.22 hm2、451.60 hm2、146.67 hm2和361.88 hm2。研究区整理时序:优先整理区耕地面积15277.58 hm2,新增耕地583.38 hm2,中期整理区耕地面积10574.31 hm2,新增耕地382.64 hm2;远期整理区耕地面积2837.32 hm2,新增耕地225.45 hm2。研究结论:通过对大邑县农用地整理时序分析可以有效的提高土地整理效益,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数量与质量并重,对研究区内土地整理项目设计和选址,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数理统计与地理学相关理论,从项目数量、结构、规模、空间分布、资金来源、新增耕地面积等方面对河北省2000—2010年1 461个土地整治项目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0年土地整治复垦开发项目数量结构比例为3∶6∶1,新增耕地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中央新增耕地建设有偿使用费所占比例呈递减趋势,地方投资有所增加。近10年来,土地整治项目逐步由省域中南部的石家庄-邢台地区向东北部的承德-唐山-秦皇岛,张家口以及南部的邯郸-邢台等3个区域拓展,项目区集中程度有所提高。而形地貌耕地、后备资源状况等因素对土地整治项目空间配置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农地开发整理投资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索适合我国区域发展特点的农地开发整理投资模式,为建立土地开发整理多元化投入机制、实现土地资源与资金合理配置提供政策依据.研究方法采用调查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内容对建立农地开发整理投资模式的现实和政策背景进行分析;提出了影响农地开发整理投资模式建立的主要因素和具有区域特色的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地开发整理主导投资模式;通过实证案例分析,初步验证主导投资模式的优势特点.结论建立行之有效的、适合我国区域发展特点的农地开发整理投资主导模式,对于实现土地资源与资金的合理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资金保证是关键。今后一段时间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的来源主要包括:一是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履行补充耕地义务对土地开发整理的投入或缴纳的开垦费。按照“占一补一”的要求,建设单位应对建设占用耕地进行补充,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确定的占地规模和各省(区、市)开垦费标准测算,到2010年可投入资金约1540亿元。二是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管理法》规定,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专项用于耕地开发。依据现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标准》,预计到2010年可累计征收约700亿元。三是其他投…  相似文献   

7.
<正>土地开发整理成效良好,自2010年以来,云南省弥勒市共实施各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1个,总投资16245.7万元,开发整理耕地总面积4398.76公顷,新增耕地1847.7公顷。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但项目工程的后期管护问题不容忽视。工程管护的问题及原因所有者主体缺位、部分工程管护责任不明、工程老化失修等问题直接影响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如前些年竣工的个别项目,有的田间  相似文献   

8.
以较大样本数据为基础,采用汇总、归纳、分析的方法,分析研究土地整理对区域耕地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地整理对区域耕地质量提升显著,但不同项目区耕地质量提升幅度差别较大;中低等别耕地整理后质量提升幅度较大,高等别耕地整理后质量提升幅度较小;土地整理已成为区域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驱动力。建议将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耕地质量的提升幅度作为项目立项、审批、验收的硬性指标,进一步强化土地整理项目质量管理;优先选择中低等别耕地或中低等别耕地相对集中的区域进行整理,保障和加大资金的投入,确保土地整理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揭示零星地类在不同地貌区、不同坡度级耕地中的分布规律;测算零星地类在耕地整理中的潜力;为不同类型区的耕地整理指明重点.研究方法:数理统计分析法.研究结果:整理零星地类增加耕地面积占耕地整理新增有效耕地面积的5%.研究结论:零星地类的整理潜力大,且能直接改善土地组织的基础条件,整理是必要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土地整治是通过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等活动,实现区域耕地增加、粮食产能提升、生态环境改善以及城乡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等目的,助力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以济南先行区为例,通过分析测算区域内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土地复垦潜力和土地开发潜力等,研究区域内新增耕地潜力及分布,为先行区自行开展耕地占补平衡提供方向,助力先行区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土地投资函数的参数估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推导中国的土地投资函数,解析土地价格对投资的影响因子,并以北京、上海、宁波、广州、天津、沈阳6城市为样本进行地区影响分析。研究方法:计量经济法,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价格每上升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就会下降0.00765个百分点。上海、宁波、广州、天津4个城市的医药、电子和食品制造业投资对土地价格变化最为敏感。研究结论:土地价格对工业投资有一定影响,工业投资对土地价格的弹性有明显的行业和地区特点。  相似文献   

12.
