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快速发展始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入世"最初两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并不多。2002年和2003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还不到30亿美元。但是"入世"5年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急剧放大。近4年来,中国企业每年对外投资数量都在600亿美元左右。"入世"10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一共达到3124亿美元。中国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成长最快的跨国公司群体。我们为中国跨国公司迅速成长叫好的同时,也深感中国跨国公司走  相似文献   

2.
宋泽楠 《改革》2013,(1):41-49
基于"走出去"战略、转型期制度环境、双边投资协定以及中国传统商业文化四个维度分析中国OFDI东道国响应机制的母国制度效应,并基于2002~2010年中国OFDI在全球99个国家的区位分布进行反向验证,结果表明:"走出去"战略使大规模OFDI在企业未形成所有权优势的情况下提前出现,大多数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范围内选择能够发挥自身非市场能力的制度环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更多地流向了中国企业拥有更多潜在关系网络资源的国家和地区;从双边经贸制度安排来看,同发展中国家签订的双边投资协议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3.
魏澄荣 《亚太经济》2012,(4):121-123,148
欧债危机为中国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良好机遇,但中国企业在欧盟的投资也面临企业跨文化冲突、缺乏国际经营管理经验等挑战。因此,政府部门要助力企业"走出去",提升其国际化经营的能力;并在实施"本土化战略"的同时,高度重视投资风险防控。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中国企业"走出去"迎来了第二个历史节点。11月21日,原国家对外经贸部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席龙永图在首届"中国企业国际化论坛"上表示,如果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第一个历史节点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那么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望首次超过外商来华投资,预计2014年年底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能达到1200亿美元,中国将成为对外投资净流出国,可以看成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第二个历史节点。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告  相似文献   

5.
<正>11月3日,"2017中欧投资与创新合作论坛"在京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经济媒体联盟与财新传媒联合主办,北京智慧长阳文化产业基地、紫金智库、北京中媒联盟国际文化发展中心承办,旨在响应关于"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等重要指示,进一步推动中欧双方建立长期投资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2000~2016年间中国企业在3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完成的371笔海外并购交易数据检验东道国制度环境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东道国综合制度环境的改善会促进中国企业到该国并购投资,具体来说,监管质量的改善和政府效率的提高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区位选择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而政治民主度并不会影响中国企业的并购区位选择。基于细分企业所有制的分样本检验结果表明,东道国制度环境的改善会显著促进民营企业的跨境并购,但对国有企业的跨境并购区位选择没有影响。据此,文章建议及时更新东道国制度环境相关信息,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险预警体系,积极与沿线国家建立互信互助机制,加强对投资企业的保护力度,同时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7.
今年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很大困难,集中反映在电荒、人荒、钱荒和成本高、出口难。预期下半年企业困难依然很大,但不会出现关停潮;经济增长继续趋缓,但不会硬着陆;宏观政策适当调整,但基本取向不会变  相似文献   

8.
事件     
发改委推动新投资体制改革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秘书长曹玉书宣布,今年发改委在继续宏调的基础上将推动新的投资体制改革,变政府"审批"为政府"审核"。按照新的投资体制改革方案,只要不是政府投资、出资的项目,一般都取消政府审批,实行由企业自主决策新方式。其中企业投资涉及到一些战略资源配置等跨区域、跨流域项目,政府也不再进行审批,而改为审核。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拉美的直接投资带动了中拉经济贸易合作的长足进展。中国企业对拉美直接投资的动因有资源寻求型、市场导向型以及技术和劳动输出型,其中资源寻求型占得比重最大。中国企业拉美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在区位分布上极不均衡。中国企业对拉美直接投资的正面影响因素包括双边贸易、中国从拉美进口、拉美吸收外资的存量和流量;不确定影响因素包括拉美国家的市场规模、政治风险和经济开放程度等。最初中国企业在拉美地区的直接投资是以资源导向型为主,近几年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也开始不断增加。中国的能源类国有企业如中石油、中海油等都在拉美地区有直接投资项目。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通讯行业及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行业。中国企业在拉美地区的直接投资方式主要以并购投资和"创建投资"(又称"绿地投资")为主。中国企业在拉美投资的经营状况正在不断改善,今后应更加注意当地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薛军  苏二豆 《世界经济研究》2020,(4):60-76,M0003
文章构建了一个含有中国企业服务型对外直接投资(OFDI)详细信息的微观数据集,结合2002~2017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企业的数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双重差分法考察了服务型OFDI对企业自主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服务型OFDI显著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水平的提升,而且投资金额越大,促进效应越明显;异质性检验表明,高管理效率、生产型行业、投资模式是绿地投资的企业从服务型OFDI中获益更大;与纯生产型OFDI相比,服务型OFDI对企业创新的积极影响更大,两者创新效应的差异凸显了在通过"走出去"战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服务型OFDI的重要地位;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服务型OFDI主要通过"市场规模效应""资金流效应""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母公司创新。文章研究结论对中国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上海"洋老板"投资有增无减。今年以来,上海滩新增外资企业超过1560家,其中,仅4月份就新设立外资企业381户,从而使此间各行各业的"洋老板"总数量越过了22000。在抗"非典"严峻时刻,上海工商部门推出各项措施,方便企业办照;外国(地区)企业在沪设立常驻代表机构,可以"网上审批,一次办结"。对此,准备在沪投资建立300家社区连锁店的迪亚集团亚太地区总裁盖佩杰感到满意:"我们不会因为‘非典’而改变原有的投资计划。"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对外投资的重要新生力量。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跃居全球第五,首次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看全球,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美国次贷危机余波未息,世界希望借助中国力量走出衰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外部发展机遇不断增多;看中国,国内经济正在全力谋求转型升级,中国企业自身跨国经营的意愿和能力也在不断上升,内在条件日益完备。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中国企业"走出去"将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中国资本日益成长,成为全球投资令  相似文献   

