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松龄 《南方经济》2005,3(1):31-35
公共选择学派运用个人主义的分析方法,认识政治决策活动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它的公平效率观的产权基础是排他性个人行为权。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政府工作有可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
公共选择理论将政治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从一个新的视角拓展了社会福利理论。本文将从公共选择的学派谈起。浅析公共选择理论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应用。并例举公共选择理论在医疗福利、教育福利和公共物品中政府失灵三个方面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在国内,政府行为外部性问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国外,对政府行为外部性的探讨则始于1960年代,公共选择学派及其后的经济学家在质疑政府干预微观经济有效性的讨论中避渐形成了政府行为的外部性理论。由于政府在公共决策,提供公共物品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负外部性,如何克服和防范这种负外部性导致的政府失灵引起经济学家的关注。构建可信承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在我国,强化政府承诺的可置信并构建对应的制度基础是克服和防范政府行为负外部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公共选择学派是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在美国兴起的一个资产阶级新自由主义学派,它的主要特征是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广泛的非市场决策的政治问题,在政治学与经济学之间架起一座新的桥梁,为经济科学开辟了崭新的研究领域。公共选择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詹姆斯·M.布坎南,弗吉尼亚工业学院和州立大学……  相似文献   

5.
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公共选择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至今已经被运用到许多领域,为分析政治、经济现象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文章拟从越来越壮大的私营企业主阶层入手,分析其政治参与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和公共选择理论相结合,它为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提供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一方面从“经济人”角度对政治行为主体进行理性分析,另一方面,公共选择理论的“效用”思考促进政策制定的有效性,为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提供方法论基础,并且更好地发挥政治参与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的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鑫 《改革与战略》2008,24(10):212-215
自主治理理论的产生源于集体行动理论的局限。自主治理理论强调政府、社会和市场三者之间的互动,寻求的是一种通过调动各种力量和资源达到“善治”的社会体制。本文对当代公共选择学派和公共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埃利诺.奥斯物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作了简要介绍,并讨论了该理论对于集体行动理论的影响以及这一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政府公共品供给行为的外部性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政府公共品供给行为所产生的外部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却是理论研究上的薄弱环节。本文借鉴和运用公共选择学派的观点和方法,对政府公共品供给行为的外部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尽快完善公共品供给的决策过程,以最大限度地强化政府公共品提供的正外部性、防止和克服负外部性,是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得到充分重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灵说及其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俊梅  鞠鑫 《特区经济》2006,(2):319-320
公共选择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M·布坎南等人创立的一种不同于凯恩斯主义的新公共经济理论,其突出的特点是把政治决策的分析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本文拟通过阐述布坎南的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理论及其表现,尝试提出矫正政府失灵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公共选择理论对当代中国政府管理借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燕凌  王进 《特区经济》2007,(12):285-286
尽管公共选择理论受到学术界的某些非议,但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其理论和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在中国同样需要公共选择,尤其是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对公共选择理论的应用与发展。公共选择理论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却对中国地方政府管理创新有着明显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分利集团理论论证和揭示了分利集团自身存在的无可避免的分利性所导致经济增长率下降,政治秩序和社会正义观、公平观紊乱的后果及原由。该理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分析认识当代中国利益群体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承丞 《特区经济》2006,(9):115-116
本文运用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模型来分析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过程中相关三方行为分析,从而为政府在经济适用房这种公共经济活动中如何合理制定、并有效执行政策,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增进公共福利、促进社会公平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公共物品供给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体现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基本特征。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国家综合实力还不是很强大的情况下,政府利用所能掌握的有限资源和制定合理的政策增加公共物品供给,是缓解公平与效率矛盾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3.
张艳菊 《发展》2007,(12):154-155
公共选择理论是一个将经济学原则用于分析政治决策的理论,其目标是要促进"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社会秩序".本文旨在通过探析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思想,提出其中几个可以为我国政府改革借鉴的方面.  相似文献   

14.
《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将经济学的个体主义方法论运用到政治问题的分析之中,是公共选择理论第一著作。该书强调对决策规则选取的重要性,一致同意规则被视为符合帕累托效率的决策规则,但为了防止决策成本过高,在现实中往往会偏离这一理想规则。该书作者布坎南不仅完善和发展了公共选择理论,还首创了立宪经济学,为政府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根据《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以及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可以看出未来我国应该在监督机制的完善、市场力量的引入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5.
赵光磊 《山东经济》2009,25(3):90-95
在现代国家,财政制度首先是一种政治和法律制度,然后才是经济制度。公民在财政体系中的参与过程是政治参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财政作为公共系统运转的血液,是政府公共治理的基础,公民在财政体系中的政治参与行为是民主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通过对财政制度的权利表达和对财政分配的利益诉求既是公民基本的权利,也是国家实现公平、保障个人发展的重要义务。对财政体系的参与是发展政治民主的重要平台,可以促进政府履行财政受托责任和提高财政收支效率。要加强公民在财税立法、资金支出、预算监督中的参与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政府再造理论的盛行,新公共管理理论愈发受到重视。其无疑对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的品质做出了贡献。新公共管理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政府管理上体现出了自身的创新点与优越性。但从公共行政角度,正确认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必须坚持在人可以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下,以公共行政的性质和使命为出发点,批判地审视新公共管理在公平、效率平衡中的不足。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应当遵从价值首位原则、全面推进原则、平衡均等原则和协调统一原则,以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谭晓 《魅力中国》2011,(5):103-103,92
公共选择理论源于现代经济学对政府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的思考,为解释政府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范式,也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的基础理论。公共选择理论采用”谋求最大发展自我利益”的经济人的逻辑演绎方法来研究政府的行为,认为政府失灵既有偶然因素,更多的是必然性的因素。最后分析了公共选择理论对中国的政府经济职能转变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社会公平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平思想,并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提出了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公平的物质前提;共同富裕是社会公平的终极目标;法治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政治保障;“三个有利于“是判断社会公平的标准,从而构成了邓小平的社会公平观的基本框架.同时,邓小平社会公平观有其重要的特征.重温邓小平的社会公平思想,对于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分为三个大的政治市场:即初级政治市场、政策供给市场和政策执行市场。在初级政治市场上,政治家把政策“卖”给选民,选民则为政治家支付选票;在政策供给市场上,官员为了实现当选政府的政策目标而提供不同的行政手段;在政策执行市场上,主要分析政策的执行结果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20.
国际政治中的英国学派(English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是颇具特色的西方国际政治理论流派,冷战结束后英国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学派被认为发源于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学术群体,是有着相同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学术群体。英国学派的理论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集中于国际社会研究,坚持理性主义传统,走“中间道路”的理论倾向。本文通过对非主流理论和观点了解,皆在增强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