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处的安逸;做事勤快,说话慎重,接近有德行的人来匡正自己,这可说是喜好学习的了。”2.子贡曰:“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  相似文献   

2.
正《论语》子路篇第二章记述了孔子的学生仲弓向孔子请教如何管理政事。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大致意思是:仲弓做了季氏家的总管,向孔子请教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自己先给工作人员带头,不计较他们小的过错,选拔贤才来任职。"仲弓说:"怎么知道哪些人是贤  相似文献   

3.
诚实,是做人的一个起码准则.几乎所有的人从小就受到这样的教育:不要说谎;不要作假.诚实,对人对己都要诚实.人常说:自欺欺人.欺骗别人的人,一定也欺骗自己.不欺骗自己的人,也不欺骗别人.诚实的人不是完人,只是他能坦然相对.“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诚实是成就事业的先决条件.诚实劳动干工作,以诚相待对同志,事业必定蒸蒸日上.连旧时的买卖人都知道“童叟无欺”、“至诚贯天日”,生意才能兴隆.谁违反了诚实这个准则,谁就要受惩罚.骗人可以于一时,不能骗人于永远.不管出于何种用心,骗人者终将自尝恶果.一  相似文献   

4.
论信 针对春秋末年社会失信现象极为严重的情况,孔子十分重视“信”的道德思想。仅在《论语》一书中,“信”字就出现了三十八次。就“信”之内涵而言,除了“信心”(如《公冶长》篇云:“子(孔子)使漆雕开仕(做官),对曰:吾斯之末能信(信心)。子(孔子)说(高兴)。”)、“相信”、“坚信”、“信仰”(如《述而》篇曰:“信而好古”;《子张》篇曰:“信道不笃;”《泰伯》篇曰:“笃信好学”;《宪问》篇曰:“吾不信也。”)之外,主要的涵  相似文献   

5.
《宋史》中记载了名臣吕端的一则趣事:说吕端初拜参知政事(副宰相)的时候,从文武百官前面经过,一名小官口出狂言“此子亦参政耶”,随行吕端的人很觉不平,要问那个人的姓名,吕端止之曰:不要问,因为我一知道,便终生不能忘,还是不知道的好.由此可见吕端的胸怀,也可见吕端处世的原则:知道了自然不能无动于衷,即使不想去着意报复,但一旦撞到自己手里则定不能公允对待,所以还是不知道的好,还是糊涂些好.后来宋太宗评价吕端  相似文献   

6.
读李泽厚《论语今读》,始知孔子所谓“君子不争”,在孔门之内也是颇多争议的。《论语·八佾》第七节,“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的话用白话说就是:“君子没有什么争夺的事,除非是射箭比赛。相互作揖行礼,上堂比试,完毕后下来喝酒。这竞争就是君子的竞争。”君子,叫士大夫也好,叫知识分子也好,叫执政者也好,叫有德之人也好,总之,在儒家看来,皆世之栋梁,治国平天下的骨干。如果都像孔子说的这样“无所争”,可能吗?好在孔学内部就有很多反对的说道。程树德《论语集释》引〈松阳讲义〉之说,认为有三种“不争”属于“非君子也”。一是有看法不说,怕得罪于人,怕影响自己,所以不与人争,而在是非面前不  相似文献   

7.
《论语》尧曰篇第二章,孔子的学生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从政。子张问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相似文献   

8.
十世可知     
《现代班组》2008,(5):33-33
《论语·为政》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孔子弟子子张问:"十代以后的事,能知道吗?"孔子说:"殷代沿袭夏代的礼制,它所废弃增添的,那是可以知道的;周代因袭商代的礼制,它所废弃增添的,也是可以知道的。如果将来有人继承周代,即使过了一百代,也可以知道。"  相似文献   

9.
无信不立     
《现代班组》2008,(1):33-33
《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孔子说,只要使粮食充足,战备修整,人民对  相似文献   

10.
能控制自己.反求诸已是一门真功夫。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 大概也是这个境界。人们一般都不喜欢特别爱抱怨别人的人。张三太计较, 李四以自我为中心,王五是狡诈小人……总而言之, 在这种人眼里,洪洞县里没好人——除了他自己。稍微有些阅历的人大概凭直觉就知道,这个地方要有什么问题,问题的核心往往就是抱怨者本人。我曾做过多年大公司的面试官,我们面试时使用一个最  相似文献   

11.
和为贵     
《现代班组》2008,(9):33-33
《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孔子学生有若说:"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  相似文献   

