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蒙古族历史悠久,饱经沧桑,变迁和兴衰交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勇敢的德都蒙古(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蒙古族统称为德都蒙古)儿女创造了许多文学作品,成为青海文学百花园里一朵鲜艳美丽的奇葩。  相似文献   

2.
当年在柴达木西北部的冷湖石油基地,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不仅经常拜读著名诗人李季的诗歌,而且像许多柴达木人一样,对他创作的《柴达木小唱》倒背如流。20世纪80年代末参加上海《文学报》与《中国石油报》合办的中国石油诗歌大赛,我的组诗《石油女性》获了奖,到河北塘沽领奖时,有幸得到了一本由李季的夫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李小为签名赠送的《李季诗歌评论集》。因没见到李小为本人,深感遗憾。几年后,突然间,竟然接到一项任务:李小为正在写《李季传》,专程从北京来西北,追寻李季的足迹。  相似文献   

3.
"德都蒙古"是对世居青海的蒙古族的称呼.蒙古人自13世纪20年代进入青海这块广袤而高寒的土地上活动以来,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文学     
2004年前后,住在北京昌平的石油作家肖复华,给《柴达木开发研究》写过系列文章,介绍与青海石油有关的人和事.其中,有一篇重要的述评文章,题目叫《柴达木文学的奠基人》,写的是柴达木文学的开创者诗人李季和作家李若冰.  相似文献   

5.
"德都蒙古"是指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蒙古族以及祁连山北部居住的甘肃肃北蒙古族.如何保护和传承"德都蒙古"文化,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对指导当地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及其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民族认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田野调查法主要对于"德都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保护现状、保护方式及传承人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并对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性发展的路径与方法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6.
国家计委委托,由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编制的《柴达木资源综合开发规划总报告》,历经两年,于今年3月中旬全部完成,并提交国家计委有关司局。 规划报告是在深入柴达木盆地进行实地考察,并与我省有关党政领导、专家和企业界人士进行广泛深入座谈,充分吸取了社会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规划报告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柴达木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未来开发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和市场前景。在如何对柴达木资源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今后柴达木资源开发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柴达木资源综合开发规划总报告》编制…  相似文献   

7.
《青海经济研究》2010,(1):100-100
按照国家发改委第47次主任办公会有关要求,我省完成《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报批稿)修改完善工作,2010年元月14日,国家发改委以《关于报送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报批稿)的请示》(发改环资[2010]56号)文将《总体规划》上报国务院。  相似文献   

8.
去年《中国妇女》杂志海外版《中国女性》向我约稿,希望我写写我在柴达木的生活小故事。我的作品《西部女人的苦与乐》在2002年4月号《中国女性》上发表后,接到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主持人高月的电话。她说看了我的这篇作品,向《中国女性》打听到我的电话,想约我到中央电视台做节目,讲述在柴达木的生活。我应约去了中央电视台。  相似文献   

9.
一连几天,我如饥似渴、神情专注地读完了肖复华的新著《柴达木笔记》。书中的故事,有的让我掉泪,有的让我发笑,更让我勾起对柴达木的无尽思念。  相似文献   

10.
我与《柴达木开发研究》杂志结缘是在这个刊物诞生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一次会议上遇到了中共海西州委宣传部的一位部长,他送给我一本《柴达木开发研究》杂志,我就利用会议的间隙拜读了起来,没想到她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因为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共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已经把柴达木开发的事议已放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而我当时已被调到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  相似文献   

11.
1986年,我作为一名民间文艺工作者去柴达木采风,惊异地发现那里真是一个民族民间文化的富矿区,那里生活的蒙古族可以称得起“歌”的民族。  相似文献   

12.
2016年6月的一天,我在四川成都寓所翻阅报社寄给我的《柴达木日报》,偶然看到一篇弘扬柴达木精神的《柴达木精神在血管里奔流》专访,了解到现年82岁高龄的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杨春贵同志才是《柴达木报》汉文版的最早创始人之一.  相似文献   

13.
1960年5月出版的《人民文学》上,刊出了一篇题为《阿兰山探宝记》的短篇小说,作者程起骏.这是青海籍作者第一次在中国作家协会的机关刊物上发表文章,也是用小说文学形式反映柴达木资源开发的第一篇作品.这篇小说的发表,在青海文学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现应都兰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之约,将这篇小说背景故事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14.
青海蒙古的主体是由和硕特部组成的,依据其居住在高原山区的地理位置,世人俗称为“上蒙古”(蒙古语叫德都蒙古)。追溯和硕特部形成上蒙古的历史足迹,尽管蒙古族历史风云人物从元明时期起为争夺牧场,在青海湖环湖地区你争我斗、互相残杀数百年,但移居青海并形成青海蒙古人的历史,无不与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是蒙古语"盐泽"之意,大多数人可能都知道,这是我国的四大盆地之一.而德令哈,是柴达木盆地东部的一个小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州政府所在地,许多人没听说过.当过文青、喜欢文学且年长一点的人,可能都知道,1988年,诗人海子经过高原小城德令哈,写下《日记》一诗,其中"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在人群广为流传.海子的德令哈是寂寞、荒凉、绝望的德令哈,今天,我要谈论的并不是海子的德令哈,而是更为广阔,有着青春、热情和故事的柴达木,特别是因柴达木而诞生于30年前,由海西州委主办的社科刊物《柴达木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日报》作为海西州委机关报,在时代大变革中,紧紧抓住人们对新闻媒体需求多样化这一实际,不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扩大报纸影响力,努力唱响时代主旋律,充分发挥党委的喉舌功能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实现了社会和经济两个方面效益齐头并进。经过10年的努力实践和探索,《柴达木日报》由创办时期的周一小报发展为今天的周六大报,并逐步显现出了自己的办报思路、模式和特色。但是,  相似文献   

17.
接受作者的委托为《柴达木开发史》一书作前言,我内心是深感惶恐的。但作为一个柴达木人是很愿意借此一隅说几句话的。一《柴达木开发史》为我们展开了一页页壮阔的历史画面,记载了“聚宝盆”柴达木悠久的开发历史——  相似文献   

18.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0年3月19日发布《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根据规划,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发展,对于资源赋存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走出一条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青海蒙古的主体是由和硕特部组成的,依据其居住在高原山区的地理位置,世人俗称为“上蒙古”(蒙古语叫德都蒙古)。追溯和硕特部形成上蒙古的历史足迹,尽管蒙古族历史风云人物从元明时期起为争夺牧场,在青海湖环湖地区你争我斗、互相残杀数百年,但移居青海并形成青海蒙古人的历史,无不与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固始汗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20.
随着《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的批复,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全面起步,主导产业框架初步形成,对海西州金融体系的建设、布局和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海西州经济金融发展趋势看,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内设立农村商业银行已基本具备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