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娜 《商业科技》2014,(17):75-76
非经常性损益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上市公司的盈余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产生很大影响,受到金融界的广泛关注。我国的上市公司在非经常性损益信息的披露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我国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提升信息披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上市公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2.
韩莉 《商》2012,(6):129-130
近年来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数据中,非经常性损益日益演变成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非经常性损益的理论分析、政策解读等,对非经常性损益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且对相关政策提出建议,旨在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非经常性损失对上市公司进行盈余操纵的重要性,提出了应从修改配股条件、修订《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加强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几方面来抑制上市公司盈余操纵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张磊  李平 《现代商贸工业》2015,36(1):134-135
目前我国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非经常性损益管理、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及非经常性损益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等方面。我国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研究趋于单一,只是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浅层研究,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也没有太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我国大都是站在上市公司的立场对其进行研究。很多研究只是使用某年或某几年的一些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来分析企业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披露存在的问题、披露会对企业的财务成果产生的影响,或者使用案例说明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利润进行平稳的操纵。我国应该将证券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与企业一定的自主行为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借助上海梅林公司披露的年报分析得出,公司连续3年内,非经常性损益在利润总额中占很大比重。为了避免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操纵利润,应当重视经常性损益项目披露。  相似文献   

6.
解析"非经常性损益"2008年新规定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1月证监会发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对<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7年修订)进行了修订,并要求上市公司自2008年12月1日起执行.然而,财务报告使用者对这项在我国实施十年的信息披露制度并未理解透彻.本文拟结合此次2007版到2008版的修订,针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列举项目和披露要求三大方面的变化,展开具体说明与分析,以期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该项信息.  相似文献   

7.
赵婧 《商业会计》2012,(20):32-34
非经常性损益是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中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特别梳理了IAS1涉及特殊项目披露的修订历程,分析最新要求,以期对我国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现行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高低影响着上市公司是最终盈利还是亏损,因为其具有一次性和偶发性的特点,并且某些非经常性项目的核算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所以足以在短期通过巨额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来改变业绩,以达到股票上市、防止退市、取得配股资格及避免亏损等目的.因此,如何正确地使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有效的披露和监管成为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9.
唐露茜 《现代商业》2012,(7):216-217
根据证券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证监会公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对非经常性损益的一系列修整反映了我国对"损益"认识的不断深入。本文试图从理论角度探究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和披露,比较分析不同国家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准则规定。  相似文献   

10.
我国部分上市公司为了达到配股、增发等特定目的,便会人为操纵非经常性损益。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剖析了上市公司操纵非经常性损益的具体手段,同时提出了铲除操纵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弹性空间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非经常性损益政策披露至今已有11年,2008年证监会对非经常性损益政策进行了修订,将列举项目增至21条,比修订前增加了6条.国内学者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研究涵盖范围广,但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关于非经常性损益政策披露的现状研究;二是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描述中国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2001年正式披露起至2011年11年间发展变化趋势的基础上,结合2007年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的分项披露频率及特征,探讨其不同类型项目的市场反应差异。研究发现,11年间非经常性损益在企业净利润中占比整体大幅上升,已成为企业净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日趋稳定。此外,针对非经常性损益分项构成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显示,投资者在对非经常性项目定价过程中,区分了非经常性损益的发生频率及其交易与事项的具体特征,特别是对于偶发的经营性损益,其定价系数甚至高于企业正常损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的两倍。  相似文献   

13.
随着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呼声不断高涨,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现象已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财政部、证监会等会计信息监管部门针对该问题制定了相应的会计规范。本文结合国家证监会在今年1月对2001年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以下简称《问答》)所作的修订,从遏制企业利润操纵的角度对非经常性损益及其规范谈点认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2000年至2003年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按照非经常性损益在净利润中所占不同比例对样本进行分组,采用关联研究法对不同水平下的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分析发现,非经常性损益在净利润中所占的比例越高,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越小,说明市场参与者对非经常性损益信息的应用日趋理性和谨慎。  相似文献   

15.
从上市公司年报看非经常性损益的计量和披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通过查阅2002年上市公司年报发现“一些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认定存在争议”这一问题:主要是计算过程不详细、计算公式不具有可比性、有些公司没有按规定计算和披露非经常性损益等。这个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会影响与非经常性损益相关的“扣  相似文献   

16.
非经常性损益相关规定的国内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非经常性损益涵义界定和披露上,国内外立足于不同的经济情况均有不同的规定。非经常性损益涵义的界定不同,相应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的具体项目也不同,同时对企业的净利润的影响程度也有较大差异。本文试图通过对非经常性损益规定的国内外比较来为我国完善非经常性损益规定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一、概念辨析2008年10月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以下简称《公告》),再一次对非经常性损益进行修订和补充。《公告》  相似文献   

18.
2021年末沪深证券交易所同时就“营业收入扣除”发布指南,要求ST公司和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的净利润为负值的公司,编制和披露营业收入扣除后金额项目的相关信息。编制和披露营业收入扣除后金额,是对已有营业收入指标进行的修正和补充,以便对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进行多维度研判,防止“壳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规避退市,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营业收入扣除后金额”这一新口径收入的出现,为重新思考和研究会计领域包括收入在内的重要概念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根据科创板28家披露了“营业收入扣除后金额”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了“营业收入扣除后金额”指标的属性,认为“营业收入扣除后金额”指标有以下四点不足:指标缺乏质的规定性、指标的效力低于其他收入指标效力、扣除项目分类存在逻辑瑕疵和指标的重要性不足。建议从会计专业的视角对收入的概念进一步讨论、规范和提炼,满足决策的信息需要。  相似文献   

19.
非经常性损益具有一次性、偶发性的特点,投资者无法通过非经常性损益来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现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向健康方向发展的严重阻碍之一.本文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确认标准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对证券市场的现状进行揭示.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以及我国相关财务制度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和披露要求进行介绍和对比,寻找对非经常性损益合理有效的规范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