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费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先行条件,是推动和引导社会生产的归结点和出发点。"十一五"以来,我省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陕西省生产总值构成中属于居民消费的部分仅仅只占30%,并没有对经济增长起到有效的拉动作用。所以本文着重通过对近几十年陕西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以及在其消费生活中起较大作用的因素的分析,得出在居民消费过程中对居民消费支出有影响的因素,文章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对提升我省城镇居民消费能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提出适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消费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先行条件,是推动和引导社会生产的归结点和出发点.“十一五”以来,我省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陕西省生产总值构成中属于居民消费的部分仅仅只占30%,并没有对经济增长起到有效的拉动作用.所以本文着重通过对近几十年陕西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以及在其消费生活中起较大作用的因素的分析,得出在居民消费过程中对居民消费支出有影响的因素,文章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对提升我省城镇居民消费能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提出适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消费是社会生产、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积极引导适度的消费,不断地扩大内需,是促进生产更快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但是,人们的消费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消费伦理相结合,才能形成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消费生活方式。应辩证地思考消费与经济发展这间之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最终环节,也是下一次社会再生产的起点。它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助推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进行了一系列重大部署,通过恢复和刺激消费,释放我国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需求,畅通社会再生产和国内循环。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金融》2009,(8):27-28
民生问题不仅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也影响着经济社会中消费支出水平,进而影响其经济发展,因此,民生问题也成为每个国家和政府必须认真对待和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概述了近年来俄罗斯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思维、做法和成效,并结合我国民生问题实际,提出了进一步解决我国民生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国际上通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它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趋势,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说明了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相似文献   

7.
自从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后,能源就成为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它为经济增长提供必要的动力。但是能源也具有"双面性",能源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另一方面也会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根据灰色关联分析的结果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和化石能源的消费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化石能源具有污染性和不可再生性,我国在能源消费方面必须重视结构的优化和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及增长速度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把扩大内需,开拓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的战略方针,扩大内需必须要刺激居民的即期消费,而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就是推动这种即期消费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重塑市场定位,增强金融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渗透和支持能力。一是强化对中小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明确贷款操作程序和管理措施,并根据中小民营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确其在年度新增贷款增量中的占有份额;同时,各国有商业银行上级行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合理调整授信额度,向一部分经营规范、经营效益好的县级支行下放一定限额的贷款权限。  相似文献   

10.
消费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更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本文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可支配收入、居民储蓄和消费的金融支持四个方面分析了辽源地区消费市场运行的基本态势,指出了制约辽源地区消费市场升级的难点,并提出解决消费升级难点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市场消费特点及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市场是我国商品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不同,其消费水平有较大差别。另外,农村市场消费在消费中还显现出时间上的集中性、心理上的趋同性和消费上的实用性这三个特征。而促使我国农村市场形成这些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农户收入、储蓄、社会负担和人口。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居民部门债务水平持续增长,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及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持续快速增长;与此对应,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等多个指标看,我国居民消费水平自2011年以来呈现趋势性下降。本文旨在研究居民债务水平增长对消费的影响,利用VAR模型,从宏观层面分析其影响机制,并得出通过结构性去杠杆、实施逆周期政策提升可支配收入、持续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手段可促进消费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居民收入差距及其税收调控政策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界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收入差距状况的多视角考察 1.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对世界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收入或消费不平等情况的考察 我们根据联合国计划开发署《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让新技术为人类发展服务》的报告整理了一些高发展水平国家、中等发展水平国家和低发展水平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GDP、用PPP美元表示)及收入或消费不平等情  相似文献   

14.
有问有答     
《中国社会保障》2008,(1):72-72
问 我单位上世纪80年代工亡职工遗属的抚恤金按什么标准调整,具体执行文件是什么? 答 根据《劳动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甲项规定,工人因工死亡时,每月付给供养直系亲属抚恤费。但该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均未规定如何进行调整。作为一项行政管理职能,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物价等因素及时对该待遇标准进行调整,调整方式当然是通过下发文件的形式进行。在过去的20年中,如果没有调整或很少进行调整,致使该项抚恤金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应适当增加调整幅度。  相似文献   

15.
从目前的能源环境来看,能源和环境是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能源供应形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稳定。供暖领域消费的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石化能源。这些能源,资源有限,不可再生,终究要枯竭,而且传统能源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消费的需求相比,能源供应的缺口很大,  相似文献   

16.
节能减排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要求。“十一五”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人口不断增加,内蒙古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本文从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入手,分析内蒙古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现状和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的原因,并提出促进节能减排,实现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和其它社会事务一样,公共财政在发展中也有一个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低级水平走向高级水平的过程。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拥有量等因素引起的财源丰裕程度及财政实力强弱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公共财政在同一时期有可能处于不同的财政发展阶段,其支出范围也出现较大差别。因此,区分公共财政的不同发展阶段并根据其不同发展阶段的财力充足程度等确定不同的支出范围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拟就此谈谈我们的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媒科技》2008,(10):82-86
《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是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的一个课题。该课题研究认为,中国目前消费一储蓄关系处于失衡状态,储蓄率处于合意均衡水平的上方。在分析导致中国消费一锗蓄关系失衡、储蓄率持续上升原因的基础上就如何实现转变,提出“以恢复合意消费一储蓄均衡水平为目标、以改革与制度建设为路径”的长期对策和“以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为目标”的短期政策建议。本刊分3部分摘要刊登该课题,本期为第3部分  相似文献   

19.
一、农村发展消费贷款的制约因素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现了长期的和稳定的增长.随着经济增长,居民消费应该同步增长.但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始终在低位徘徊.根据对我国农村消费信贷需求和供给的分析,可以肯定,我国居民消费、消费信贷发展的滞后,不是经济发展和资金供给方面的原因,而是其他方面的原因.积极发展消费信贷的外部条件尚在逐步完善之中,但其发展的滞后性有可能严重阻碍中国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本文拟从消费者、金融机构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媒科技》2008,(8):36-39
《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是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的一个课题。该课题研究认为,中国目前消费一储蓄关系处于失衙状态,储蓄率处于合意均衡水平的上方。在分析导致中国消费一储蓄关系失衡、储蓄率持续上升原因的基础上就如何实现转变,提出“以恢复合意消费一储蓄均衡水平为目标、以改革与制度建设为路径”的长期对策、和“以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勾目标”的短期政策建议本刊拟分5部分摘要刊登该课题,本期为第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