13.
刘旭 《中国经贸》2012,(4):34-36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一定的机遇。金融危机使许多国家资金缺乏,中国投资机会增多;国外资产价格大幅缩水,投资成本下降。但更重要的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经贸格局发生重要变化,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不少挑战。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债风险对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都有重要影响。本文以负债率、偿债率和债务率指标为基础构建了外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一带一路"沿线31个国家2010年-2017年的数据,运用模糊物元分析法综合测度沿线国家的外债风险,并进行成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债风险总体呈上升趋势;蒙古、老挝、斯里兰卡、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的外债风险非常高;财政赤字、贸易条件恶化、国际市场利率提高是推动沿线国家外债风险上升的最主要原因。为提升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效益,中国企业应优化直接投资的空间布局,减少对高外债风险国家的投资;拓宽投资领域,增加非能源领域的投资,带动沿线国家经济增长和就业;投资前应严格审核项目,合理融资方式,避免增加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15.
为落实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战略,促进和帮助我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与国际化经营,商务部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于2012年4月18~19日在北京共同主办"第六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会议主题为"促进绿色投资,发展可持续经济"。本届研讨会有助于与会企业代表全面、深入了解跨国投资的相关信息,研究跨国投资的经验,借助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配套政策和服务手段,规避投资风险,进一步提高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作为第六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的主要赞助商之一,我们十分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吸引更多的  相似文献   

16.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取得的许多辉煌的成绩,本文简要地分析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企业对外投资的成绩,并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呈融合发展态势。文章从理论上构建了要素禀赋差异下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关系的理论模型,并以中国为例实证研究了要素禀赋差异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结果表明:总体上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中国的资本和高技能劳动要素数量增加时,企业将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而减少出口,而低技能劳动要素丰裕时,企业将选择减少对外直接投资而增加出口;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时,中国企业更趋向于选择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反之,则倾向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随着相对要素禀赋差异的扩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当期的出口创造效应较弱,甚至会起到抑制作用,但对滞后一期的出口创造效应较强。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呈融合发展态势。文章从理论上构建了要素禀赋差异下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关系的理论模型,并以中国为例实证研究了要素禀赋差异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结果表明:总体上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中国的资本和高技能劳动要素数量增加时,企业将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而减少出口,而低技能劳动要素丰裕时,企业将选择减少对外直接投资而增加出口;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时,中国企业更趋向于选择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反之,则倾向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随着相对要素禀赋差异的扩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当期的出口创造效应较弱,甚至会起到抑制作用,但对滞后一期的出口创造效应较强。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企业是否能成功"走出去"是我国经济发展与企业国际化发展非常关键的一步。首先,初步分析了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存量、地区分布、行业分布及投资主体分布等现状,然后总结了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当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促进中国企业稳中向好"走出去"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目前,蒋荣光正在搭建一个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平台,即西海联合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平台以西部联盟为主体,对作为中创天汇股东之一的海山国际在非洲的资源进行整合,主要任务就是整体承揽项目,然后对项目进行包装、孵化、推广、营销,帮助企业"拎包投资"非洲。《中国西部》:您跟非洲的渊源是怎样开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