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城市生态系统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探讨其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对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城市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文章定义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构建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价模型",并通过支撑力与压力的相对变化趋势表述了城市生态系统维系其健康水平的能力。以唐山市为例,计算了唐山市2000~2006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指数。结果表明,唐山市基本上处于一种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同步发展的良性状态。  相似文献   

2.
生态城市评价模型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17个地级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进行直观评价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获取各城市的生态信息,提出河南省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生态城市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模式,而生态城市评价是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衡量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成效的定量依据.以合肥市为例,在基于熵权法求权重的客观性基础上,将属性识别模型应用于合肥市2003-2007年的生态城市建设评价.结果显示:2003-2007年间,合肥市生态城市建设等级皆属L3级,即城市生态化达到生态城市标准尚有一定的距离,城市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还需进一步优化协调.属性识别综合得分排序2.0134<2.2025<2.4250<2.4862<2.7115表明,2003-2007年间,合肥市城市生态化程度有一定的提高,特别是政府推出正式的生态城市建设计划和措施以后,生态城市建设有明显的进步,正在向积极的方向发展.首次对合肥市生态城市建设进行评价,也是首次将属性识别模型应用于生态城市评价,为我国生态城市评价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案例支持.  相似文献   

4.
城市新区建设作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种主要形式,从生态学角度来看,是将原有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改造为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是生态系统类型的改造、置换和侵占的过程。新区规划尤其要注重其生态规划的前瞻性,在真正提升城市整体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同时,防止诱发新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对城市新区建设过程中生态系统变化特点的理论分析,结合典型案例总结和凝练了新区生态规划的几个关键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规划策略与技术,以期为我国城市新区的大规模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生态城市的内涵和特点出发,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生态城市建设的兴起,城市生态系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借鉴生态系统健康学的观点,以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及其度量,构建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从而能够定量评估城市的健康演变规律.最后,以长三角具有代表性的八城市为操作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八城市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排序依次为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常州、扬州.  相似文献   

7.
熊建新 《经济地理》2008,28(5):752-755,770
城市生态网络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物质流、人口流和信息流在空间分布上所形成的网络结构.滨湖地区城市生态网络由森林、农田、城镇和湿地生态系统网络构成,它们各自的或相互的连接性和通达性直接影响着城市生态网络的完整性.利用MapInfo Professiona16.5 SCP软件、GIS查询功能和网络空间结构分析法,以西洞庭湖区常德市为个案,分析了其完整性.结果表明:①森林、农田和城镇生态系统网络中节点间的连接性差,α、β、γ指数都很低,其中α指数出现负值;湿地的连接性要好,但是指数也偏低;就整个区域而言,城市生态网络中交通线较多,等级较高,连接性处于中上水平.②市域内各城市生态功能区的可进人性较大,交通网络相对较发达,尤其是生态农业区的可进人性大.③在森林、湿地、农田三大生态系统17处生态功能区中,有5处节点的通达性最好,有3处节点的通达性最差.最后对城市生态网络完整性的优化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宋倩  陈来 《城市建设》2010,(7):35-36,38
生态城市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模式,而生态城市评价是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衡量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成效的定量依据。以合肥市为例,在基于熵权法求权重的客观性基础上,将属性识别模型应用于合肥市2003—2007年的生态城市建设评价。结果显示:2003-2007年间,合肥市生态城市建设等级皆属L3级,即城市生态化达到生态城市标准尚有一定的距离,城市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还需进一步优化协调。属性识别综合得分排序2.0134〈2.2025〈2.4250〈2.4862〈2.7115表明,2003-2007年间,合肥市城市生态化程度有一定的提高,特别是政府推出正式的生态城市建设计划和措施以后,生态城市建设有明显的进步,正在向积极的方向发展。首次对合肥市生态城市建设进行评价,也是首次将属性识别模型应用于生态城市评价,为我国生态城市评价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案例支持。