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校学报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既能够直接参与育人,又可以配合其他部门间接育人,但受功能定位、刊物内容、传播模式、服务指向等主客观因素影响,应用型高校学报的育人功能被人为弱化。文章分析了当前应用型高校学报育人职能的发展困境,提出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可以从服务特色学科建设、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构建知识型服务平台、提升育人能力等方面入手,积极作为,充分发挥办刊育人效用,促进学报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协同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三全育人”理念入手,研究高校二级学院帮团体系的构建,将帮困助学与思想育人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帮困助学的育人优势,这也会在当前高校二级学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为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提供全方位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3.
韩宝峰 《魅力中国》2012,(35):135-135
高校“双困生”是大学生中就业的弱势群体。因此构建高校“双困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对于做好“双困生”的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影响“双困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接着详细阐述了高校“双困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构建方式。  相似文献   

4.
林秀水 《魅力中国》2010,(28):223-223
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理论及实践操作体系还不完善,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仅停留在毕业生的阶段性指导上,并未形成一整套系统、全面的内容体系。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克服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时俱进,需要在转变就业指导理念、构建职业指导的中国化的理论支撑、建立全程化全员化的就业指导教育服务,为完善高校就业教育工作模式,延伸就业指导内涵,提高就业教育工作成效,提出了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教协同育人评价过程中存在非线性和精度低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人工智能赋能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教协同育人评价模型。首先,文章从校企合作办学条件、专业理论实践条件、科教融合应用条件和实习就业发展条件4个角度,构建了协同育人评价体系,利用粗糙集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约简处理;其次,利用改进灰狼算法对RBF神经网络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构建了高校科教协同育人评价模型;最后,以国内10所应用型高校科教协同育人数据为案例,利用优化后的RBF神经网络结构进行数据训练,对4所高校科教协同育人效果进行仿真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6.
高校图书馆具有文化资源、文化服务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要围绕"三全育人"理念,建立健全服务机制,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文章在分析"三全育人"的理念、内涵与意义基础上,介绍了高校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职能,构建了"三全育人"理念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相结合的模式,指出高校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全媒体平台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更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分析了全媒体平台赋能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指出全员育人的协同性不够、全程育人的连续性不强、全方位育人的互动性不足等现实困境,提出通过“全员媒体、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效媒体”与全媒体平台“三全育人”互融互通,构建全媒体平台赋能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向,从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8.
应用型高校直接面向社会需求办学,其办学目的的实用性、办学面向的实际性和办学过程的实践性特点要求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应紧密契合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招聘与人才测评”课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和举措包括“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工作流程为主线”的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学绩评价机制、“课程思政育人、校企协同育人与专业教学育人有效融合”的育人体系等五大方面。高校应从课程实际出发,切实提高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效性,推进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相似文献   

9.
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图书馆重要服务内容之一.文章分析了"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产生过程和理论内涵,以及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对信息素养教育改革具有指导性作用,提出拓宽教育主体,分阶段、分层次、全过程教育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高等教育运作市场化、大学生就业日益严峻的现阶段,高校德育需从理念、思路、体系三方面着力创新。以就业导向,以正确的“成才观”为统摄,重新构建德育工作体系,最终实现学生从成才到就业的合理递进。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就业指导工作是帮助高职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求职成功率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教育发展对就业指导的要求,并构建了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受经济持续低迷影响,社会就业状况每况愈下,日趋严重的低就业率也严重影响到大学生就业,而高校原有的学生就业指导方式因其传播形式滞后,越来越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学习及就业服务需求,严重影响大学生能力发展和就业质量。随着我国社会的多样化发展以及高校整体改革不断推进,新媒体在高校中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大学生的学习环境与就业环境,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空前的机会,增加了就业指导方式,提高了多样化程度,增强了职业指导途径的多维性,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很大的促进效果。文章根据新媒体信息的传递规律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部要求,按照“加强协作互动”“兼顾线上+线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理,从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4个方面,将新媒体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主要研究方向。通过举例分析成功案例,阐释新媒体拓宽就业渠道,结合新媒体的发展环境,逐步分析探讨新媒体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和价值,制定相应的优化措施,为优化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提供有益的探索,促进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断完善和创新优化指导服务,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郑剑辉 《改革与开放》2023,(9):50-54+72
在国内“双万计划”战略建设过程中,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一流专业人才培养在目标定位、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层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与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一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有助于提升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文章以广东省Y高校省级一流专业金融学专业为例,结合OBE教育理念,探索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一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路径,以期为国内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教师队伍的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必须根据时代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发展而不断革新,从资格认定、进修培养和考核评价3个方面分析了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分析了发展的驱动力,从完善外在激励、提升内在动力方面着手探讨提升双师素质、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从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入手,提出了构建高校全程化、金员化、立体化的就业指导模式.在这一就业指导模式下,不仅要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还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6.
就业是民生之首、民心之安所在。在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面临新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对于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诉求更强、要求更高。目前,地方高校对毕业生就业促进与服务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就业指导服务的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相关工作考核激励机制不够健全。高校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加强就业促进与服务工作顶层设计,更新优化就业指导服务内容,实施就业指导教育与行业融合,搭建大数据精准就业服务平台,完善考核指标体系构建及考核工作的组织实施,加强考核结果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前进,越来越重视科学向生产的转化与应用。社会更需要既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又同时具有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适应社会需要,许多高校都开展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评价的研究与实践。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能够反映出用人单位对学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质量的满意程度,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借鉴国外高校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从而得出构建该体系应遵循系统性、科学性、社会需求适应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王磊 《魅力中国》2013,(22):184-184
近些年随着大学毕业生总数的增加,社会岗位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就业过程中突显出许多新的问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就业指导机构,调整专业结构,拓宽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延伸就业指导工作渠道。更新就业指导工作理念。应积极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19.
周健 《改革与开放》2021,(3):45-50,72
文章运用供给侧改革思维,围绕“三全育人”理念,通过分析学生对学风建设的需求和期待,系统回答了学风建设过程中需要什么、供给什么、怎样供给和如何保障4个问题。从逻辑结构看,掌握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促进学风建设的前提,依据学生需求施加全过程供给是促进学风建设的重点,构建全员育人体系增强供给功能是促进学风建设的关键,完善全方位育人长效机制是促进学风建设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新征程上,边疆民族地区面临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培养具有志愿精神的公民等突出的时代任务。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应秉持“三全育人”理念,破除育人主体单一性、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育人新模式”,拓宽育人知识来源、保证育人时间和空间连续性、全方位整合社会资源,协同家庭、社会,不断推进高校实践育人路径的创新,为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