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90年代以来,我国东部地区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该过程受诸多因素影响,是多种作用力综合作用结果.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对我国三大经济圈承接国际转移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程度、教育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工资水平、政策因素、基础设施水平以及对外开放度等是影响该地区承接国际转移的重要因素.鉴于此,本文对中西部地区如何更好吸收国外投资与承接国际转移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产业转移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下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优化区域产业分工格局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不仅有诸多国际产业由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而且有大量国内产业由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2010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引导和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大任务。"当前,西部地区把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视为实  相似文献   

3.
影响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从理论上讲,区域发展差距的扩大,将促使发达地区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而在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扩大中并未形成明显的产业转移。影响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主要因素有: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大规模流向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以及体制转轨时期东部地区地方政府的保护。目前,有助于这种产业转移的有利环境正在形成,但仍然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产业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中西部地区在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要考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文章在阐述产业转移与生态循环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中西部地区生态循环经济存在的障碍,提出为了实现中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把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置于重要地位,采取更新地方政府发展理念、建立监督和管理机制、培育生态循环经济技术支持体系、完善发展相关服务体系、创新生态循环经济的市场价格机制和加快企业与社会公众的观念转化等措施,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5.
<正>积极推动与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优化我国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十一五"时期产业转移就成为中央写入五年规划纲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10年9月,《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引导和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大任务。""十二五"时期,各级政府更加重视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6.
承接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如何运用产业承接模式进行有效承接对我国中西部地区转型发展至关重要.文章从产业链整合的视角出发,对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模式内涵、特点等进行现实考察研究,以期对我国中西部地区有效承接产业转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国内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背景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永州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注重承接产业转移与本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相结合,才能避免承接产业转移的盲目性,增强永州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西部地区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热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承接国内产业转移,是很多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制定的实现经济突破发展的重要战略。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迄今国内向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规模并不乐观,其转移的产业类型也主要限于西部的优势产业,承接的最佳区位也只能是几大一线城市及其周边。而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西部还将面临低碳困境和生态困境。产业转移是一种历史规律和趋势,国家应对全国产业转移进行统筹管理,要给予西部地区更优惠的承接政策。  相似文献   

9.
如何运用产业承接模式进行有效承接对我国中西部地区转型发展至关重要.从产业链整合的视角出发,对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模式内涵等进行现实考察研究,以期对我国中西部地区有效承接产业转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地域不平衡情况越来越突出,积极承接东部加工贸易发达地区的转移产业是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均衡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科学地选择承接产业是中西部地区面临的首要问题。文章运用产业梯度系数得出我国的产业梯度情况,并运用产业区域集聚指数分析我国加工贸易低梯度地区应承接的产业。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更快、更好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从集中系数、离差系数指标以及经济产业结构三个角度来分析,可知华北五省(区)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差异性。在经济差异性的前提下,为促进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华北五省(区)市应不断加强对话,提升整体协作水平,完善区域合作机制,通过产业结构转移形成良好的经济梯度,建立合理的产业链,最终实现华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区域房价差异、劳动力流动与产业升级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中国正在发生的大规模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因是什么,区域房价差异对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产生哪些影响,是本文关注的焦点。作者引入房价因素,对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进行拓展,发现区域房价差异导致劳动力流动,从而诱发产业转移。在此基础上,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2000-2009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城市间的相对房价升高,导致相对就业人数减少,并促使产业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实现了产业升级。对不同区域的深度分析表明,区域房价差异确实是影响东、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制定合理的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对东部地区中高端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与产业转移相适应的住房政策和住房保障体系,是顺应产业转移趋势、避免部分区域产业空心化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高更和  李小建 《经济地理》2006,26(2):270-273
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采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和基于统计角度的GDP产业结构贡献度测算方法,以河南省为例,分析了1994—2003年10年来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差异明显,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差异较大,各地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不一。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经济增长率降低是结构调整的基本动力之一,而结构调整又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影响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主要因素是区域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投资政策,人均GDP、年均GDP则与其不相关或弱相关。  相似文献   