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4个准则层,30项具体指标层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在该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2011年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横向比较。评价结果显示:在这4个一线城市中,深圳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最高,北京市应在生态经济方面,上海市应在生态经济和生态环境方面,广州市应在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区域生态化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从生态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生态化指数计算等构建了具有4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的区域生态化评价模型。选取2000~2010年江西省及其各设区市生态化发展的相关数据,对江西省生态化总体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江西省各设区市生态化发展建设情况进行了横向比较。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江西省生态化指数由0.1077上升到0.2861,总体逐年上升呈良好的发展态势。以2010年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江西省11个设区市的生态化发展情况比较分析,总体上南昌市、赣州市、抚州市较好,吉安市、宜春市、鹰潭市相对落后。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建成区扩张的空间格局及效率分析(1990—2009)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使用1990—2009年中国260个地级及地级以上的城市数据,采用位序—规模法则、K值、GIS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城市扩张的空间格局及演变特点,并引入K’衡量城市空间扩张的效率。主要结论有:①城市扩张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主因是国家城市化战略的调整。2000年后城市发展趋向不均衡,城市体系发生动荡变化。这种变化应该高度重视。②城市空间规模变大的趋势更加显著,城市类型向更高级别推进,城市区域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城市所在地区差异导致城市扩张进程分化,城市地位也随之变化。③各地区城市扩张速度有显著差异,省级中心城市的扩张前慢后快,城市扩张形成区域性集团。城市扩张与城市人口增长不协调,且有拉大趋势,整体上城市空间扩张应当放缓。④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城市扩张的效率有很大差异,扩张效率的高低提示各城市在城市扩张上应选择适宜的发展道路,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构建城市市域尺度下的绿色基础设施(GI)评价指标体 系,能够为城市GI网络现状的认识、定位城市GI网络在区域范 围内的级别,以及多城市生态网络的协同规划提供参考。提出 了由景观组成、景观格局和城镇发展组成的一级指标;运用文 献综述法和聚类分析法筛选、确定了二级指标;基于层次分析- 变异系数法完成了各指标的权重赋值,构建了市域GI网络评价 指标体系。以成渝城市群中四川省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对评价 指标体系展开应用。首先,基于形态学空间分析方法(MSPA) 准确识别各城市GI网络结构要素,分析得出各景观组成指标, 运用Fragstats分析得到各景观格局指标,结合四川省年鉴相关 资料确定了城镇发展指标。其次,采用加权叠加法基于评价指 标体系对13个城市的GI网络现状水平进行定量分析评估,划分 出GI网络水平等级。最后,归纳各城市的GI现状特征,并根据 不同GI网络等级提出规划管控和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杨屹  梁晨雪 《技术经济》2023,42(5):189-200
黄河流域城市群的发展面临着水资源刚性约束强、跨域治理难度大、承载力不足等问题的严峻挑战。采用环境经济核算方法与水足迹评估了关中平原城市群水资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描述时空演变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社会经济因素对价值变化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平稳增长,呈现东南部高于西北部的区域差异特点。价值变化受农业总产值与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影响较大,城镇化率、旅游人数等也是主要影响因素。建议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纳入到城市水治理中,通过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与人口密度、推进跨域协同等措施加快绿色转型。本文探索性地编制城市群水资源生态系统账户并进行了核算,为突出生态服务功能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过去30多年中国城市发展速度较快,然而究竟应该以何种规模的城市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点始终存在争论。本文基于城市成本收益最优规模的罗伯特研究框架,利用中国143个城市数据采取分组估计方法进行检验,发现并不存在单一的最优城市规模。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利用齐普夫(ZIPF)法则和城市就业提供能力指数对中国现有城市规模体系进行研究,本文发现中国城市体系总体规模偏小且缺乏足够的就业提供能力。最后,本文根据相关研究结论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义乌城市生态系统景观结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希军  何平  沈守云 《经济地理》2006,26(6):1026-1029
利用1996、19992、0022、005年的义乌市遥感资料,对城市环线内的城市生态系统景观进行分类,用景观指数和转移矩阵分析法,在更宏观层次上分析了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996—2005年研究区自然景观减少了145.58hm2,年变化率2.05%,占研究区的百分比从8.95%下降到7.30%;半自然半人工景观减少了3 545.32hm2,变化量超过了1996年一半,年变化率6.17%,占研究区的百分比从72.33%下降到32.17%;人工景观增加了3 690.89hm2,年变化率24.82%,占研究区的百分比从18.72%上升到60.53%。研究区的城市生态系统景观演化就是自然景观和半自然半人工景观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16.
