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为世界所公认,而中国的碳排放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与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中国向世界做出承诺:到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本文基于1990~2009年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历史数据,分析其变动情况并预测2020年是否能完成减排40%~45%的承诺。最后提出了为实现减排任务的承诺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一、引言中国政府在2009年提出了在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但现实情况是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并且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碳排放量有继续增长的趋势。怎样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中国目前面临的深刻问题;与此同时,就碳排放强度而言,2011年西部地区①的碳排放强度为1.08万吨标准煤/亿元,高于全国的0.70万吨标准煤/亿元②,即西部地区单位GDP的碳排放量高于全国。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0—2010年上海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数据,分析了上海市能源消费现状,并根据IPCC碳排放系数计算了上海市能源消费及其导致的碳排放总量以及各产业的排放情况。采用情景分析方法,预测了2015年和2020年上海市分别在基准情景和低碳情景之下的能源消费暨碳排放情况,预测结果显示,基准情景之下上海市2015年和2020年的能源消费分别为14031.7742和16133.664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达到3.19和3.88亿吨;低碳情景下上海市2015年和2020年的能源消费分别为10834.2021和10448.793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为2.44和2.58亿吨。  相似文献   

4.
我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减排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转型的重要举措,但对高碳排放强度地区而言也面临较大压力。基于翔实的数据,以甘肃省为例分析了高碳排放强度地区的碳排放现状、减排压力,在此基础上,从产业结构、低碳技术、行业能源效率、能源结构、公众参与、制度与市场机制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具体建议,为甘肃省和其他高碳排放强度地区实现低碳发展的路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推导了能源消费总量、结构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式--即单位能耗碳排放系数的表达式,利用上海市1978年~2007年的历史数据,构建了上海市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总量、人口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按照对2010年、2020年上海经济增长速度的估计预测能源消费总量,模拟出不同情景下的能源结构,从而测算上海市各主要年份的碳排放总量,分析上海市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6.
哥本哈根会议虽然未能达成统一的法律性文件,但中国政府做出了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承诺还是赢得了国际赞誉,这是一份极为详尽的减排计划,即到201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到2010年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争取达到16%等一系列目标.  相似文献   

7.
邢红  赵媛 《特区经济》2013,(9):39-42
能源是江苏未来经济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科学预测江苏未来的能源消费对于能源资源严重缺乏的江苏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文章借助趋势外推模型和ARMA模型相结合,对江苏2014~2023年的能源消费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江苏省2020年能源消费量大约为4.5亿吨标煤;利用马尔科夫预测模型对江苏未来能源消费结构进行了预测,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江苏2014~2023年的碳排放量,结果表明,未来江苏的碳排放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至2020年左右,其碳排放量约为3.7亿吨,这意味着江苏将面临严峻的减排形势。因此江苏未来必须大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使能源结构朝着清洁化、优质化方向发展,为江苏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1“十一五”期间东台市能源供需形势分析 能源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按照规划,“十一五”期间,东台市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620亿元,其中2010年要达到176亿元,比2005年的66.7亿元增长2.64倍。按2005年万元增加值能耗1.76标吨的水平测算,“十一五”期间,总能耗将达到1042万吨标煤,其中2010年则需278万吨标煤。这些能源如何供给和如何使用,将直接影响“十一五”该市工业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单位根、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自向量回归模型,利用我国1980~2010年的样本数据,对我国的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城市化和投资对碳排放强度具有长期影响,能源结构和人口规模变化对碳排放强度具有短期效应。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依重要程度排序为:产业结构、城市化、能源结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0.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政府向世界承诺: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因此,如何在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实现碳排放降低的目标是中国发展的重要任务。毫无疑问,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量,并且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主要还是对传统石化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然而,在短期内这种目标却是很难实现。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是实现低碳发展转型的重要途径,短期而言全国能源消费结构难以进行调整,然而由于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地区能源消费的异质性为地区能源交换,有助于引导能源流向高效率运用的地方。本文研究主要有以下发现:(1)能源效率地区差异显著,并且在局部地区形成了高低值"环抱区"、高值、低值集聚区;(2)地区煤炭消费和天然气消费空间集聚特征显著,Moran’s I指数分布为0.37和0.16,而石油消费空间特征不显著;(3)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为地区能源交换提供了可能,通过地区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技术的集聚和溢出,提高地区能源利用效率水平,进而实现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11.
碳排放急剧增加使温室效应持续加强,研究碳排放峰值及达成时间对实现碳达峰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改进Kaya模型、LMDI指数分解法探讨福建省碳排放影响因素,构建STIRPAT模型并运用组合情境分析法模拟未来福建省碳排放。结果表明,能源消费总量呈现不断递增趋势,即2003年4 062.6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20年13 905.19万吨标准煤,平均增长率为7.99%;能源消耗强度因素、经济发展因素与人口因素对CO2排放为正向影响,能源强度因素为负向影响,影响强度大小依次为经济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人口效应、排放强度;在人口规模、能源强度、人均GDP、城镇化率、第二产业占比发展模式为低-低-中-低-低、低-低-中-低-中、低-低-中-中-中时出现峰值,分别在2040年、2025年和2030年出现峰值,峰值排放量分别为7300.07万吨、6888.94万吨、6999.47万吨。为此,提出资源利用、低碳产业体系和人口规模等方面建议,旨在识别碳峰影响因素以及探讨最优达峰路径。  相似文献   

