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实证检验了银行业竞争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发现银行业竞争程度的提高会降低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成长性高的企业以及所在地区政府干预程度高的企业而言,银行业竞争降低投融资期限错配的作用更为显著。银行业竞争能够缓解投融资期限错配带来的投资不足问题和代理问题,减少投融资期限错配对公司绩效的负面影响。本文结果表明,银行业竞争程度的提高能够产生客户争夺效应和新型代理成本效应,进而影响投融资期限错配。  相似文献   

2.
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背景下,企业短贷长投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基于“沪深港通”这一准自然实验,以2010—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抑制了企业短贷长投问题,缓解了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中介机制分析表明,“沪深港通”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升分析师关注和提高市场流动性能够抑制企业短贷长投问题。进一步研究发现,当样本企业是非国有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以及机构持股比例较高时,“沪深港通”抑制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效果更好。研究结论为理解企业短贷长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对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具有实践意义;同时丰富了资本市场开放在微观领域的经济效果研究,为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纵深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3.
投融资期限错配不仅阻碍了企业健康发展,还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以2007—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融资融券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融资融券制度实施、融资交易和融券交易均会加剧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融资融券制度和融资交易通过提高企业融资约束水平、促进企业金融化行为加剧了投融资期限错配,融券交易通过提高企业融资约束加剧了投融资期限错配。异质性分析发现,融资融券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和信息透明度较低的企业中更突出。经济后果检验表明,融资融券通过加剧投融资期限错配降低了企业绩效,提高了企业财务和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投融资期限结构视角探究国有资本参股的边际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国有资本参股有助于改善民营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不同国有参股主体作用效果存在差异。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国有资本参股通过发挥监督效应、资源效应以及拉动效应等多重路径抑制民营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资本参股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改善作用在出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资金缺口较大、资金需求较高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本研究拓展和深化了“逆向混改”的研究外延,为改善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证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金融改革试验区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交错双重差分法评估其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改革试验区政策能够抑制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改善短贷长投,上述影响在金融发展水平高、市场化程度好的地区更显著。丰富权益融资、压缩融资成本及补充长期信贷是其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该政策有助于企业提升经营绩效,降低财务风险。金融改革试验区阶段性政策评估可为后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融资难是制约大量实体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短贷长投”则成为民营企业应对融资约束的替代机制之一。这不仅对企业自身财务安全、经营业绩构成隐患,也不利于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结合二十大“数字中国”发展战略以及当前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转型成为不少民营企业的战略选择。本文选取2007-2020年沪深A股民营上市企业18 392个样本观测值,探讨了数字化转型对民营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数字化转型可以显著缓解民营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情况;第二,数字化转型可通过降低民营企业违约概率、缓解信息不对称、减少企业经营成本的路径,提高银行放款意愿,进而改善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情况;第三,转型前民营企业违约风险越高、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严重,或者经营成本越高,数字化转型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效果越显著,从而进一步证实了上述逻辑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以2008—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探究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抑制投融资期限错配,并产生抑制的同群效应。从融资端看,数字化转型会通过改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市场正面预期,从而抑制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从投资端看,数字化转型会通过强化内部控制能力、降低非效率投资程度,从而抑制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进一步研究表明,受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数字化转型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抑制作用具有非对称性,在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供应链集中度较高的企业中,上述数字化转型的红利得到了充分释放。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金融模式下,金融资源结构性错配严重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有效矫正这一问题,进而驱动中小企业创新.基于2011—2018年中小板上市公司数据,运用面板固定及中介效应模型,在传统金融结构错配背景下,探讨数字金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传统金融,数字金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效应更为显著,数字金融通过矫正传统金融结构错配,改善非国有、高技术、成长期和成熟期中小企业创新融资环境,更具靶向性地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活动.进一步发现,数字金融使用深度与数字化程度两个维度均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积极影响,但覆盖广度影响不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能够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减少企业融资成本和降低企业杠杆来提高企业创新产出.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数字金融的发展优化、实现创新驱动提供可靠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2007-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信贷资源获取的视角,系统研究了大数据应用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大数据应用能显著抑制期限错配,改善企业债务期限结构,且在非国有企业和风险承担能力高的企业中效果更为明显。核心机制在于资源效应和信息效应:前者表现为大数据可以增强企业实体业务的比较优势,进而提高银行在信贷决策过程中基于“规模偏好”的资金配置倾向;后者表现为大数据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提高银行信贷决策和资金配置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韩珣  李建军 《金融研究》2015,482(8):93-111
当前,我国一些非金融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从事影子银行业务。本文利用2004-2015年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金融错配程度的提高整体上会提高企业影子银行化规模,并且这种效应仅在金融深化程度较高、经济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偏低的地区显著;僵尸企业和盈利性较差的企业,分别受到“利润追逐”和“投资替代”机制的影响,金融错配对其影子银行化趋势的正向作用更为明显。机制检验发现,金融错配水平的上升通过提高融资约束程度从而降低企业实体投资水平,这种效应在资产专用性较强的企业中更为明显;金融错配主要通过融资约束程度和实体投资规模,而非资本回报率渠道作用于企业影子银行化行为。本文研究对于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防范经济“脱实向虚”具有较强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1.
