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采用VAR方法去分析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素,发现对我国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反映商业银行信贷能力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总额、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反映政府财政政策的财政存款余额、股票市场成交额以及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交额;而外汇储备、商业银行信贷余额、国债市场以及央行公开市场业务不是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VAR分析进一步证明了货币政策时滞效应和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而且货币市场的力量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交动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研究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影响,文章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动取决于两个效应的叠加。本文结合我国2003年至2011年3月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对我国未来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准备金率是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使用频率最高的货币政策工具。准备金率除了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外,还通过货币传导机制间接的影响价格水平、利率以及股市。在考虑了变量间同期变化的基础上,首先了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然后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准备金率调整对相关宏观经济变量的冲击,同时利用方差分解技术考察了其它变量对存款准备金率变动的相对贡献率,最终结论发现,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三个变量的影响是不同的,其中对M1影响最大,对CPI影响较小,对于股市影响也较小,并且比较短暂。最后探讨了相关原因及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物价持续上涨,经济逐渐转向过热,银行体系存在严重过剩的流动资金。为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求,中国人民银行持续加强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自2006年7月份以来,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15次的连续上调。经多次调整后,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执行15.5%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处于历史最高水平。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情况,针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货币数量过多、流动性过剩这一热点问题,分析了我国在短期内连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已取消了存款准备金政策,许多转轨国家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实施转为公开市场业务.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尤为明显。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能否达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及实现政策效果,应从制度安排、各政策问的关联等多种角度,来分析转轨国家存款准备金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有调低存在准备金率的可能,但达到调节经济效果有一定难度。通货紧缩内在形成机制不同决定着政策手段的多样性,而通货紧缩持续发展的经济背景的复杂性使单纯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无力调节;信贷供求、银行经营理念及货币乘数不确定性致使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信贷控制效应弱化;货币流通速度时常变化加大货币需求测量难度;非银行机构的发展影响到存款准备金政府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7.
2015年以来人民银行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此为政策背景,本文对存款准备金的作用及降准带来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并以山西省为例,对基层央行在准备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7年4月5日宣布将再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于2007年4月16日起开始执行。这是央行继2006年7月份以来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此存款准备金率已经上调至10.5%。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央行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控制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能力,从而减少社会的货币供给量。[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准备金率是央行近年来使用频率最高的货币政策工具,它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间接影响价格水平、利率以及股市。文章通过自回归模型(SVAR)、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技术考察准备金率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三个变量的影响是不同的,其中对M1影响最大,对CPI影响较小,对于股市影响也较小且比较短暂。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是立足中国国情,挖掘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潜力的一项创新.从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建立及发展过程入手,研究其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剖析目前我国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深层原因,指出存款准备金制度仍是我国调控货币供应量,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今后还要对该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央行重要的间接宏观调控手段。2010年以来,受国际、国内多种因素影响,CPI增速明显加快。存款准备金率作为当前应对通胀的主要手段,已连续12次上调,达到21.5%的历史高位。但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未有效抑制物价、CPI过快上涨。反而因为过度、频繁地使用存款准备率政策,对经济的伤害也逐渐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为缓解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要求商业银行以外汇缴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分析表明,从减缓外汇储备增速方面看,此项措施已产生一定的效果。但就其本质而言,这项政策只是从名义上将外汇储备由中央银行转移到商业银行名下,并未降低整个国家的外汇储备风险。因此,有必要对该项政策进行调整。当前外汇储备的困境需要综合的解决办法:由政府主要承担外汇储备风险,继续推进自主性的“藏汇于民”政策,提高我国对外资产的收益率,解决经济失衡这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3.
存款准备金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为了解决我国流动性问题和防范金融危机,我国央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频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而其通过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对存款准备金率动态调整情况、效应及其背后原因进行分析,并寻求增强这一货币政策效果的相关举措,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调高至13.5%的历史新高,并于11月26日起开始执行,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九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本文从分析国内的宏观经济背景出发,认为央行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流动性压力依然存在,国际收支双顺差持续,CPI于10月再创新高,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进一步加大等,并从银行业、股市以及房地产业三个方面对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宏观效应做了分析,最后预期今年存款准备金率仍然存在上调空间,但幅度不会太大。  相似文献   

15.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商业银行经营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与商业银行经营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揭示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过程,从而为我国商业银行保障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及应对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试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存款保险制度的概念和性质入手,分析了中国金融监管的现状,指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建立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依靠提高中长期贷款来获得超额收益,但是中长期贷款增加可能导致固定资产投资过热.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直接影响新增短期贷款的规模,但对新增中长期贷款规模不能产生明显的影响.同时,流动性过剩导致了中长期贷款规模的快速增长,可能降低银行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