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商投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外商将资金投向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本文找出外商投资中国房地产业的动因,分析了外商投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风险,最后对外商如何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理性投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杨睿 《大众商务》2010,(4):36-36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外商将资金投向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本文找出外商投资中国房地产业的动因,分析了外商投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风险,最后对外商如何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理性投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外商将资金投向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本文找出外商投资中国房地产业的动因,分析了外商投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风险,最后对外商如何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理性投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外商将资金投向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本文找出外商投资中国房地产业的动因,分析了外商投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风险,最后对外商如何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理性投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6年是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政策出台最多和调控力度最大的一年,文章就调控后的房地产业的政策环境、市场情况、价格走势和消费心态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我国2007房地产走势进行了相关分析,可供房地产管理和市场人士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跨区域投资已经成为我国大型房地产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如何评价城市房地产市场投资吸引力"这一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和专家访谈,归纳出城市宜居环境、城市消费能力、产业相关政策、市场竞争水平和企业运营能力五大类指标,并进一步从可操作性的角度进行了细分,最终形成1项目标层、5项准则层和21项指标层的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城市房地产市场投资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通过对相关专家学者的问卷调查,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相关政策和城市消费能力在房地产企业进行城市选择时更为重视。最后,结合LC公司的实际情况,选择杭州、宁波、上海、南京和郑州五个城市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五城市房地产投资吸引力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对我国FDI与房地产业发展、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有正向的推动作用;外商投资流量与我国房地产价格高度相关,应当谨防境外"热钱"对房地产市场的冲击。文章最后对为防止境外"热钱"对房地市场的冲击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2006年是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出台最多和调控力度最大的一年,本文就调控后的房地产业的政策环境、市场情况、价格走势和消费心态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我国2007房地产走势进行了相关分析,可供房地产管理和市场人士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2006年是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出台最多和调控力度最大的一年,本文就调控后的房地产业的政策环境、市场情况、价格走势和消费心态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我国2007房地产走势进行了相关分析,可供房地产管理和市场人士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国房地产业的区域差异分析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拉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但全国各个地区房地产发展却极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发展会使房地产市场出现无序性与不公平竞争,同时也会使我国经济发展遇到各种问题。从全国房地产业的区域角度,把我国分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从房地产投资差异、房地产供给地区差异、房地产需求地区差异、房地产就业地区差异等指标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不同区域房地产业的成因及对策建议,其目的在于为我国政府制定不同区域的房地产政策以及平衡发展东、中、西部地区经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房地产非理性繁荣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强势运行、房地产市场持续景气,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是“繁荣”发展的表象之后存在着一些非理性因素,使这一繁荣成为了实质上的“非理性繁荣”。如果对这一“非理性繁荣”的态势不加以约束和规范,势必会影响房地产业、金融乃至经济全局的健康和理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房地产过热"、"房地产炒作"和"房地产泡沫"等是近期中国房地产市场现状的最热门评论,然后而通过结合相关数据,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我国不存在全国性的房地产泡沫,但在供给有限的情况下,旺盛的真实需求和被放大的投资需求是推动我国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而市场交易的不规范导致的房地产炒作对房价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必要采取宏观调控,和完善相关的交易机制、产业政策和措施,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引导,规范市场运作,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它的发展进程牵动着我国各行业的经济发展。当前房地产行业处于长周期的调整期,行业改革需求加大,相关政策密集出台,以改善当前欠佳的经济市场。本文主要分析房地产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从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入手,了解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使房地产业更好地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两次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金融政策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在1993年,国家曾利用金融工具等手段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使当时过热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市场迅速降温,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如房地产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空置率居高不下等问题,导致了房地产市场持续数年处于低谷。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促使房地产业的复苏。时隔十年后的2003年,面对新一轮房地产热潮,国家又利用金融工具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本文就这两次房地产金融政策调控的背景和手段进行比较分析,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2006年是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出台政策最多和调控力度最大的一年。调控后的房地产业的政策环境、市场情况、价格走势和消费心态等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对这些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并对我国2007房地产走势进行相关分析,对房地产管理和市场人士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宏观调控对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是我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出台最多和调控力度最大的一年.经过一年的宏观调控,房地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与完善,土地资源严格控制和规范出让的制度逐步形成,房地产业最终实现了以规范求发展、以稳定保持续的目标.此次调控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供需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房地产市场五大主体的行为方式产生了新变化;对房地产业督察力度的加大使得部分项目陷入搁置危机;等等.  相似文献   

17.
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确保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不仅有助于我国经济抵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而且可以作为预防通胀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经济复苏这段时期内,国家将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结构优化,以达到房地产市场和谐稳定发展的目标。本文分析了近期我国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并结合相关部门的研究,对我国经济复苏期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前景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18.
房地产税作为开发商投资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易环节税收直接作用于开发商,并通过持有环节税收直接作用于消费者而间接作用于开发商,影响其投资决策.以往关于房地产税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研究,重点关注的是房地产税对房价的影响,而忽视了房地产税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由于房地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所以研究房地产税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对研究房地产市场至关重要.本文借鉴房地产税“新观点”的思维模式,从封闭和开放两个视角考察了房地产税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发现某一地区内房地产税税负增加将会抑制该地区房地产投资,而该地区周围地区房地产税税负增加将会增加该地区房地产投资;地区内持有环节税负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更大,而地区间则是交易环节税负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9.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分析——兼议房地产过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地产过热”、“房地产炒作”和“房地产泡沫”等是近期中国房地产市场现状的最热门评论,然后而通过结合相关数据,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我国不存在全国性的房地产泡沫,但在供给有限的情况下,旺盛的真实需求和被放大的投资需求是推动我国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而市场交易的不规范导致的房地产炒作对房价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必要采取宏观调控,和完善相关的交易机制、产业政策和措施,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引导,规范市场运作,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研究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文章以房地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2008~2009年为时间窗口,基于Richardson(2006)模型,对货币政策与投资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民营企业,国有控制企业的投资效率较低;在紧缩的货币政策调控背景下,这一现象更为明显。即在紧缩的货币政策调控期,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仍旧存在较大的过度投资行为;紧缩的货币政策对民营控制企业影响更为显著。本论文研究的政策含义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要考虑到微观经济实体背景的差异性,否则会影响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和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