我国耕地非农化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梳理我国耕地非农化的研究进展,研判现有研究成效及不足,并结合新时代耕地非农化的诉求,厘定未来研究导向和重点,为增强耕地非农化成果精准性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该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和对比分析法总结我国耕地非农化的研究及发展趋势。[结果](1)从研究内容上看,我国耕地非农化研究内容丰富,耕地非农化发展现状主要涉及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及规律,发展异质性显著; 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较为明显,但对社会及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更为突出; 驱动力及驱动机制对耕地非农化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耕地非农化体制机制、技术层面的调控因地区性发展差异而有所不同; 研究多以耕地非农化的静态为主,动态性不强,对耕地非农化发展过程的控制与管控研究存在不足。(2)从研究尺度上看,我国耕地非农化研究集中在以全国和省市域为主的宏观地域上,对全国以及各省份及其内部范畴的耕地非农化做出研究分析,该尺度范围内耕地非农化发展大体呈不均衡态势,而目前我国对于微观层面上的研究相对较少。(3)从研究方法上看,学者们多以定性方法为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地利用问题,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研究耕地非农化的驱动机制,并结合遥感与GIS技术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动态监测,但多目标、多学科综合集成的智能体技术应用较少。[结论]创新耕地非农化的研究方法,构建智能决策模型; 加强耕地非农化过程管控研究,提高实时监控力度与吻合度; 厘清微观主体的行为特征,完善多尺度、多层次结构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土地整治功能分区及其整治方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土地整治的目标开始由注重"新增耕地"向注重"区域功能"转变,土地整治内涵由此得到延伸。同时,也迫切需要推进以提升区域功能为导向的土地整治分区研究。[方法]文章针对我国土地整治分区管理的需求,基于我国地理环境的背景差异及地域功能的定位、土地整治内涵的演变,运用要素加权叠加法、空间聚类分析法和专家经验判断法与区划对比分析法等开展土地整治功能分区。[结果]该文构建并提出了以功能导向为核心的土地整治分区体系和方案,将我国土地整治按地域功能划分为:(1)以生态修复、保护和建设为主的生态功能保育区,(2)以基本农田建设、农地开发整理、提高区域耕地的生产能力为主的粮食安全保障功能区,(3)以城乡用地统筹整治、城市用地内部挖掘为主的经济发展支持功能区,(4)以划定保护区、保护性建设为主的景观文化维护功能区等4种类型区,进一步结合东北平原区、华北平原区、黄土高原区等12个地理空间单元,组合为61个土地整治功能一级分区。在此基础上,评价一级功能区内各县域单元土地整治功能,识别出景观文化维护功能、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生态建设功能、生态保护功能、城镇发展优化功能和城镇发展集聚功能,续分土地整治功能二级分区即各县域的土地整治功能。[结论]基于功能导向的土地整治分区反映了区域功能及其关系对土地整治分区的引导作用,为分区管控和引导提供了科学依据,这对提升区域功能和加强土地利用功能的联系和互动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土地利用比较优势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根据效率原则计算并比较现阶段中国三大经济区域产业用地利用比较优势。研究方法:从比较优势理论视角出发,构建不同产业用地比较优势指数模型,运用中国内陆地区31个省(市、区)2000 — 2004年的数据计算各个区域的产业用地利用比较优势,分析区域差异。研究结果:东部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用地效率均具有比较优势;中部地区第一产业用地效率具有比较优势;西部地区第二、三产业用地效率具有比较优势。研究结论:产业用地利用的比较优势可以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用地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以期为中部地区的区域协同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方法 文章运用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利用耦合度模型、协调发展度模型测算2004—2017年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进而分析中部地区各省协调发展演变的时空特征。结果 (1)2004—2017年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协调发展度由0.542上升至0.797,增长47.05%,协调发展水平从中度协调提升到高度协调。(2)经过14年的发展,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有很大提升,其发展速度远远高于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3)2004年只有山西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处于高度协调状态,其他5省都处于中度协调状态;2017年山西仍然处于高度协调状态,江西、安徽步入高度协调阶段,而河南、湖北、湖南提升到优度协调状态。结论 研究期间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协调发展度呈稳步上升趋势,但协调发展度水平不高;城镇化发展速度比较快,耕地保护承受巨大压力;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水平具有不均衡性,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耕地整理适宜性评价是土地整治规划的基础,可以为划定耕地整理重点区域、确定耕地整理项目和整理时序提供依据。[方法]文章以位于太行山区的涞源县为研究区域,以现状耕地图斑为评价单元,经独立性分析后选取地形坡度、表层土壤质地、灌溉保证率、耕地系数、与道路距离、与城镇中心距离、地质灾害易发性7个评价指标,运用贝叶斯概率模型计算各指标权重及未整理耕地的整理后验概率,并得到研究区未整理耕地的适宜性空间分布。同时根据改进的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分析了各适宜整理区的障碍因子并提出相应的整理措施。