14.
宣旸  张万里 《产经评论》2020,11(1):107-121
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进。地区基础设施改进会从外部性上促进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有效连接,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基础设施变化条件下,我国分地区集聚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影响差异需作分类研究,以便深入讨论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使用PSTR模型,引入非期望产出的GML指数,以及有关计算产业集聚和相关多样化的指标,实证研究不同地区制造业集聚经济随着基础设施变化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结果显示:产业集聚与相关多样性均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非线性影响,并基本为正;集聚经济对GML指数的正向作用小于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集聚经济与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关系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东部地区出现过度集聚现象;人力资本、研发投入和外商投资均随着基础设施增加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更强的正向作用,东部地区政府干预促进当地生产水平,中西部地区政府干预作用随着基础设施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5.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is a measure of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and a comprehensive industry-level productivity measure. There are large gaps in China’s regional construc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due to unbalanced regional economy. Based on TFP measurement,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a two-hierarchical analysis framework with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Moran scatterplot and coefficient of convergence to analyse change trend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FP in three major regions in terms of spatial diversity, correlation and convergence. Then, th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model is utilize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n the TFP.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regional construction industry TFP are enlarging. There is obvious spatial correlation and heterogeneity in the regional TFP without a relatively stable space pattern. The TFP also exhibits convergence effects among three major regions.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productivity in all regions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economic environment,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technological level.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structure exerts the various influences on the productivity in different regions.  相似文献   

16.
资源型地区是西部工业经济的有效依托,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要地。采用马尔科夫链模型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基于时空双维度,探究2008-2019年中国西部资源型地区产业发展进程;通过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地区产业发展空间溢出效应,并运用回归模型偏微分方法对溢出效应进行分解。结果显示:研究期间西部资源型地区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呈缓慢提升态势,且稳定性偏弱;地区产业发展水平空间差距逐步扩大,产业高级化水平非均衡性特征显著;地区产业发展空间溢出效应显著,生产要素投入与产业结构优化对相邻地区产业发展存在差异性影响。为促进西部资源型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应完善空间治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补、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增强创新发展动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测算、分析中国经济及各产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年均增长率、产业结构高度及其合理化程度,再结合其他37个国家的相应数据进行国际比较。本文依据真实经济周期模型推导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程并构建了测算产业结构高度及其合理化程度的两个指标。本文发现,由三大产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之间的差异和部门间规模巨大的人力资本转移而形成的“结构效益”,能够合理解释中国经济整体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较高但三大产业部门却处在较低水平甚至负增长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经济事实。本文从数理逻辑和经验研究两个角度验证了“产出增长率效应”和“结构效益”的存在。本文通过国际比较发现,中国经济产业结构高度及其合理化程度大幅落后于多数高收入国家。  相似文献   

18.
产业区域转移粘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区域经济二元结构特征,使不同区域形成了明显的发展差距.按照区域梯度理论应该发生的先发区域边际产业向后发区域的大规模转移,却没有按照预期的发生.文章通过对产业区域转移粘性的分析,寻找制约产业区域转移的原因,从而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124,自引:10,他引:114  
陆林  余凤龙 《经济地理》2005,25(3):406-410
以大陆31个省市区为区域研究单元,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1990—2002年中国省际旅游经济差异变化的总体水平及变化的空间结构特征,揭示了区域旅游经济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的分异规律,阐释了影响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缩小地区差异、协调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在块集聚与点极化双重压力下面临的现实难题,长江经济带尤其是欠发达省份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是解决该难题的必然路径选择。产业转移活动因区域主客体特征变量不同,呈现出典型的多发式转移和门槛转移特征,使得区域政策制定缺乏科学指导,陷入盲目拼政策红利的状态。结合效率模型及考虑熵权的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度分析,测算了2004-2016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年综合产业转移效率,并考察了门槛效应值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考察期内,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产业转移效率提升较为明显,但不少省(市)存在不协调的阶段性平衡关系,且这种关系还未显露经济总量驱动下的协同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