12.
<正>“爱人者,人恒爱;敬人者,人恒敬。”这句《贤文》的意思是:一个人只有真诚地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永远的爱;一个人只有真诚地尊敬别人,才能得到别人永远的尊敬。相反,如果一个人不爱别人,也不会得到别人的爱,一个人不尊敬别人,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尊敬。爱与敬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只有播种,才有收获。这句《贤文》启迪我们做人要有仁爱之心,正像一首歌词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成为美好的人间。”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对仁爱作出过深刻的论述,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忠恕”之道。儒家思想长期占据我国历史的统治地位,仁爱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仁爱思想被历代贤哲智士不断弘扬光大。仁爱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基础。仁爱讲究奉献,不求索取,仁爱提倡扶危济困,尊老爱幼。仁爱作为一种美德,成为古今中外各界人士所崇尚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和而不同     
《现代班组》2008,(4):33-33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坚持自己的主见。"孔子认为,"和而不同"是一个人做人处事的最佳选择。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同时,他批判小人那种没有独立见解和没有创意的随波逐流的心态。有个故事讲,有位客人到主人家做客。主客相谈融洽。主人向  相似文献   

14.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是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在当今则是民主监督的有力武器.然而,时下有些同志片面追求批评的“委婉动听”,谓之曰“艺术批评”.这种“艺术批评”,既达不到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又收不到纠正错误之功效.其结果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保持一团和气,害莫不大焉,使批评武器失去了应有之作用.“艺术批评”者的心理主要是顾虑重重,缺少勇气,怕批评丢了自己的面子又得罪别人.  相似文献   

15.
奚不为政     
《现代班组》2008,(7):33-33
《论语·为政》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有人问孔子说,先生你怎么不从政,怎么不做官呢?孔子回答说:"《尚书》说:  相似文献   

16.
知其不可     
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的基础。制度是从思想与文化中长出来的,思想与文化是制度的因而不是果。我以为最能代表儒家宗教性的话是《论语-宪问》中的一段:“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这就是曲阜石门的守门人对孔子及其门生的定位。用现在的话来讲, 就是傻、愣、迂腐、不识时务之类的话吧。这大概是孔子68  相似文献   

17.
武城是鲁国的一个小城,孔子的学生子游在那做官。子游运用礼乐教化民众,所以到处有弦歌之声。孔子前去,闻弦歌,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说,治理这么小的城,还用礼乐教化?子游不服气,马上顶回:以前您说过,教化不分贵贱。孔子马上接受子游的批评,对学生们说,你们注意了,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前面说的话只是玩笑。 孔子曾经不喜欢两位学生。一是宰予(字子我),二是澹台灭明(字子羽)。宰予反对孔子为父母守孝三年的观点,认为影响学业和工作,一年就行了。孔子以为不孝,借他白天睡觉的事,说他“朽木不可雕也”…  相似文献   

18.
《说苑》中说:齐景公有匹令他喜爱的马,他的养马人把马杀了,景公发怒,拿起戈要自己去打死那养马人。晏子说:“这样他还不知道犯的什么罪被处死,请允许我替君王指出他的罪过,让他们知道自己犯的什么罪然后去杀他。”景公说:“好的。”晏子拿起戈高高地举着对那养马人说:你替君王养马而把马杀掉,你的罪该死;你使君王因为一匹马的缘故,把养马人杀掉,你的罪又该死;你使君王由于一匹马却把人杀死,被四方的诸侯知道了,你的罪又该死。”景公说:“你放了他吧!你放了他吧!不要伤害了我的仁德。”  相似文献   

19.
《宋史·赵晋传》中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以现代的眼光看,《论语》中有许多管理思想,古为今用,把儒家思想的精华融汇到现代企业管理中,也许半部《论语》可治企业也。《论语·颜渊》中记载:樊迟问孔子什么是智?孔子说:“善识人也”。樊迟没理解透。孔子说:“选用贤人,罢黜小人”。综观古今中外,无论政治竞争,还是军事之争,抑或经济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正是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而今,生产诸因素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现代的企业管理…  相似文献   

20.
“日勤三省,夜惕四知”这句《贤文))出自我国历史上的两个典故。一个是孔子的学生曾子;一个是东汉时期的东莱太守杨震。曾子坚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就是“日勤三省”这句《贤文》的出处。“夜惕四知”出自杨震,杨震是东汉时的名士,人称“关西孔子”。他做官后,十分清廉,从不接受别人的贿赂。他在任东莱太守时,有一次路过山东的昌邑,他的学生王密在昌邑做县令。夜里,王密带着十斤黄金来见杨震。杨震非常生气地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属下说:“暮夜无知者。”他反驳道:“天知、神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也?”王密听后十分惭愧,只好带着黄金告退。从此,人们都知道杨震是一个清廉无私的人了。因此,“夜惕四知”也流传千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