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重视和突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创新与发展。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的灵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就意味着中国未来的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新的提法表明,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方面与党的"十七大"相比有着更加深入的认识.我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如果说党的"十七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还存在着"过多"的"意识形态"成分的话,那么党的"十八大"则更加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包容性,认识更加宽广,更加深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虽然也提出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但仍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有浓烈的"意识形态"味道,而党的"十八大"则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明确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深入进行科学价值观教育;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深入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5.
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任务.本文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主要从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剖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存在的同题、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途径选择等三方面,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高校作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在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必须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以及网络教育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得到切实贯彻和落实,才能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基本原则,并注意可实现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功能,论述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最后就高校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创新原则。应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其他学科紧密配合,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营造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染力;积极实践,深入体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服力。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养老保险双轨制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产物,是指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采取两种不同的养老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双轨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已成为阻碍社会公平实现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世界各国针对汽车产品贸易陆续出台了许多新的技术贸易措施,这给我国汽车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产生了重要影响。美欧日和金砖国家的汽车认证制度对我们的启示主要有:汽车认证制度已成为最主要的国际贸易壁垒之一;我国汽车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面临不小的挑战;新兴市场国家对汽车产品存在特殊性要求;我国汽车企业应树立研发—标准—产业相互同步的理念,促进成果标准化、标准国际化,同时实施差异化的海外目标市场选择战略。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扫描与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49—1978年,我国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国企财务实际上是国家财政的延伸,财务管理体制是国家对国企实行"统收统支、统负盈亏",企业几乎没有经营自主权。第二个时期分两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国企财务管理体制向"放权让利、统负盈亏"进行初步改革。从1984年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政企职责分开,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进入到"扩权放利、分负盈亏"阶段。第三个时期,十四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构建了国有企业"财务自理、自负盈亏"的现代财务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比重和作用越来越大,国际货币体系的研究和重构也越来越重要。战后国际货币体系是建立在管理货币本位基础上的,美元凭借美国霸权逐步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之锚,货币本质上是国家政治权力的体现。美国霸权的合法性在于维持合理的国际秩序并提供国际公共物品为国际经贸往来搭建一个合作平台,它是以其他国家的承认为基础的。货币霸权使美国享有国际政治权力,如何处理国际公共物品与国家民族利益的公私矛盾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特里芬难题,以及应对新兴崛起国的利益诉求等是国际货币体系管理难以回避的困境。中国应该坚持合作独立的货币国际化策略,勇于在主导新型国际金融机构方面承担大国责任,逐步建立广泛认可的国际合法性,谋求立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货币国际化之路。  相似文献   

15.
制度安排是决定一个社会进步的关键。对于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来说,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出发,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就是一个制度安排问题。对于国有企业存在价值的认识,也必须从制度安排的角度来认识。在国有企业的制度安排改制中,民营经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营经济发展的更重要意义还在于对国有经济制度安排的推动作用,而且,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于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意义比我们原先预想的更为深远。  相似文献   

16.
“全民股份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结果,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全民所有制”基础上经过重大转型而形成的。全民所有制产权有两个鲜明的性质,就是“不可分性”与“外部性”,而“全民股份制”具有“可分性”与“明晰性”。全民所有制的产权特征表现为“所有者虚位”、按政治程序及行政体制运作和政企不分,而“全民股份制”的产权特征表现为所有者或出资者内在化、按公司治理机制及经营管理制度运作和政企分开。全民所有制的经济效果体现为目标的多样化、高昂的代理成本和低效的决策体系,而“全民股份制”的经济效果体现为目标的单纯性、代理成本的降低和决策体系的改进。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是在人类面临资源与环境双重制约的形势下提出的,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我国已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但其实施过程却不尽人意.发展循环经济制度安排是关键,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与制度安排,循环经济难以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中,对中国经济市场化取向进行哲学归因分析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从市场化取向改革政策的制定者(政府),到行为知觉的对象(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再到行为发生的情境实际(国情),通过哲学分析,预测未来中国市场化的发展趋向,探询前期改革成就的归因和后继改革的有效动机系统建立。  相似文献   

19.
我国已步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通过强化政府的功能、注重现代农业制度创新、加大支农力度、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多元的农技推广体系、加快产业化步伐及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等措施,发展高效的现代农业,以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地方行政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本身既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又不可避免地打下了计划经济的烙印。理念与实践脱节、协作和管理困难、服务整合受阻是其显性特征。在建设和完善地方行政服务体系过程中有必要对理念与目标、驱动力与阻力、路径与选择等方面进行缜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