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尹伟华  张焕明 《技术经济》2008,27(10):37-41
本文利用区域面板数据,对1979--2006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收敛趋势,但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基本上存在收敛趋势,形成了所谓的“收敛俱乐部”现象;在条件收敛回归中,如果控制了投资率、人力资本水平、非国有化水平、对外开放度、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结构等经济变量,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则呈现显著的条件收敛。  相似文献   

2.
利用1978—2010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实际人均GDP值对其经济增长进行了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检验,发现我国各省间的经济增长收敛情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紧密相关。1978—1990年间各省经济增长表现出显著的σ-收敛和β-收敛,1991—2003年间表现为发散趋势,2004—2010年间再次出现σ-收敛和β-收敛趋势,并在全国范围内表现出弱俱乐部收敛。  相似文献   

3.
郭朝先 《经济管理》2006,(21):76-80
本文根据人均地区生产总值(QEP)的数据.计算了1993~2004年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δ收敛和绝对β收敛的情况。结果表明,自1993年以来,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内部并没有出现大家通常所认为的“俱乐部收敛”,各地带内部省份之间的经济差距仍然在演变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195,自引:2,他引:195  
本文以经济增长文献中有关收敛性理论为基础 ,对中国自建国以来 ,特别是 1 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省际间的经济增长差异进行实证分析。本文认为中国地区间的经济增长 ,不仅存在着显著的“俱乐部收敛”(clubconvergence)特征 ,即按东中西划分的区域内部人均产出具有明显的聚集现象 ;而且存在着条件收敛 (conditionalconvergence)的特征 ,即在具有相同的人力资本、市场开放度等结构特征的经济地区间存在着一定的增长收敛趋势。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还显示 ,各地区间工业化水平的差异和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增长收敛性构成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   总被引:133,自引:9,他引:124  
彭国华 《经济研究》2005,40(9):19-29
本文在测算和分析1982—2002年省区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基础上进行TFP的收敛检验,并与收入(劳均GDP)的收敛模式做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TFP解释了我国省区收入差距的主要部分;我们应用OLS、PanelData固定效应估计方法和DynamicPanelData(一阶差分GMM)方法进行收敛检验,得出的结论是:TFP与收入的收敛模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全国范围内没有绝对收敛,只有条件收敛,但是TFP的收敛速度明显高于收入的收敛速度。三大地区中只有东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而且,我国TFP与收入的收敛模式与世界范围的TFP和收入的收敛模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6.
区域外部性、对外开放与中国经济增长条件收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必然现象。空间自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的运用使我们可以就空间外溢对区域经济增长以及地理分布进行有效的分析。本文在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增长β收敛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模型框架,采用1978-2005年的截面数据,分析了空间外部性和对外开放对β收敛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显著的绝对收敛。考虑空间外部性和对外开放因素后,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经济增长条件收敛现象。  相似文献   

7.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短期性和长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解释经济增长收敛,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从短期性和长期性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呈先扩大后减小的过程即倒U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短期内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趋于发散,但只要采取合适的政策措施,在长期内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将趋于收敛;并给出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曲线的模型形式及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8.
市场化与中国地区差距--基于扩展Solow模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扩展Solow模型的框架下,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方法研究了改革以来中国地区经济的收敛性问题,结果发现,在1992年以前我国地区之间呈现收敛,但此后地区经济趋于发散;三大地区之间不存在所谓的俱乐部收敛.在条件收敛回归中,城乡差距和财政赤字水平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而非国有化水平、对外开放度和优惠政策等则对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概述了区域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理论及其判断方法,并以江苏省为例进行了实证检验与因素分析,认为:1994~2000年,在苏南和苏中内部经济增长存在俱乐部收敛趋势,工业化水平和投资率是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论表明,采用针对落后地区的倾斜发展政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经济发展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按照共同的确定性线性时间趋势,可将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四个区域(直辖市、经济发达、经济较发达和经济落后区域),这些区域的经济增长存在着四个“俱乐部”收敛的特征。同时,在直辖市和经济发达区域的“俱乐部”之间还存在着绝对β-收敛的趋势。另外,在经济发达、经济较发达和经济落后区域的“俱乐部”之间,经济差距存在显著的持续扩大趋势。可以证明中国区域经济平衡非增长现象严重,贫富差距逐步扩大。  相似文献   

