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家思想兴起于春秋末期,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派别.当时的秦国奉行任人唯贤的用人政策,吸纳各种思想流派,招徕六国人才入秦.秦孝公重用商鞅实施变法以后,法家最终成为了秦国治国的主要思想.法家理论和法家代表人物与秦的兴亡密切相关,法家的思想学说对于秦国的发展壮大乃至统一中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庆勇 《魅力中国》2010,(29):268-268
商鞅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法家代表人物,他通过总结早期法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和实践,收集各国变法的经验,对我国古代法治思想作了系统的论述;其法治恩想使秦法保持了社会的公平性,使奏国实现了较高的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3.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的重要道德规范之一。许慎在《说文》中认为:“诚,信也”,“信,诚也”。春秋时期商鞅变法中“徙木立信”的故事,充分体现了“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思想。儒家以“道德”为核心和法家以“刑德”为核心的信用思想,从不同的侧面强调了“诚信”不但是道德修养之必备和立身处世之本,也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更是治理国家的基本要求。战国时期提出“市价不二,  相似文献   

4.
张铁钢 《魅力中国》2011,(12):181-181
韩非作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商鞅、申不害、慎到的法治思想,形成了系统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一、韩非对前期法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的治国思想中就孕育着法家思想的萌芽,申不害、慎到、商鞅等人对法家思想的发展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韩非对他们的思想进行了继承、扬弃、综合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浙江经济》2010,(3):24-25
世界历史的演进也是国家的改革史、社会的改革史,无论古今,无论中外,几无分别。古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欧洲有宗教改革,北美有罗斯福新政……还包括持续30多年的中国渐进式改革。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影响重大的改革载入史册,它们分别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和清末的戊戌变法。无论成功与否,三次重大改革留下的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探讨。三次改革对我们进一步改革的启示有:营造自由活泼的思想环境,实现言论自由;广纳群贤,知人善任,不拘一格选用人才;重视制度建设,确保改革有保障;严肃法纪,向政治癌症宣战;合理调节各阶层利益,重视和解决民间疾苦;改革官员激励机制,完善考核官员政绩。  相似文献   

7.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和法家是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儒家重德治,法家重法治,似乎水火难容;事实上,处于相同时代背景下的先秦儒法两家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探讨儒法两家在社会政治方面的共同诉求,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秦国变法的主要施行者商鞅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有肯定其思想与作为的,也有批判其严苛与肆暴的.直到近现代,其功绩才得到充分肯定和褒扬,革新形象和法治精神得以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9.
陈洁琼 《黑河学刊》2013,(8):49-50,58
分析《左传》、《史记》中有关秦移民的记载,发现商鞅变法后,秦国移民在种类、数量、规模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为传统移民方式战争性移民的发展,以及新式移民种类政策性移民出现并日益成为主流;商鞅变法规定"令民为什伍,相牧司连坐",表达了对移民控制的要求,同时移民已经被用作排除变法阻力的一种政治手段。关于商鞅变法中招徕三晋之民的争议,笔者认为是存在的。商鞅变法与秦移民存在很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商鞅(?──前338年),战国时期卫国人,原姓公孙,名鞅,后到秦国实行著名的“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一跃而为七国之首,因有功于秦,被秦孝公封为商,称商君,又叫商鞅,是前期法家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以惊人的勇气和智慧,为君主着想、为民着想,最终战胜顽固派,赢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在秦国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意义深远的改革,实质性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为中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秦孝公死后,为极端顽固派所击败,被车裂而死。1996年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在北京观看话剧《商…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都熟悉商鞅变法的历史,秦国后来能一统六国,开创帝业,源头可能要追溯到商鞅变法。但商鞅变法开始并不容易,为了能够让那帮抱着祖宗之法的守旧势力相信变法是真的,商鞅想了一个办法,在城南门立了一根木头,贴出告示,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众人不信,商鞅又把赏金提到五十金,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徙木立信",商鞅的目的是以此建立政策权威并取信于民。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改革的事业是显赫的,但改革的背影往往是悲凉的。“改革大多没有好下场”,这是人们从历史中得来的智慧,想想也是,从管仲、商鞅到范仲淹、王安石,结局都不怎幺美妙,以商鞅、王安石为例,而鞅辅佐秦孝公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但秦孝公一死,商鞅即被秦惠王追杀,  相似文献   

13.
商鞅与王安石、张居正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早期、中期、晚期“三大改革家”,其历史地位在历代改革家中首屈一指。说到商鞅变法,历代史家均赞扬其成功的、积极的一面,同情其惨遭车裂的悲剧,而没有用一个成熟政治家的眼光,认真总结商鞅变法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不当,特别是他实施残酷的恶法及偏激的执法行为所带来的消极作用及教训。  相似文献   

14.
盐铁钱专营是秦汉政府的一项重要国策。早在商鞅变法时期,地处西方的秦国就对盐铁实行了国营专卖,所谓“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时在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由于秦国在商鞅变法...  相似文献   

15.
张小虎 《魅力中国》2011,(11):214-214
本文根据法家经典著作《韩非子》以及相关典籍和文章,通过笔者的理解和重构,希望对法家文化里的特色思想、观点进行解读并浅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及这些思想学说对当代法治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徐旸 《发展》2014,(3):86-88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励精图强在短暂的约一百年时间内,由地处西陲国力落后的蛮夷小国一跃成为战国后期霸主并一统各诸侯国,建立了第一个封建制王朝的史实说明法律对促进区域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所以,追溯商鞅变法建立秦帝国的历史路径,考量关中—天水经济区立法兴邦策略的现实意义巨大。  相似文献   

17.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及其价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非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散文家和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要对其法治思想进行辩证的分析,摒弃其思想糟粕。  相似文献   

18.
孙德伟 《魅力中国》2009,(31):69-70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最具时代特色的法学家,从民族危机之实然出发,灼古思今,提出变法图强的本土化法律思想。后历考西方诸国法制现实,主张以人权、民主、自由为内核的法治思想轨迹,构建了纷繁庞大的法律思想体系。本文遵循其思想发展主线,结合时代背景对其法律思想作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作为我国法治思想的最初萌芽,先秦法家法治思想涵括了变法论、尊君论、法治论等丰富的法治思想和内容。这一思想不仅在人类文明进步与社会历史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而且在立法、司法、执法等环节对我们当今正着力推进的依法治国实践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公元前390年,古代中国的土地上诞生了第一个国家,曰夏朝。此后相继发生了以商代夏和以周替商的朝代更迭,其间社会经济政治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变化。到了东周后期,神州大地进入了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战国社会早期的改革家商鞅正是出生于这样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