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塞尔指数衡量的我国西部三大经济区区域经济增长α收敛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该区域整体经济差异的主要构成为区域内经济差异,区域内差异与区域间差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而成渝经济区区域内经济差异所占整体经济差异的比重在三大经济区中最大。通过构建固定效应变系数条件收敛方程模型所进行的条件β收敛性分析进一步显示,在整体区域经济差异相对乐观的同时,区域核心城市经济增长多呈现发散状态,这将使该区域经济差异扩大。  相似文献   

2.
经济增长是当前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庞大的人口红利,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发展,但随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小的考验。本文通过研究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结合经济增长理论,探究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人口老龄化条件下的经济平衡增长路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将人口老龄化因素变量引入到索洛增长模型中,建立了包含人口老龄化因素变量的经济平衡增长路径方程,进而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因素对经济平衡增长路径的影响效应。由此在理论上证明了,人口老龄化因素对经济增长存在正、负或零等不同的作用效应,而相关的政策选择将影响人口老龄化的作用效应。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89-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设定了协整模型,分析了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且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在总体上,城市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不同区域间的差距较大,城市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排序依次为: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因此,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做好户籍制度改革,将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消除地区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带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能力的差异是造成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2000~201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模型研究了创新效率及空间效应对我国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我国创新效率偏低,纯技术效率不高是制约我国创新效率提升的关键原因。我国创新效率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一个地区创新效率的变化并不是由该地区内部因素决定的,还会受到来自相邻地区的影响。创新效率及空间效应的提升可以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使区域经济呈现收敛性,且随时间的推移收敛性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6.
《价值工程》2019,(24):293-295
本文首先从劳动力供给、储蓄率变动和技术进步三个方面归纳总结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供给减少对经济增长已经带来抑制作用,而储蓄增长和技术进步是未来阶段经济增长主要刺激点。  相似文献   

7.
地方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地区经济差距问题是我国目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发现从长期趋势和整体上来看,我国各省之间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收敛的特征。在中国省际区域间经济增长的条件收敛中,地方财政支出作为控制变量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收敛,加速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发散。本文在此基础上继续采用β-收敛法来测算地方财政支出的具体支出项目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一个30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根据中国实际劳动力流动规模,并考虑了汇款、外地与本地劳动力工资差异、人口流动滞后于劳动力流动等多种因素,定量分析了区域间劳动力迁移的经济影响。结果显示,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可以有效改善配置效率,提高经济增速缩小地区间生活水平差距,但由于在一国内部资本流动性很强,存在"资本追逐劳动"现象,因此并不能缩小人均GDP的地区差距。虽然劳动力迁移显著提高了输出的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但单纯的劳动力输出并不能缩小同发达地区人均产出的差距。  相似文献   

9.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及地区差距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形成几个显著特点:一是经济开放度提高,表现为外贸规模迅速扩大和外商直接投资大量增加、二是经济高速增长,22年间达到年均9.6%的增长速度;三是地区发展差距扩大,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相对差距不断扩大。那么,这些特点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联系,特别是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扩大有何影响,自然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此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0.
院文章依据内生增长模型,对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对地区技术进步的贡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发现,规模经济对东部地区技术进步的解释要大于对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解释相差无几.从全国范围来看,规模经济对地区技术进步的影响要远大于比较优势对地区技术进步的影响,从而表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已转变到依靠规模经济拉动的方向上来,规模经济而不是地区的比较优势在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中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为考察老龄社会中人力资本的经济效应,首先构建包含老龄化因素的内生增长理论模型,考察人力资本最优投资规模;其次采用我国2010—2018年面板数据,使用GMM等估计方法进一步检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检验结果表明,受老龄化因素制约,我国人力资本经济产出弹性低于物质资本经济产出弹性,即人口老龄化对人力资本经济效应和投资收益期产生抑制作用。为发挥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各地政府应结合自身经济要素禀赋和发展基础调整两类资本投资结构,以减轻老龄化造成的经济冲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要素配置的动态性和路径选择性构建模型,测算无劳动力、资本错配下的收入差距,并且实证研究要素错配对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实际状态相比,无要素错配状态下地区间收入差距变小,意味着要素错配恶化了地区间收入差距;要素错配加剧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如2016年由于要素错配的存在,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阻碍效应提高20.5%,且整体上引起经济增长缺口达到4.6%;较高的收入差距对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均消费均有显著的阻碍作用,而要素错配又加剧这种阻碍效应,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果。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红兵 《价值工程》2006,25(5):26-28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和度量江苏省不同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苏南和苏北不同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因此对于各地区正确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经济增长模式和缩小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提升我省的经济竞争力,保持我省经济总量持续稳定的增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区际经济与金融差距关联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区域间金融发展的差异对经济发展差距有无影响以及影响机制如何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项任务。以塞尔指标衡量我国经济与金融发展差距,发现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与金融发展差距呈现一致的变动关系,且金融差距大于经济差距。由此引出的基本判断是我国区际经济差距的逻辑原因有金融因素,进而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判断我国省际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从中可以明确我国东部地区金融成长偏重于内生状态,而中西部地区更倾向于外生状态。考虑到改革的总体方向,并借鉴东部地区的经验,放松金融抑制、催化内生金融成长无疑是全面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FDI与经济增长:基于联立方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FDI和经济增长之间复杂因果关系的存在,文章首先检验了FDI和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在此基础上以省级行政单元为对象建立联立方程模型研究了FDI和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控制了相关变量条件下,FDI和经济增长呈现互相促进的现象;从区域的角度来看,东部地区FDI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大于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市场规模则是吸引FDI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以区域经济为样本,以1978至2007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资本投入、技术进步角度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的有效途径,并对缩小区域差距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断加速、深化的人口老龄化会对转型时期的经济发展产生何种影响?进一步地,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下,能否通过制造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中介效应,发挥人口老龄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外部性?本文选取2000—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两步系统广义矩估计进行分析发现:人口老龄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负效应,且主要通过“倒逼机制”使得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正向的部分中介效应,缓解该抑制作用。分时期看,2000—2008年,不管是制造业结构合理化还是高度化,均表现出负向的部分中介效应,加剧了老龄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阻碍作用,2009—2017年,情况相反。分区域看,两区域的老龄化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负效应,且东部地区受影响的程度小于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部分中介效应均存在,但是在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上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8.
运用基于DDF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对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TFP进行再估算基础上,对改革以来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轨迹及来源进行了扩展研究。本文发现:不考虑环境约束会高估TFP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TFP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轨迹已由“先减小后增加”转化为“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1990年和2003年是两个拐点;尽管区域间经济差距对地区经济差距的贡献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但仍是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来源;区域内经济差距对地区经济差距的贡献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已成为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构成部分;要素投入是造成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但其作用在减弱,而TFP在地区经济差距中的作用在增强。  相似文献   

19.
经济增长收敛是协调区域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基于经济增长收敛分析框架,使用全国267个地级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探析数字经济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并加速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提高创新发展能力、改善资本要素错配情况来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增长,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数字经济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时呈现明显的地理空间差异和政府财政能力差异,对西部、北方、非沿海城市和财政自给率较低的城市经济增长收敛效应更加显著。应继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增长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地区经济差距进行了分解,计算了服务业中具有高度集聚性的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基尼系数;再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进行空间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因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差异是地区差距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