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借助“抽象的形象”,以议论入诗,表达复杂、独到的人生体验,这是苏轼诗艺术方式的特质。《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把径直的议论与实景回忆前后交融,取譬精警,形象生动,塔称苏轼哲理诗作的代表,而他那种超脱通达、乐观自信的精视风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魅力的女性形象,是空灵卓绝的一代才女。古典诗词熔铸了她的风神秀骨,她的自创诗更显示出其卓越的诗才和傲世的性灵。然而才高命薄,难容于世。本文以林黛玉自创诗为着力点,展示了她那孤标傲世、冰清玉洁、至真至情、宁为玉碎、虚无宿命的悲美风格,对林黛玉令人仰止的才情和冰清玉洁的品性,给予了高度的赞美。“才如江海命如丝”是对这一悲关形象的艺术概括。  相似文献   

3.
“诗路兰溪”建设是实施“文旅兴兰”战略的重要途径,是兰溪实现全面小康、全域旅游、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何高效率推进“兰溪诗路”建设、高质量实施“文旅兴兰”战略,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议题。本文以“文旅融合”为视角,根据四条诗路文化带和主线的基本情况,分析“诗路兰溪”的特质和优势,就兰溪诗路文化资源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提升文化自信、凝聚文化共识,充分利用好历史赠予兰溪的文化遗产,使兰溪成为浙江诗路文化带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艾青诗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从诗的“意境美:景语与情语的黏合”、“形象美:抽象与具体之间的互补”、“散文美:从有韵到无韵的超越”等方面,结合艾青的诗歌经典文本,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艾青诗歌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郑玄认为诗歌与政治紧密相通。政有盛衰,诗有“关”、“刺”;政权影响力有大、有小,诗则有“风”、有“雅”。在他眼里,政治是诗之“源”、诗之“本”、诗之“母”,诗与政异体相通。  相似文献   

6.
张以宁论诗打上元代“宗唐抑宋”诗学取向的鲜明烙印,严羽诗论与朱子理学对其影响十分深刻.他主张诗“发之情性之真”,又认为诗具有音乐性,诗与画的关系密切,诗主情,也要有一定的“理”,客观上,从诗与人的心灵、诗与音乐、诗与画、诗与问学的关系等方面阐释了诗的本质问题.关于诗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他认为诗与“世”、诗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密切.诗的创作在于根本,“根本盛且大”,关键在于复古,“先古其性情,非徒古其词”,具体而言,就是诗宗盛唐,学李、杜为主,也兼学各家,不能生搬硬套,而应融汇众家,自成一家.张以宁的诗美追求可概括为:古、正、醇、厚、雅、趣、悟.张以宁论文,与论诗一样,标举“复古”.复古是其论文的出发点,其落脚点乃在于提振积弱的元代散文品格.其论文要点可归结为:复古、宗经、明道、师韩、重文、修养.  相似文献   

7.
《新智慧》2008,(3):I0007
狗在人们心目中形象似乎不佳,“狗腿子”、“狗眼看人”等均含贬损之意。然而不少名人却反其意,以狗自喻,于贬损平实中见精神。齐白石 齐白石平生推崇明代著名画家徐渭(号青藤道士)、清代杰出画家朱耷(号雪个)、近代大画家吴昌硕(号缶庐)。他在《老萍诗草》中写下一首广为传诵的咏志诗:“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剐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诗中表明,齐白石对这三位画家绘画的技法,极力效法,甘愿为他们的“走狗”。  相似文献   

8.
现代格律派翻译英语格律诗的理论主张是“以顿代步”,黄果炘先生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三兼顾”译诗法。笔者非常欣赏该派的译诗理论和实践,但对译诗诗行的分顿和字数发表了几点异见,并提出了“三一致”译诗要求,以丰富现代格律派译诗法。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悼亡诗虽然由于文化语境而存在差异,但是二者都是用哀伤的调子唱出的赞美诗.中国古代悼亡诗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是贤妻良母型的,而西方悼亡诗中的女性形象多纯洁貌美.这源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国古代文化是道德文化,男性往往追求社会价值,家庭只能退居其次.女性作为家庭的主要牺牲者,只有当她死亡时,男性才能体会其重要性,于是悼亡诗成为彰显妻子美德的颂歌.西方文化是科学文化,这种文化的抽象性和分析性、个体本位的人本主义特性使西方人崇尚理性和自由,注重表现自我情感,女性被看成独立的个体,此外爱美的传统使妇女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在西方西方悼亡诗中,女性是爱和美的化身.  相似文献   

