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被称为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其中存款准备金是最早出现、使用最久的货币政策工具,能够起到控制信贷和货币供应量的作用,央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来增加或减少金融机构存人央行的货币数量,改变货币乘数大小,从而达到扩张或收缩信贷和货币供应的目的。本文探讨分析了我国存款准备金的政策调整及其作用机制,以深化对中国货币政策调整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采用VAR方法去分析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素,发现对我国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反映商业银行信贷能力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总额、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反映政府财政政策的财政存款余额、股票市场成交额以及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交额;而外汇储备、商业银行信贷余额、国债市场以及央行公开市场业务不是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VAR分析进一步证明了货币政策时滞效应和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而且货币市场的力量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交动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存款准备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测和考核方式有缺陷.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提取是根据上一旬旬报存款余额进行测算,如果农村信用社总存款增加,则增加法定准备金;若减少,则法定准备金相应减少.由于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相当于备付金存款)合二为一,人民银行需在准备金账户中剔除法定准备金后,才能确定超额准备金的额度.这样直观性差,不利于货币信贷部门对法定存款准备金变动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区域货币资金失衡是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区域货币资金失衡从金融层面考察有以下原因:全社会统一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利率管制使得东部地区享受“:优惠”利率;商业银行布局的区域差异;区域多事监管的差异;上市公司和证券交易分布的差异。西部大开发需要金融战略的支持,调整区域货币失衡的金融政策有“判别存款准备金政策;货币政策和利率政策;优化区域金融组织体系;促进西部资本市场发展;发展  相似文献   

5.
西方经济学家以“债务一通货紧缩”理论、货币紧结论、金本位制论、联系汇率论、结构论等阐述通货紧缩的起因。从其本质来看,通货紧缩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从触因来看,通货紧缩是宏观调控与经济运行失调的产物。我国的通货紧缩有其特定原因。长期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生产能力大量过剩,是通货紧缩发生的产业结构原因;1994年以来货币供应量增幅和货币流动速度的下降,是通货紧缩发生的货币原因;政策调整滞后及政策效应相互抵消,是通货紧缩继续发展的政策原因;经济体制转轨过渡,是通货紧缩发生的制度原因;世界范围的通货紧缩趋势是我国通货紧缩发生的国际背景;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国民经济出现大规模的国有企业亏损是导致通货紧缩的微观原因。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表明,现行的金融体系存在着内在风险。这种内在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缺乏一种能够较好执行货币功能的证券;二是现行银行系统提供的货币有内在脆弱性,因为它们依存的资产易受道德风险的侵袭,不是稳定的。而这些问题是由部分准备金制度与政府或央行承担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共存性造成的。因此,建议废除存款保险和准备金制度,实施流动账户制度,即央行不再提供存款保险和要求存款准备金,而是用一种账户形式向大众提供流动性服务,从而改善货币系统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在影响商业银行资金头寸,调节信贷投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政策效应,但通过近年来实施情况来看,这一政策效应呈逐年下降趋势,并且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因此,在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深化和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存款准备金率不宜作频繁调整,也不宜过高.同时也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应实行差别化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8.
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央行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降低商业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能力、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进一步回收目前我国银行体系内过剩的流动性资金,以此加强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物价持续上涨,经济逐渐转向过热,银行体系存在严重过剩的流动资金。为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求,中国人民银行持续加强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自2006年7月份以来,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15次的连续上调。经多次调整后,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执行15.5%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处于历史最高水平。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情况,针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货币数量过多、流动性过剩这一热点问题,分析了我国在短期内连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引入存款人和商业银行的选择行为构建一个完整性的货币供给理论模型,作为货币供给分析的基础,并结合中国目前的金融现实和政策环境,试图对中国当前放松银根与通货紧缩并存,或央行放松银根反通货紧缩效力不明显的现象作一个尝试性的解释,提出虽然在较长的时间内,央行对非借入基础货币的控制是决定货币供给的主要因素;但在短期,存款人,商业银行,借款人以及金融体系外的一些因素对货币乘数的决定性的影响,有可能成为决定货币供给过程及结果的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基于保险业的特殊性和本国国情,我国保险资金运营立法应当继续坚持“安全第一、稳健投资”的原则。根据入世后的新形势和保险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应当逐步放宽和完甚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同时,要借鉴国外成熟的相关立法,加强对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安全和效益两大目标的协调。  相似文献   

12.
论西部大开发中的政府职能与政府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大开发中的政府职能定位对西部大开发的速度,效率甚至成败将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在论述西部大开发中政府职能定位的理论和实践依据的基础上,探讨了中政府的主要职能,分析了中政府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政府改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工资集体协商的约束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年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引起了企业极大的关注,工资集体协商是企业与市场日益成熟的表现,但在我国卓有成效地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实行上仍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认真的探讨,本通过对“协商办法”可行性的理论分析,力图论证工资集体协商在中国将在走一段并非一帆风顺的路程。  相似文献   

14.
企业家理论和企业理论长期处于隔离状态,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只有融入企业家因素才能更好解释企业的产生和企业内部权威的来源,企业能力理论只有融入企业家因素才能更好解释企业边界的动态变化。基于企业家的视角,企业的本质是企业家实现自身人力资本价值的工具,企业边界是企业家基于价值最大化主动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宋朝总管全国财政的机关,在宋神宗元丰改制以前是三司,元丰改制之后为户部,京师粮仓作为宋朝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机构亦随之发生变化.为保证仓粮的收支与存贮,宋延还实行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形成较为严密的管理制度.但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仓官吏的营私舞弊是仓务管理中的痼疾,伴随宋朝始终.  相似文献   

16.
税式支出是政府为了一定的目的,有意识地放弃一部分税收收入而让给纳税人的一种主观行为。本文就如何运用税式支出中减免税与优惠税率推进经济发展,提出了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运用政策,造福企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有没有抽象的一般的道德、有没有抽象的一般人性、有没有抽象的一般的爱等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都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答案。然而,一个半世纪过后,有没有普世价值之争进入人们的视野,因此,重温恩格斯的有关论述仍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二十年来,中国对金融体系进行市场化改造,先后采取了许多金融改革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然而,由于传统的惯性和银行业的特殊性,银行业改革中的一些深层的矛盾仍未得到解决.从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看,中资银行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还相差甚远.加入世贸以后,占据产品优势的外资银行进入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构成较大的威胁,对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商业银行必须积极采取措施,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这对推进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农业经营模式变革与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转变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业经营模式变革与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转变之间存在着内在相关性.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转变是农业经营模式变革的前提和推动力;同时农业经营模式变革的要求又是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转变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其次回顾二者相互作用的历史进程,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经营模式经历了合作化、分散化、再到产业化的变革过程,每一阶段都存在着二者的相互作用;再次,对郫县农业产业化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直观地验证了二者的内在相关性;最后得出加快农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提.针对目前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尚存问题,应着力建立和谐农地使用权流转关系,建立健全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机制,健全农地社保等.  相似文献   

20.
地方高等教育要获得可持续发展,要做的工作很多。于千头万绪的思路和对策中,最重要的工作还是高校内部的学科建设。从地方院校的主要特点出发,应从学术方向、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加强学科建设管理四个方面抓好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