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3年卫生部、财政部、民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此后各地先后展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社会效应.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以河北省某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为例,分析了当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设计存在的主要缺陷.并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政策建议。[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为加快建立适应中国农村实际的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更好地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自2004年开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精神,石家庄市着手进行了以大病统筹为主与医疗救助制度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确立了到2008年全市基本完成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工作目标。为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长效工作机制,市财政局通过对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专题调研,提出了推进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的对策和建议。[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招远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结合农村实际,以市为单位,以大病统筹为主体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机制运作以来,全市有2016名农民成为受益者,报销医疗费130.5万元。  相似文献   

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05年在我国部分地区试点以来,至今已有十年的历程。论文简要回顾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产生背景、制度特点、演变过程和发展成效,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国际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新农合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赵亮 《中国金融》2005,(19):62-63
储随着我国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解体,我国绝大多数农民,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民医疗保障一直不足。2002年我国政府开始建立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医疗合作制度,其局限性也不断显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探讨建立新的农村医疗制度来补充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从国外,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来看,微型保险组织(以下简称微保组织)模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关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合作医疗制度曾经为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迅速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作出过巨大贡献.但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由于农业生产家庭承包制的实施、制度内在的缺陷、公共支持的削弱等原因,合作医疗纷纷解体,农村卫生制度与经济制度一起经历了剧烈的市场化改革.经济市场化促进了农村社会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而医药卫生领域的过度市场化,增大了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体的健康风险.当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或"有病不治"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强调到2010年,要在全国建立起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合作医疗制度起起落落的发展经验表明,光有满腔的热情是不够的,制度的可持续性是新型合作医疗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分析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入手,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以学校公费医疗为基础、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以互助合作医疗为补充”的新型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往农民“不敢看病、害怕住院”的难题,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住枣阳市实施以来得到了较好地解决。为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范、健康运行,该市先后以政府文件出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办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办法》、《合管医疗机构工作规定》等一系列规范性制度办法,并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向广大农民宣传,积极引导鼓励农民参合,对确实没有能力参加的农村低保户、五保户、特困户,通过财政大病救助形式纳入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截至目前,全市已有492305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70%,共筹集合作医疗基金2500万元。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有36个市县开展了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我们结合合作医疗中央补助资金的审核,对河北省10个市县合作医疗资金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总的来看,各县认识到位,组织有力,工作扎实,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但是由于合作医疗工作基本上都处于起步阶段,侧重于业务管理,对资金的监管还没有放在重要位置,资金管理机制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 我们认为,资金的安全是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的基础,如果合作医疗资金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必然会影响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为此,我们对如何确保合作医疗资金的安全、建立合作医疗资金安全运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较为普遍,已成了农民脱贫致富的一大障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为解决这个问题,已先后两次尝试“恢复和重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但成效甚微。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200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了国家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的通知,这不仅再次表明党和国家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也预示着新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将再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兴起。据国家卫生部2004年11月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6月底,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以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为主线,经历了几起几落。近几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使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不仅与广大农民的健康息息相关,而且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2.
Z县作为全国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首批试点县之一,从2003年8月份起,经过4年多的运行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但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通过对Z县2005年、2006年合作医疗基金筹集、基金使用、基金结余及住院报免等情况的调查,分析农民现在实际享受合作医疗保障的大致水平,归纳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探讨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卫生部统计显示,截至2004年10月31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333个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实际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8000多万,“参合率”为75.2%。合作医疗保障农民医疗需求的作用初步显现。  相似文献   

14.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农民通过互助共济、共同抵御疾病风险的制度。早在1995年建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曾为农民提供了基本医疗服务。80年代初,农村集体生产改革为家庭联产承包制,合作医疗制度的作用弱化甚至瓦解。从1991年起,上海郊区农村重新恢复建立起合作医疗制度,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在现实的社会结构中运行的,社会结构的重组为合作医疗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客观根据和环境条件。社会结构的转型导致了合作医疗制度的衰退、恢复和完善。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变迁过程是逐步嵌入社会结构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胶州市自2004年1月1日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从工作、政策、资金等各个方面,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截至2005年,全市共筹集合作医疗基金1693万元,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56.4万人,农民参合率达到95.3%,村庄覆盖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为胶州市惠农政策的一个崭新亮点,受到了广大农民的交口称赞。胶州市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17.
自200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以来,全国各地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的县(市)已达310个。对此,试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晋江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制度创新从而节省了公共财政支出。第一,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经办业务外包给保险公司,利用了保险公司的全国性互助稽查网络和基础信息技术平台;第二,利用开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用账户的机会,换取开户银行无偿提供的办公场所;第三,将城镇户籍人口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范围,拓展了保障人群,降低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出险的压力。晋江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创新,实现了组织资源共享,降低了运作成本,为公共财政支持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现实经验。  相似文献   

19.
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难看病及缓解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重要手段,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切实保障广大农民身心健康的医疗救助制度。本文通过对民和县新型合作医疗运行情况的调查,透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全民医保”背景下大学生医疗保险政策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华  苏彪 《上海保险》2009,(3):9-11,21
近年来,大学生疾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缺乏必要的医疗保障。随着《国务院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的颁布实施,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已大为提高。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个体工商户和城镇居民也都将纳入医疗保障范围,农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已在全国推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