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规模小且分散的农户土地承包经营体制 ,其确立有特定的条件。它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些不相适应 ,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现实障碍。因此政府应该鼓励农户放弃土地承包使用权 ,加速土地流转 ,适当扩大农户承包土地的面积 ,通过土地的整理和重新分配 ,使农户承包的土地连成一片 ,给农户以农业法人的资格 ,以促进我国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的政策还处于完善阶段。在广大农村,还存在着农户贷款难的现实。本文通过分析农户小额信贷的特征以及在现实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宏观制度环境和微观管理模式两个方面提出完善农户小额信贷运作与管理的建议,力求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我国农村地区的实际看,广大农户在信贷获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公平现象。一些弱势群体和贫困人口亟需通过获得信贷支持来改变自身的生存状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生产力决定现代农业组织演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85~2005年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农户性质变迁的实证研究,揭示了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决定农业组织演进的变化过程。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我国农业生产要素的存在状态,产生了农户打破自给自足和"小农均衡"状态的经济剩余。农户作为配置和利用农业生产要素的经济组织,正从传统农户和商品农户向现代农户转变。促进我国农户向现代农业组织演进的根本途径是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农户信贷及农村金融成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西部地区农户的借贷为基本研究对象,结合有关调查数据,从农户的基本特征、农户信贷需求现状、农户信贷的需求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农户信贷的需求情况;从农户信贷可得性的基本情况、信用社资金供给和民间借贷等方面分析了农户信贷的可得性。与此同时,简要指出我国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有关政策建议。最后,完成了我国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成长机制的设计。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国农户分工经济的实证研究来检验超边际经济学的分工经济思想。模型证实我国农户经济中存在多样化经济与迂回化经济,不同收入等级农户家庭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的差异也表明存在农业劳动力的专业化经济。  相似文献   

7.
一、农户金融需求满足情况。陕西2590户农户问卷调查显示,陕西地区农户的金融需求存在着严重的抑制现象。问卷统计结果表明,84%的农户需要借款,29%的农户有借款需求但却没有得到借款。从借款需求金额看,农户5000元以下的借款需求基本可以得到满足,随着农户资金需求规模的扩大,  相似文献   

8.
农户融资难问题长期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信用评价能够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缓解农户贷款难问题。农户信用评价主要包括农户信用信息指标体系构建、信息采集与信用评价三个环节。以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生产经营情况、家庭资产负债情况、家庭信用能力和个人品行五大类指标建立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Logistic二元选择模型构建的农户信用评价模型,能够大大增强对农户信用状况的识别。  相似文献   

9.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目标是为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势必要求农民现代化。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并存的情况下,实现农业现代化就需要按照现代农业的标准“改造”小农户,而“改造”小农户主要指促使其增加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知识、更新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并提升自身生产技术水平。“改造”小农户本质上是提升小农户人力资本水平的过程。从“服务小农户”“提高小农户”和“富裕小农户”三方面看,以提升小农户人力资本水平为内涵的“提高小农户”更具长远性、战略性与根本性意义。从提升小农户人力资本水平角度审视,现有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模式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型、返乡农民工+小农户型以及公司+基地+农户型是当前或今后的理想模式选择。但由于其自身仍然存在着或这或那的不足与缺陷,目前这些理想衔接模式在发挥提升小农户人力资本水平方面尚存在着诸多不足,仍需进一步地做好相关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0.
农业科技成果只有应用于生产实践,才能真正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在经费保障、体制创新、队伍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农户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接纳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亟需多方联动,着力解决.  相似文献   

11.
农村政策性金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是解决农户融资需求的制度安排。本文利用对河南农户的问卷调查和probit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尽管农户对农村政策性金融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偏差,但也存在较大的融资需求;农户年龄、文化程度和年收入对政策性融资需求有显著性正向影响,而农户经济活动类型对其有显著性负向影响。本文基于制度建设视角,针对影响农户政策性融资行为的因素,提出完善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制度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事关国计民生一直受到高度关注。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建设的"源头活水"决定着新农村经济是否能健康持续的发展,也是检验我国农村经济政策的试金石。而当前农村中金融排斥现象普遍存在,严重的甚至存在"金融沙漠",这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新农村的建设。本文将通过分析农户融资现状诊断金融排斥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金融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存在着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和居民金融服务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等问题。美国社区银行发展历史悠久,其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和独特的风险识别能力确保其为中小企业和城乡居民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我国中小银行应以满足区域经济、中小企业、农户和社区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为重点,努力开拓新的市场需求,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信贷发展中,第三方的保证担保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在涉农贷款实践中,保证担保制度仍存在许多问题:农户联保贷款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但仍存在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作为农村重要组织的村民委员会的保证人资格问题仍存在争议,需要立法予以规范;保证担保公示制度的不健全,增加了涉农贷款的风险,亟待建立有效的保证担保公示制度。  相似文献   

15.
改革小额贷款投放机制的有益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农村小额贷款投放一直沿用着传统的投放模式,即:由贷款农户提出贷款申请,信用社审批,再由农户寻求担保,然后和信用社立约,待各种手续办妥后,信用社才将贷款发放到农户手中。从多年的实践来看,这种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一是手续繁琐。信用社基于从减少呆、坏账的实际出发,不得不采用一些有效措施来防范这些风险。...  相似文献   

16.
2014年以来,阜平县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全力创建金融扶贫示范县。在信用体系建设中,首次将农户信用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整理,逐步建立农户电子信用信息档案。但是,建设时间较短,在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17.
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户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经济平稳运行产生了重要冲击,对金融发展与农户收入差距的分析显示了二者间倒U型关系的存在,破除农户借贷资金的约束可以削弱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利用2 100户农户2005~2009年的微观面板数据,构建了我国农户收入差距与信贷约束的面板门限回归模型,检验了农户信贷约束中的门槛效应,数据分析支持了门槛效应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农户借入资金的信贷约束及其门槛效应是农户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一个诱因,因此,对农户金融资源配置的结构倾斜可以打破初始财富禀赋较低农户在信贷约束上的门槛效应,有利于改变农户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8.
“新农保”制度全覆盖之后,面临着“人员全覆盖”的挑战,而缴费水平和档次的设置是影响农户参保行为的重要因素。目前,大多数参保农民都选择最低缴费档次,反映出政策预期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对成都市农户的抽样调查分析表明:养老保险需求、预期保障收益以及缴费能力是决定参保农户选择缴费档次的关键因素;当前大多数农户倾向于选择最低的缴费档次,主要由于农户对养老保险制度的预期收益较低和缴费补贴激励不足,而年龄、教育、健康、家庭抚养比以及经济收入状况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户的参保意愿和参保水平的选择。因此,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应该进一步优化缴费档次设置,更加重视群体特征差异,并在保证公平性的基础上适当提高补贴标准。  相似文献   

19.
新农合制度实施以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疾病经济负担,但制度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在调研中发现新农合制度较高参合率的背后是农户对制度较低的接受和认同程度。因此,对于农户参加新农合制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由于欠发达地区存在开放程度低、农户收入少等问题,因此对欠发达地区农户参加新农合制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就具有了短板意义。本文通过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提升参合意愿及改善参合能力的解决办法,以期能使新农合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并保证其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是农户制下的小农生产。中国农村经济已逐步步入以专业化、分工合作、竞争为标志的现代经济运作机制,以家庭为单元的生产组织制度同现代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的矛盾。不论是农户制下的家庭承包制,还是当前大力推广的农户制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农场制是取代农户制的最佳方式,以农场制为基础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