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中国粮食贸易中虚拟耕地贸易的估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虚拟耕地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耕地资源的数量。国家或区域间的粮食贸易,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以虚拟耕地的形式进口或出口耕地资源。本文从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对外贸易的特点出发,选取大米、玉米、小麦和大豆四种主要粮食类产品,核算其虚拟耕地贸易量。结果表明,1978~2006年,中国年均净进口虚拟耕地近400万公顷,特别是2004~2006年,年均虚拟耕地净进口量维持在1400万公顷左右。这些虚拟耕地净进口量对缓解中国耕地资源紧张、确保粮食安全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虚拟耕地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耕地资源的数量。国家或区域间的粮食贸易,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以虚拟耕地的形式进口或出口耕地资源。本文选取大米、玉米、小麦和大豆四种主要粮食类产品,核算其虚拟耕地贸易量,并定量地测算粮食国际贸易对耕地可持续的影响。结果表明:1978~2007年间,中国年均净进口虚拟耕地近440万公顷;虚拟耕地净进口,即粮食净进口对耕地可持续具有显著的正的影响。虚拟耕地净进口对缓解中国耕地资源紧张、确保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计算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压力指数发现,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的压力普遍偏大,同时粮食主产区伴随着粮食进出口的虚拟耕地资源贸易量很大.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压力相关因素分析,得出虚拟耕地贸易量与耕地压力指数呈反向变化,即粮食进口对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粮食安全和虚拟耕地进口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人口增长和粮食人均需求量不断增加的同时,耕地资源却在不断加快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减少。耕地资源短缺以及由此引发的粮食安全已经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虚拟耕地是指生产粮食过程中所耗费的耕地资源数量。一国或地区的粮食进口,一国或地区在他国租赁、购买、承包或共同开发的土地,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以虚拟耕地的形式进口耕地资源。本文从立足于国内基本自给的前提出发,结合中国粮食贸易中虚拟耕地进口的现状,分析了粮食贸易中虚拟耕地进口的比较优势和可行性,同时探讨了如何通过海外租赁、购买、承包或共同开发的土地等形式来增加虚拟耕地进口,进而保证中国粮食的绝对安全。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山西省粮食安全及耕地保护研究的基本框架,对山西省耕地资源、粮食需求量和耕地区域生产潜力做了研究,对粮食安全和耕地阀值进行了计算,对粮食和耕地变化提出高、中、低3个方案进行预测后认为:全省2010年耕地应保持在410万hm^2,2020年耕地应保持在420万hm^2。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豆主要依靠进口。以中美贸易战为背景,对进口大豆的虚拟耕地、虚拟水及潜在出口国出口潜力进行测算,并提出依靠国内外"两种资源"来弥补中国大豆供给缺口的方案,以期为保障大豆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对我国2000年和2010年农业粮食贸易导致的虚拟资源-生态要素(虚拟水、虚拟耕地、化肥、农药、农膜)的流动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分析我国虚拟资源-生态要素流动格局。结果显示,黄淮海和东北地区是我国虚拟资源-生态要素最主要的调出区,而华南、东南和华北地区则是最主要的调入区。调出区在为保障国家整体利益及调入区粮食安全的同时自身的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却承受着巨大压力,经济发展也蒙受较大损失。提出基于虚拟资源-生态要素流动视角的中国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思路和政策建议,并建议从发展生态农业、盘活农业生态资本这两个"拉力"方面与农业生态补偿这个"推力"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发展农业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进一步科学、系统地评估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农产品隐含的虚拟耕地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约束或促进作用,进而为国家正确制定和执行合理的土地管理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构建农业经济增长中隐含的虚拟耕地资源"尾效"模型,以长江中下游地区7省、市为例进行实证对比分析,并尝试探索虚拟耕地资源"尾效"存在区域差异的原因。[结果]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与农业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相关,虚拟耕地资源的投入进一步加速了浙江、上海和江苏的经济发展,对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经济发展的促进和约束程度变化不一;虚拟耕地资源增长率、虚拟耕地资源弹性系数、资本弹性系数是虚拟耕地资源"尾效"存在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结论]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尾效"整体差异明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耕地压力模型对我国13个粮食生产省(区)耕地资源的紧张程度与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时空纬度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依然较为脆弱,粮食安全保障压力依然周期性地存在。耕地压力呈现由华北产区向西南、中部产区转移的趋势,且传统产粮大省相较于新兴产粮大省耕地压力问题更加突出。为此,需要提高单产及耕地生产力、加大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大力开展耕地整理优化耕地资源利用,从而实现粮食安全可持续化。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1997-2005年的人口、耕地、粮食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云南省人均耕地和人均拥有粮食的变化情况及特点,分析和探讨了云南省耕地变化的成因及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提出,保护耕地数量,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耕地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是保证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基础和满足工业化、城市化对土地需求的根本途径。同时提出了以科研成果为支撑,改善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结合"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措施,加强执法力度,提高耕地利用率和耕地质量,确保粮食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