首先,在评析我国现行节能考评指标局限性的基础上,界定了城市节能评价范围。其次,研究建立了包括工业、建筑业、城市交通、生活消费四个领域、三个层次、27个指标的城市节能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了评价模型。第三,按照一定标准将城市用能水平划分为四个等级,并通过计算工业耗能指数A1和建筑、交通、生活综合耗能指数B,构建了城市耗能级别的判定准则Z=f(A1,B)。最后,以某城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城市2005年实际能耗位于第Ⅲ级,属于先进用能型城市;其中工业节能效果较好,建筑、交通、生活等其他三个领域节能有待加强。基本反映了该城市的能耗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7.
根据武汉城市发展相关数据,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城市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算,构建了城市发展综合指数,运用回归模型对城市发展综合指数和工业"三废"分别进行耦合分析并建模,探究武汉城市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发展水平与城市环境显著相关,随着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废水排放总量呈"N"型变化,由于城市非农人口的增加,生活废水排放的增加超过了环境技术进步和工业结构调整对工业废水减排的贡献,使废水排放总量目前呈上升趋势;武汉废气排放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呈正"U"型,目前也呈上升趋势。基于研究结果分析,提出促进武汉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科学研判城市公园面积与人口规模的关系,有利于 客观认识和指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采用1996—2019年中 国2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公园面积与人口规模数据,探究二者 之间的标度关系及其标度因子的时空演化规律,进而采用基于 标度律的公园规模修正模型度量各城市公园面积达到预期值的 程度,并对规模修正指标和人均公园面积进行比较分析,得到 如下结果。1)我国公园面积与人口规模整体呈亚线性规模缩 放关系,公园具有显著规模效应,符合城市标度律特征;时间 上呈现亚线性-超线性-亚线性的阶段性波动演变特征,空间 上分异明显:华南接近线性标度关系,华中、东北、华北、西 南呈典型亚线性关系,华东、西北呈亚线性,但标度因子偏离 度较大。2)大城市在人均公园面积排序中相对靠后,在考虑 规模效应后,排名普遍提高,说明规模修正指标能在消除人口 规模影响的基础上,有效衡量不同规模城市公园面积的水平。 标度律视角下的城市公园规模测度能够为城市人口管理和公园 面积发展的决策提供科学指导,为不同规模城市公园建设提供 可借鉴的比较标准,促进公园与人口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Whil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has fostered the conception of an urban society that is increasingly decoupled from ecosystems, demands on natural capital and ecosystem services keep increasing steadily in our urbanized planet. Decoupling of cities from ecological systems can only occur locally and partially, thanks to the appropriation of vast areas of ecosystem services provision beyond the city boundaries. Conserving and restoring ecosystem services in urban areas can reduce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the ecological debts of cities while enhancing resilience,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for their inhabitants. In this paper we synthesize knowledge and methods to classify and value ecosystem services for urban planning. First, we categorize important ecosystem services and disservices in urban areas. Second, we describe valuation languages (economic costs, socio‐cultural values, resilience) that capture distinct value dimensions of urban ecosystem services. Third, we identify analytical challenges for valuation to inform urban planning in the face of high heterogeneity and fragmentation characterizing urban ecosystems. The paper discusses various ways through which urban ecosystems services can enhance resilienc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cities and identifies a range of economic costs and socio‐cultural impacts that can derive from their loss. We conclude by identifying knowledge gap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research agenda on ecosystem services provided in urban areas.  相似文献   

20.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各地区陆续实行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但因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指数以及消费习惯等原因,保障金水平差异较大。对各地区“低保”标准合理性作比较时,往往缺乏一个较为客观的参照基准。根据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月支出水平与恩格尔系数之间的关系创建了最低生活保障参照基准LSBi和最低生活保障参照系数LSCi,并对选定的一批样本城市的实际低保水平作了验证与比较,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