12.
陈奥  黄琨 《科技和产业》2016,(2):139-145
分析可再生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控制碳排放强度,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分析了我国1953年—2013年的可再生能源消费量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协整关系和Granger因果关系,并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结论得出,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二者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增加是碳排放强度降低的原因,但碳排放强度的变动对可再生能源消费量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从国外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出发,总结了国外温室气体减排经验,继而从碳排放和非碳温室气体排放两个方面研究了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途径和特点,并通过投入产出法对农业的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2007年农业直接碳排放量为985.26万吨,直接碳排放强度0.1593吨/万元,隐含碳排放量为4452万吨,隐含碳排放量强度0.72吨/万元。在借鉴国外温室气体减排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承诺2020 年前, 把单位G D P 碳强度减少40% ?45%,相当于减排15 亿吨二氧化碳,占全球减排量1/4。为了完成上述目标,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一次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大对二次能源开发利用的广度与深度。而扩大对分布式能源的开发利用正是我国节能减排的突破口之一。  相似文献   

15.
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的重大议题,而降低碳排放是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走低碳发展之路渐成全球共识。我国碳排放总量已居世界前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碳减排工作,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要求各级政府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作为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内容。由于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占总排放的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而言.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201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超过8000万辆,主要工程机械保有量300多万台,如再制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配件市场的5%.就可以实现400亿元以上的产值,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节能60%,节材70%,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对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降低碳排放强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琴  袁永科 《特区经济》2012,(10):51-53
北京市工业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从2000~2010年,工业单位GDP能耗下降了66.83%。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提出今后五年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22%,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因此,研究北京工业能源效率提高,即降低工业能源强度的因素,是完成相应目标、制定合理政策的基础,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本文基于北京市2000、2002、2005、2007年投入产出表及2010年42部门投入产出延长表,在全面分析了工业内24个产业部门的能源强度后发现2000~2002年、2002~2005年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都是有效降低工业能源强度的因素,其中技术进步是主要因素;2005~2007年结构调整发挥作用;2007-2010年技术进步发挥作用,并简单预测了北京市完成"十二五"规划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就是进行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上海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为上海市碳减排工作寻求最佳路径、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提供参有效参考依据。根据上海市的能源消费数据,运用IPCC法计算出上海市2000—2020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采用Lasso方法从12个指标中选择出5个与因变量密切相关的指标,进而基于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进行仿真模拟。最后,运用情景分析法结合SVR模型,分析上海市未来十年的碳排放趋势并结合全文分析提出切实有效的节能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测算中国30个省区1995-2015年碳排放强度的基础上,通过异质性PS收敛方法确定"俱乐部收敛"类型,解决EKC同质性假设的问题,构建碳排放强度的空间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各类型区域碳排放强度EKC曲线的拐点及峰值时间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考虑空间相关性与空间异质性后,中国碳排放强度EKC模型的估计结果更加稳健,五种类型区域碳排放强度EKC假设成立;"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6.5%的目标条件下,模型估计结果进一步证明中国将在2020年实现碳排放强度与经济增长的"脱钩";中国经济发达的省区已经率先实现碳排放强度的达峰目标,但是如果经济落后的省区不能如期抵达峰值,必将影响全国碳排放峰值的时间和目标。从碳排放强度EKC曲线拐点来看,中国差异化碳减排政策应该根据各类型区域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发展阶段,通过政府引导作用促使碳排放EKC曲线变化更加平缓,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分区域有重点地控制并减少碳排放总量,进而确保各省区能够根据地区发展实际科学落实国家节能减排任务;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异质性类型区域实现碳排放强度收敛于共同稳态,进而扭转中国经济增长导致环境恶化的不利局面。  相似文献   

20.
依据甘肃省1995—2012年的统计数据,在估算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基础上,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人口数量、老龄化率、城市化率等人口因素,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等经济因素和能耗强度与产业结构等技术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甘肃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呈波动上升态势;(2)人口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最为显著;(3)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甘肃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第二大驱动因素;(4)产业结构是影响甘肃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第三大因素;(5)能耗强度尽管对碳排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