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如今中国的女性以全新的姿态独立于社会各个舞台,这些独立的女性对待爱情、对待婚姻、对待幸福注入了新的含义.小说<因为女人>中的柳依依为了获得所谓的幸福生活,不惜一切代价,这终将是一场悲剧,同时这些独立的女性始终都无法摆脱对婚姻的依恋.  相似文献   

2.
近20年来我国小说经历了寻根小说至新写实小说的演变和发展,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繁荣和一次转折,但同时也暴露出新写实小说所谓"情感的零度"的偏颇.  相似文献   

3.
杜拉斯的人生足迹和作品风格一直是中外学者们感兴趣的话题,引发了许多人的思考、研究、甚至模仿。杜拉斯作为女人进行写作、参与政治、对待爱情婚姻的独特态度和方式,兼具男女两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4.
论文对新写实小说的两位代表作家方方、池莉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两位作家新写实旗帜下所体现的不同的创作追求、审美倾向进行了总结、分析。池莉认同并展示现实生存状况,而方方则是追问并责难现实生存环境;池莉坚定地给人以生的希望,方方则执拗地诉说人生的沉重,她们代表了新写实的两种不同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5.
80年代以来,澳门文学界涌动着“现代”、“后现代”的文学意识。一向以写实为主流的澳门小说,屯出现了背离写实的审美观的实验性作品。这些作品的“实验性”主要表现在对原有形式的解构,它们的出现,打破了澳门小说学一的写实局面。  相似文献   

6.
西方文学作品中以男性为视野,在不同国度出现相似的作品,这些作品的特点是以女性对爱情不屈不挠、忠贞不渝的追求而响彻在文学史上,作品不是以通俗小说的大团圆结束,而是以让人扼腕叹息的遗憾结局。以奥地利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法国小说《茶花女》、意大利小说《格拉米格纳的情人》为语料,旨在探讨男性作家视角下男女爱情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带来的爱情悲剧。男性作家视角下的女人是悲剧的,她们为爱而生,为爱而亡,为了爱情而飞蛾扑火,以一生守护一份不可能的爱情,以身体的劳累和心理的痛苦为代价换取内心对爱的诉求。  相似文献   

7.
孙犁小说用平淡的日常对话作为美好爱情的表述语言,恰到好处的语音处理和暗示、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爱情表述语言独特而含蓄,释放出无穷的艺术魅力。男女主人公的外形与性格解释了孙犁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8.
池莉打破理想的爱情神话,使爱情回归现实。在池莉的小说中,所有爱情的浪漫都是人工营造的结果。男女热恋时爱情会发出炫目的光芒,只不过因为它满足了马斯洛以自我实现为中心的“需要层次论”中人的所有需要。而婚后,零距离打破了爱情的魔镜,爱情立即恢复卑微面目,依然排在人的生理需要之后。  相似文献   

9.
哈代在小说《还乡》中引用大量神话原型意象进行环境描写和人物塑造,尤其体现在小说背景埃格敦荒原氛围、男女主人公克林.约布赖特和尤苔沙的命运归属上。通过这些原型的应用,强化了该小说的悲剧性质。  相似文献   

10.
刘醒龙近期作品关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艰难生活,揭示改革中的矛盾、问题,冲击了先锋文学、新状态与新写实小说以及边缘文学,同时也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他的现实主义仍有不足之处。但现实主义的回归毕竟是当代文坛一件令人惊喜的事。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初,浪漫主义开始向理性主义发出挑战,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简.奥斯汀也受到这股潮流的冲击,在其最后一部小说《劝导》中表现出浪漫主义感性的新特征。论文在讨论这一现象的基础上提出:奥斯汀的浪漫是特定时期基于现实主义的一种情怀,作者对浪漫主义文风的注视并没有改变其写实的文风,现实主义的理性视角也没有因为这种情怀的出现而有所隐没。论文通过对男女主人公的角色分析,透视在19世纪新的社会背景下"奥斯汀式"的理性主义婚姻观,以及揭示这种价值观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新写实小说直接将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和对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关注作为一种艺术追求目标,把文学的重心移向“叙事”,在叙事语言、叙事视角、叙事结构等方面表现出了一种文学精神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方方的小说以写实为主要特征,《树树皆秋色》、《出门寻死》也以女性生存主题及原生态的写实延续其风格。作品主要描写女性所处的阶层和日常生活写实的消费文化:社会上层女性的符号消费与个性消费区隔的写实;社会底层中扩展家庭女性的底层代理消费。她们有通常的男权社会所期待的女性消费,又不同于西方文化视阈中的代理消费,以女性视角对女性生存状态原生写实,正是方方小说的女性文化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生活秀》是作家池莉以20世纪末21世纪初武汉吉庆街个体商人的生活、生态和心态为表现对象的一部很有影响力的新写实小说。本文旨在通过对小说内容以及小说所引发“热潮”的诸多因素的分析,来揭示当代女性文学写作与当今商业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并试图寻找出汉味商业文化的特点,推进“汉商”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5.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孔雀东南飞》都是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赞扬了男女主人公争取个性解放和爱情幸福的人文主义。这两部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表现了同样的主题——"爱情"和"自杀"。但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文化源流、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的不同,两部作品所表现的爱情观也有所不同。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社会背景、人物性格及爱情观的比较,加深了我们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6.
国内的文学批评对莫泊桑作品的研究历时已久,成果不少,然而范围较窄,这篇<爱情>鲜被提及.<爱情>是一篇构思精巧的小说.爱情与人性的双重主题一明一暗贯穿全文.小说通过讲述的视点、意象的象征、结构的安排、气氛的烘托诗意地呈现了小说的双重主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池莉文学态度上的平民情怀和关注世俗人生的市井文化视角,对池莉一系列小说的婚恋现象进行剖析,站在体验者、观察者的角度,从对爱情婚姻的想象、诗意的表现中。回到了对现实爱情婚姻的审视和表述。池莉的爱情文本与所谓高雅文化语境中的爱情话语迥然不同。对爱情的描写是对高雅文化所营造的理想主义爱情神话的消解。  相似文献   

18.
路遥秉持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一系列广为人知的小说。与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相比,路遥新时期小说的叙述维度从个体的爱情婚姻到整体的社会转型等多个方面都有了突破。在苦难、土地、爱情等维度的具体叙述上,以二元矛盾冲突来塑造小说人物和推动情节发展。一方面呈现出作者激烈挣扎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的小说叙事伦理,即同情底层人的不幸,赞扬个人的不懈奋斗,淡化苦难背后的复杂原因,强调服从集体的个人奋斗可以创造个人和集体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9.
小说使用哥特情节、哥特手法、揭示出对爱情的追求和爱情的毁灭等复杂主题。  相似文献   

20.
蔡邕的<青衣赋>不同于传统的"神女"、"美人"之作,具有明显的写实成分,应该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段爱情生活的真实记录,这是赋史上第一篇直接描写男女爱情的作品.<青衣赋>的产生,显示出汉末赋作由雅入俗的发展变化,典型地反映出乐府曲辞对赋的创作的影响,是赋的诗化倾向的重要标志.<青衣赋>不仅是蔡邕赋作中最富创造性的作品,而且也是汉末抒情小赋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