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河州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山区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即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山区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它既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又不同于国民经济,其主体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主题和方向是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全国哈尼族和彝族的主要聚居区。“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是红河州的主要特征,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5%。  相似文献   

2.
县域农村经济作为全省国民经济的基础成分,对于促进全省经济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全省所辖138个县(市),单位个数占全省173个县(市,区)的79.8%,乡镇个数占全省 1973个乡镇的94.1%,乡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6.8%,辖区面积占全省的96.6%,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71.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空入,我省县域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对全省经济的支撑力大大增强,但在支撑力增强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采取措施。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3.
县域经济是以县为单位的地域经济,包括一个县范围内各个经济部门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个领域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结构中的一个基础性层次,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是一个12亿人口的大国,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含特别行政区).2900多个县、市,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就会举步维艰。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是城乡经济结合部、工农结合部、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结合部,担负着对外开拓市场,对内调节经济机…  相似文献   

4.
高速发展的浙江经济再度引起全国各界关注。2002年,浙江省有24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市),总数全国第一,全省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综合实力比较强的17个县(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的县(市)有16个。国内一些经济专家在研究“浙江现象”时说,近年来发展势头旺盛的浙江有“一群小虎”。强县之路,典型地反映了浙江经济发展之路;强县的发展经验,是浙江经验的集中体现。小河有水大河满经济强县是浙江经济高速增长的支撑。近几年,经济强县(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  相似文献   

5.
<正> 中国山区面积之大,分布范围之广,都会对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山区总面积约762.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9%,其中,山地面积有316.8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33%;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全国2000多个县中,山地县达1602个,占68.7%;山区  相似文献   

6.
《河北经济研究》2005,(9):27-28
2004年,保定市22个县(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为848.46亿元,全部财政收入44.96亿元,分别占全市的76.46%和51.35%。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县域经济对经济全局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发展县域经济,既是每个县(市)自身的核心任务,也是做好全市工作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江西省存在县域经济发展平原地区与山地丘陵地区差异,交通干线与非交通干线差异,南北差异。典型山地县(市)遵循农业特色为主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鄱阳湖平原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实施工业、服务业重点县(市、区)县域发展战略。规划建设南昌大都市圈外环高速公路和南丰县至广昌县至宁都县至于都县铁路建设,促进江西省县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沈易权 《开放潮》2003,(5):18-19
高速发展的浙江经济再度引起全国各界关注。2002年,浙江省有24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市),总数全国第一,全省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综合实力比较强的17个县(市),国内生产总值近3000亿元,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的县(市)有16个。经济强县成为浙江经济高速增长的支撑。近几年,经济强县(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均在12%左右。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仅17个经济强县(市),每  相似文献   

9.
《四川经济研究》2006,(12):12-12
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选日前揭晓,四川有25个县(市)进入“西部百强县(市)”。数量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排名第一。其中排在我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前10位的县(市)分别是:双流县、绵竹市、郫县、什邡市、都江堰市、西昌市、江油市、广汉市、彭州市、简阳市。统计结果显示,与上届相比,四川成为10个排序上升的省市区之一.竞争力位居全国20位.比上届提升一位。  相似文献   

10.
古语云:“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小系统,是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城乡统筹和基层政权巩固的关键点;县域经济发展,既关乎区域经济、微观经济的发展,也对宏观经济的发展起着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而作为具有特殊地理特征的山区县,其发展更应值得关注。我省现有的17个山区县(市),国土面积3.39万平方公里,人口605.4万,分别占全省的24.3%和9.4%,主要分布在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其中有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7个,省级重点扶持贫困县5个。  相似文献   

11.
王彦堂 《东北之窗》2010,(19):31-33
日前。在揭晓的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榜单中.辽宁有7个县(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行列,被称为是“省部署、办推进、市联动、县倍增”的“辽宁现象”。其中,瓦房店和海城分列第18和19位。庄河位列第50位,普兰店位列第58位,大石桥位列第61位.新晋的东港和开原分别排名第83位和85位。  相似文献   

12.
近日发布的“2005全国百强县(市)”名单,80%以上的百强县(市)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其中江苏省昆山市名列榜首。从数字来看,“百强县”无疑是全国县域经济的领跑者。然而这些强县目前普遍经历着土地、水、电、劳动力等要素资源短缺的“成长烦恼”。  相似文献   

13.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区域经济单元,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对增强地方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河南省是典型的农业省,有8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100多个县(市),县域国土面积占全省的90%以上。县域经济是农业、农民、农村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顺利完成河南省“十一五”规划、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的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说明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十一五”期间,我国将以“立足内需”的阶段性战略,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快速稳步增长。研究表明,促进消费的最具潜力的市场在农村。伊犁是农业大州,伊犁州直辖县市(以下简称伊犁州)的农村人口占60%左右,近年来,农民的消费支出稳步增长,预示着未来的农村市场将成为扩大伊犁州消费领域的主战场,也为拉动伊犁州的内需展示出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蒋群  黄振伟 《老区建设》2008,(21):45-46
江西省大余县是一个位于赣南的山区小县,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经济欠发达。如何使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脱贫致富,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问题,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农民进城务工,狠抓劳务经济,狠抓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达到促使农民彻底脱贫致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百色地区位于广西西北部,北与贵州接壤,西与云南毗连,南与越南交界。1929年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发动和领导了彪炳史册的百色起义,创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全区12个县(市),总人口360万(农村人口317万人),壮、汉、瑶、苗、彝、仡佬、回等7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7%。百色地区是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百色是典型的山区,山区占总面积的95%,其中喀斯特地貌的石山有1.2万平方公里,其自然条件之恶劣,在全国全世界都是罕见的。石山资源贫乏…  相似文献   

17.
国家县域经济综合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牧区县(市、旗)264个,占全部县域数的12.8%,总人口4517万人,占全部县域人口的4.6%,行政区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0%。西部地区有牧区县228个,占全国牧区县的86.4%,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有牧区县36个,占13.6%。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已经拉开帷幕。这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经济全球化、贸易一体化正在加速形成,并深刻影响着每一个国家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入世”在即,关注“入世”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景,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应对准备,是关系到新世纪我国农村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依据中国农村经济问题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的理解,县域经济的本意是指一个县(市)地域范围内的经济:既有城镇和乡村的经济,又有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经济;既有公有制经济,也有非公有制经济;既有政府的经济(财税),也有老百姓的经济(就业和收入)。可以说,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各项指标,在一个县(市)的范围内,基本都可以得到反映。  相似文献   

20.
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就县域“十一五”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总体要求,目前各县(市)正在积极开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县(市)经济发展规划是县(市)未来五年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和行动纲领,对全省县域经济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加强全省经济发展两大支撑的新条件下,尤其是在推进“省管县”改革的大背景下,协调和指导好县(市)“十一五”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