韩珣  李建军 《金融研究》2020,482(8):93-111
当前,我国一些非金融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从事影子银行业务。本文利用2004-2015年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金融错配程度的提高整体上会提高企业影子银行化规模,并且这种效应仅在金融深化程度较高、经济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偏低的地区显著;僵尸企业和盈利性较差的企业,分别受到“利润追逐”和“投资替代”机制的影响,金融错配对其影子银行化趋势的正向作用更为明显。机制检验发现,金融错配水平的上升通过提高融资约束程度从而降低企业实体投资水平,这种效应在资产专用性较强的企业中更为明显;金融错配主要通过融资约束程度和实体投资规模,而非资本回报率渠道作用于企业影子银行化行为。本文研究对于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防范经济“脱实向虚”具有较强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关注视角从管理者理性转向非理性,以2008—2021年间A股上市公司为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1)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即短贷长投呈现出显著的促进效应,且长期内存在显著作用;(2)通过调节效应检验发现董事会独立性存在调节作用,独立董事的设立削弱了这种促进效应,但女性董事并没有呈现出显著影响;(3)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短贷长投的促进作用在内部控制有缺陷的企业、融资约束水平较高的企业和机构投资者比重较低的企业中,管理者过度自信促进企业短贷长投的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考量金融资源错配、房价及二者交互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资源错配、房价上涨显著抑制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资源错配与房价的交互作用表明,房价上涨加重了金融资源错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分样本检验发现,中西部地区金融资源错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MLF担保品扩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和三重差分模型,探究金融科技对担保品政策结构效应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结果表明,宽松的担保品政策有助于提高小微企业信贷可得性,促进其信贷期限结构延长。该结构效应在高金融发展水平地区、低融资成本以及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小微企业中表现尤为突出。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通过弱化银行信贷传导机制和减少银行信贷需求,降低了担保品政策对小微企业融资的调控效果,此“替代效应”在强监管套利与弱银行竞争条件下尤为明显。本文结论能为完善货币政策担保品框架与充分发挥金融科技贷款优势,以建立长效的小微企业服务机制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金融科技作为数字技术驱动下的金融创新,与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密切联系。根据2014—2020年中国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数据以及百度金融科技指数,文章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指数,对金融科技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与传导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可通过缓解金融错配与促进人才集聚两方面助力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对中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大于东部地区,对规模以上企业的促进作用大于规模以下企业。因此,持续推进金融科技的发展,有助于高效促进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数字金融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基于中国A股非金融类企业进行经验检验.研究表明:数字金融的发展有助于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能够有效改善传统金融中存在的"金融歧视"与"金融错配"问题.机制分析表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是数字金融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纠正了金融错配,为结构性去杠杆提供新机遇。文章以2011-2020年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借助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考察数字金融赋能对企业结构性去杠杆的助推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赋能可以显著降低企业的杠杆率水平,这一结论在使用工具变量法、系统GMM、分位数回归来缓解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进一步从企业内部视角检验发现,数字金融赋能更有利于企业调整短期杠杆率;从企业间异质性的视角检验发现,数字金融赋能促进国有企业以及低盈利企业去杠杆更加显著。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通过校正金融错配这条路径,引导信贷资源合理配置,从而促进企业结构性去杠杆。  相似文献   

18.
研究金融科技如何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效率,有助于银行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发展。本文使用DEA-BCC模型测算了32家上市商业银行2017—2021年的小微企业信贷效率,实证考察了金融科技对小微企业信贷效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本文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对小微企业信贷效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该促进作用在大型商业银行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可以通过提高银行对外竞争度和提升银行业务管理水平的路径实现。此外,银行的内部控制水平能够正向调节金融科技对小微企业信贷效率的促进作用。该研究为中国商业银行如何更好地利用金融科技赋能小微企业信贷提供了微观经验支持,对于银行如何提升小微企业信贷效率以进一步缓解融资约束难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1—2021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金融科技发展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有助于提高企业创新投资水平,能够通过促进企业短期金融资产配置行为、抑制企业长期金融资产配置行为提高企业创新投资水平;高管股权激励和政府补助均对金融科技的创新投资驱动效应有显著的强化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金融科技对于创新投资的驱动效应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11年实施的科技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PSM-DID方法实证检验了科技金融试点对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金融政策显著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科技金融政策的实施能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并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异质性分析发现,政策效应在传统行业、高外部融资依赖行业和制度环境较差的地区表现更明显,且对非国有企业和成长期企业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