11.
广东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经济收敛理论,运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检验方法,对广东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1978-2008年,广东区域金融发展没有出现差距自动缩小的趋势,总体上不存在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格局,但存在条件β收敛趋势,而且山区各地市表现出俱乐部收敛的特征。因此,促进广东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途径是:第一,加快珠三角金融一体化步伐,增强其对全省的辐射能力;第二,促进东西两翼、山区与珠三角地区的金融资源整合和金融产业合作,加快落后地区金融改革与发展步伐;第三,建立互补有序、协调发展的金融资源配置体系,实现全省金融资源的高效运作和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丹  刘阳  李睿 《经济问题探索》2005,106(11):17-21
本文从理论基础出发,回顾了区域趋同和区域趋异的主要观点,并联系历史上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国内区域收敛作了一个总结,中国地区问的经济增长存在着阶段性的绝对收敛,还有显著的“俱乐部收敛”,而且存在着条件收敛。通过分析三者关系,并结合国际上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经验,本文得出了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自威廉姆逊在1980年提出区域收入趋同假说后,国际上对区域趋同的经验研究逐渐增多。许多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国家或地区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确认了区域趋同的存在,并发现各国的β趋同速度均为每年2%的水平。1978年后我国分阶段逐步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对各地区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在这种背景下,不同地区经济增长情况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些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存在β趋同,经济收敛速度为0.9%~4.5%;也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趋同俱乐部,但不存在普遍趋同现象。本文拟运用Barro和Sala—I—Martin趋同模型,分析我国的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状况。通过在回归方程中加入适宜的解释变量,对我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是否存在趋同进行实证检验,得出区域经济增长是否趋同的定性结果,目的是对我国经济增长趋同或趋异的原因给出解释,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陈志建 《经济前沿》2009,(11):10-18
本文以消费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增长收敛理论为基础,运用1994年~2007年中国省域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数据,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内生区域分组方法,发现我国西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对中国30个省市地区消费水平的空间不平稳性和区域收敛性实证结果显示,我国30个省域地区存在条件β收敛,但是省域间收敛速率和半衰期均不相同。因此,政府在制定区域经济消费协调发展政策时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考虑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后,我国各地区努力探索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径,由此各自形成了比较典型区域发展模式.本文以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广西、四川、内蒙古七个典型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各区域的发展模式.研究结果显示,各区域在改革开放之初形成的产业比较优势一直延续到了当前.通过收敛分析发现七个区域间存在σ收敛和条件β收敛.在条件β收敛模型中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港澳台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特色农业部门对以上七个区域的经济收敛具有促进作用;而对外贸易、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因素进一步拉大上述区域间的差距.笔者把比较优势指标引入条件收敛后发现,假如以上区域墨守成规,依旧依靠传统的比较优势,会抑制区域间的经济收敛进度.  相似文献   

16.
张明喜 《经济经纬》2007,22(1):137-139
经济增长的收敛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没有绝对收敛,也没有条件收敛.三大地区中只有东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地方财政支出总体上没有达到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效果,并且突出表现在中部地区.地方科教文卫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比重的提升有利于区域经济收敛,地方行政管理费用则应该压缩.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察了1984-2008年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发现我国地区间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存在区域性,东中部地区存在收敛现象,西部地区不存在收敛现象。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历史、地理位置和政策等因素造成的地区间对外开放程度的差异,导致了各地区人均增长率的差距。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已经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为揭示造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运用经济增长的σ-收敛、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等方法,检验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得出造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各区域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一样;造成各区域三次产业升级和转换不同的原因是,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所享受的优惠政策不对等和开放程度差异。  相似文献   

19.
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对1992~2008年辽宁省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收敛性分析了检验,σ收敛、β收敛检验结果均表明在1992~1994年、2001~2008年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存在收敛趋势,而在1995~2005年呈发散趋势,并进一步对辽西、辽中和辽东南三个区域的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进行了俱乐部收敛。对2001~2008年辽宁省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0.
采用1995 -2009年美国、英国等7个国家家庭债务数据,从家庭债务规模与增长速度方面,考察了西方国家家庭债务变动的地区差异.家庭债务变动的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西方国家家庭债务从整体上存在σ收敛,债务的规模会趋于一致;家庭债务增长存在β绝对收敛,家庭债务规模偏小的国家增长速度较快;家庭可支配收入与储蓄是影响西方国家家庭债务变动的最主要因素,但是影响的方向可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相对于美洲与亚洲,欧洲国家家庭债务变动的俱乐部收敛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