[结果](1)在影响涞源县耕地整理的各因素中,影响程度从小到大依次是表层土壤质地、与城镇中心距离、耕地系数、地形坡度、与道路距离、地质灾害易发性和灌溉保证率;(2)在涞源县未整理耕地中,高适宜整理区与较适宜整理区占未整理耕地的20.79%,可作为涞源县下一步耕地整理的选择;(3)制约涞源县全域耕地质量的障碍因子是灌溉保证率,整理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寻找灌溉水源、结合地形条件采用蓄、引、提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设农田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结论]该文可为太行山区更科学合理地开展耕地整理项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态势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文章运用文献分析和实际调研的研究方法,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从数量保护、质量保护、环境保护等3个方面阐述了内涵,并对河南省耕地及基本农田的保护现状和耕地资源动态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耕地数量占有量较大,基本农田保护率较高,平均保护率达到85%以上;同时存在河南省耕地总体质量较低,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复垦整理难度大;建设用地占用优质耕地,供给压力突出;灾毁耕地不断发生,土地生态环境面临威胁等农田保护瓶颈问题。该文根据河南省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态势及问题提出了通过完善耕地保护机制,科学合理划分农田保护区域;建立基本农田法律法规体系;损失补偿相关制度等措施,以期提高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治理能力和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18.
Land consolidation has multi-functionality. Most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focus on the supplementary fun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but lack of systematic research on its function of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In the context of the current global rural decline, land consolidation has been endowed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land consolidation in China, and then explored the current status, characteristics and potential impact of land consolidation as well as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finally explained the feasible way to revitalize countryside by land consolidation in a typical case. Results showed that China's land consolidation has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stabilizing the dynamic balance of arable land and ensuring food security. It has made or is moving towards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well as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nd consolidation is gradually favored in promoting rural development and revitalization because of its soci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and it can provide a platform and inject new vitality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by solving the difficulties of lack of fund, land, technology, talent and industry. Comprehensive land consolidation helps to promote the overall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y, ecology, organization, culture and talent. However, it also needs to be alert to the eco-environmental risks and negative effects brought by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The problem-solving oriented land consolidation is needed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internal logic of rural decline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varies across countries, and the strategies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land consolidation also need to be adjusted in time.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现行种粮农户耕地流转的基本特点,探讨如何完善现有耕地流转政策,以适应耕地流转的新趋势和新要求.[方法]文章利用河南、黑龙江、四川、浙江等4省调查数据,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农户耕地流转率逐年上升,经营规模1.33hm2以下的农户比重显著下降;耕地流转主要方式是流转双方自由协商,以口头协议为主,租金以现金为主;针对农业规模经营的地方补贴省际差异较大.[结论](1)土地流转、集中呈快速发展态势,但是省际差异明显,其中2012~2014年4省样本村耕地流转率均呈快速发展的态势, 2011~2015年经营规模在1.33hm2以上的农户显著增加;(2)样本村耕地流转基本上遵循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主要以自发形式为主,以熟人关系为纽带,是嵌入农村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符合我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传统;(3)4省针对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的补贴总体不足,并且省际之间补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