10.
从语言上看,?木兰诗?非北朝时所产生,很可能成诗于唐代前期。?木兰诗?中的很多词语都可见于唐代文献,如“鞍鞯”“点兵”“惊忙”“儿”“地”“爷娘”等。这些唐代新词在诗中出现比例较高,是该诗成诗于唐代的较好脚注。  相似文献   

11.
《致羞涩的情人》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关于时间的诗。马维尔将玄学派的博学注入到诗歌中,引经据典,让读者在时空中漫游、超越,巧妙地将一首充满欲望的爱情诗升华为一首关于时间的哲理诗。  相似文献   

12.
沈德潜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曾选编了多部诗选集,以唐诗为基点,上溯先秦,下探清代,构建了一部比较完整的“诗史”。这部独具风格的诗史,以“温柔敦厚”的诗教立论,重视人品与诗品的合,一,严谨而又通侻认可诗歌创作风格的多样性,包容诗史“正”与“变”的多种样态,相对降低了唐宋诗之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3.
约翰·但恩的爱情诗歌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它的爱情诗按时间划分表现为单纯表现情欲的艳诗,表现婚姻的婚恋诗,以及人灵分离的悼亡诗,这正暗合了他在宗教信仰上心灵挣扎的心路历程,即约翰·但恩爱情诗歌与他本人的宗教信仰在心理机制上是同构的。  相似文献   

14.
赵红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20(3):95-96,F0003
在以往对《伤逝》的研究中,文本中有些东西被遮蔽了。在这一爱情悲剧的叙述中,涓生带有明显的男性中心主义色彩,他用传统赋予的话语霸权遮蔽着另一主人公子君的言说。为了还原这个爱情悲剧的实际形态,必须拨开涓生文本中叙述和抒情的迷雾,走进子君真实的内心世界,以女性的视角对这一爱情悲剧做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5.
“诗界革命”主要成员在理论主张上有所不同,同一成员前后的做法和观点也不尽相同。康、梁为了造新声,黄遵宪为了“有我;”在如何革命方面,梁、谭从新名词走向以旧风格含新意境,黄则在内容与手法上有独特可行的见解。其原因是形势的变化及对诗歌工具性认识的差异与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孟浩然五言绝句《春晓》的四种英译文作了剖析,认为古典诗译成英文应尽可能保持原诗简练的风格及韵律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哈代小说中的女性群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代小说里的女性多姿多彩,大致可归为三大类:脆弱的传统女性,是男性眼中的“天使”;判逆的新女性,是哈代钟情的女性;“灵”与“肉”分离的女性,是哈代排斥的女性。  相似文献   

18.
是否“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的最高境界,这个问题值得思索,甚至对答案本身的追索可能会给诗歌理论带来一定的启发。针对蒋寅先生《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一文,笔者也就王维诗歌主要特征的“诗中有画”这一共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桂林山水甲天下”诗诞生的物质基础是桂林拥有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即较纯的碳酸盐岩(石灰石)和充足的富有侵蚀能力的水即含有碳酸气(二氧化碳)的流动的水;而其根本原因是桂林这块地方在内涵与本质上所具有的为别地所无或无可替代的自然与文化完美融合的美质像磁场一般吸引了当时到桂林任职的像王正功一样的诸多高智商的有责任心的官员和文化名流,至于它的广为流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或许是桂林这地方民风纯朴、生活习俗、语言文字大体同于中土大邑,深得那些旅桂人士的青睐与认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本质含义仍在发展深化。并仍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一向以田园诗著称的王维在其代表作《渭川田家》中一如既往地展现了闲逸恬适的田园生活以及自己淡淡的惆怅,而诸体兼擅尤以叙事抒情诗为世人称道的伟大诗人杜甫在其诗作《日暮》中则同样展现了一幅田园生活图,但其感情却是纷繁复杂而又刻骨铭心的.同是写田园,一个是情结,一个是情殇,二者相同点与不同点,背景与原因如何,对此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