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制度性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国务院有关节能减排的综合性工作方案公布以来,浙江省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存在进一步降低单位万元GDP能耗率难度大,全省节能减排政策措施难以落实到位,鼓励研发、生产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和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财政税收政策不完善,以及节能减排的共识和合力尚未形成等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总的来说,节能减排需要建立一个政府监管、企业减排、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紧密关联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江苏节能减排现状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江苏节能减排总体情况,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一是要更加有效地从源头上节能减排;二是要以更大力度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地区的节能减排;三是要更加重视创新体制机制;四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3.
低碳消费:一场基于消费端的节能减排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发展方式语境下,基于生产端的节能减排方案一直被视为我国节能减排的最优技术路径.然而,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惯性作用所表现的"碳锁定"效应,决定仅仅依靠生产领域内的技术变革来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效果有限.发挥低碳消费的优势,发动一场社会倡导、政府主导、企业引导、公民参与的基于消费端的节能减排革命,理应成为当前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应对外来物种入侵应优先构建公众参与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来物种入侵作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危害十分严重。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形势严峻,许多学者提出应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制定专门性的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法。但文章认为,当前更为迫切的应是尽快构建起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公众参与机制。公众参与原则在国际社会已被公认为环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公众参与机制具有促进社会正义和推进民主自治进程的内在价值。外来物种入侵的特征决定了优先构建公众参与机制的必要性,而公众的忧患意识和自主意识的增强,为构建公众参与机制提供了可能性。在防治外来物种入侵领域构建公众参与机制应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确立公民的环境权、完善有关程序法的规定、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促进环保团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侯宗宇 《魅力中国》2013,(32):387-387
公众是推动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机制的公众参与制度则是推动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的公众参与程度较低,制约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本文从对比政府、企业、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的角度,阐述了公众在保护环境中的重要性。最后,文章建议政府应该通过提高公众的环保重要性意识。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和环保知识水平,提出了促进公众参与的思路与对策,从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6.
徐丹 《黑河学刊》2012,(4):26-28
近年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凸显了公众参与机制的缺失。结合实践观察,公众参与监管的制度化程度低、参与监管的组织化程度低、参与监管阶段的片面化构成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问题。未来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公众参与机制设计可以从规范公众参与监管的制度化、提高公众参与监管的组织化、规范公众参与监管的过程化入手完善。  相似文献   

7.
赵雷 《首都经济》2008,(1):84-85
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对于缓解首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实现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了解市民对节能减排技术推广的需求,加大市民对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工作的监督,市发改委于2007年11月21日-12月11日,将《2008年北京市节能节水减排技术推广计划》向社会公示,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基于当前国内土地整治工作的现状,研究各地区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时公众参与的情况和程度以及对公众参与情况的监管机制。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各研究者的研究结果,结合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对国内外近年来已有的关于土地整治公众参与及其监管机制的研究进行整理,对其研究结果进行了汇总、分析和展望。研究结论:国内外对土地整治公众参与及其监管机制的研究较少,大多停留在对政策法规、政府职能、宣传手段等方面的研究,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一周新闻     
《中国经济快讯》2010,(38):10-10,12
节能减排 不得停限居民用电等“突击行动” 国家发改委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节能减排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正确处理节能减排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系。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关键要靠工作和机制,不能靠短期的“突击行动”。各地区、各部门要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实施节能减排预警调控要科学、合理、有序,不能简单拉闸限电,更不能停限居民生活用电、采暖和公共设施用电。  相似文献   

10.
一周新闻     
《中国经济周刊》2010,(38):10-10,12
节能减排 不得停限居民用电等“突击行动” 国家发改委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节能减排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正确处理节能减排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系。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关键要靠工作和机制,不能靠短期的“突击行动”。各地区、各部门要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实施节能减排预警调控要科学、合理、有序,不能简单拉闸限电,更不能停限居民生活用电、采暖和公共设施用电。  相似文献   

11.
《广西经济》2007,(8):1-1
4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用“相当严峻”来形容当前的节能减排形势。6月3日,国务院公布《节能减排综合性方案》,明确了2010年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总体要求和八大措施,从文件的执行力度和投入的资金情况看,中央决策层强化节能减排工作的决心和意志坚定不移。  相似文献   

12.
曹兴坚 《发展》2016,(6):88-89
本文主要研究高速公路新技术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具体应用状况,分析了养护技术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我国高速公路养护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研究提供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一、高度重视流通领域节能减排工作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任务艰巨。流通领域作为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节能潜力大,工作空间广阔。做好流通领域节能减排工作,是降低企业成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也是倡导绿色循环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的需要。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突破口,充分运用各项节能减排政策,力争工作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4.
节能减排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也是当前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近年来,基层人民银行积极贯彻落实中央节能减排政策,努力创建"节约型机关",打造绿色央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节能减排管理工作尚在初步探索阶段,基层央行的节能减排工作仍面临诸多困难,影响节能减排工作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际和国内倡导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本文借鉴德国能效网络建设经验,通过对比中德之间在能效网络建设上的差异,总结提出当前国内电网企业在推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公众参与是土地整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公众参与能保障农民利益,并且保证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的科学性、有序性。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的公众参与存在诸多局限性,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土地整理公众参与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和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以期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的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7.
正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已经下发。《方案》明确了"十三五"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对全国节能减排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方案》指出,要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动力,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8.
节能减排是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等绿色经济的重要环节,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开发新能源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全国各行各业迅速展开节能减排工作,纷纷出台了相应的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形成全社会高度重视、集中推进节能减排的可喜局面。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注重环境的发展,节能减排一直是环境发展的主要问题。在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节能减排是现今政府的重要任务,政府合理地制订方案,施行有效政策,使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平衡发展,维护我国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文章针对我国经济和环境现状,提供一些节能减排的建议,希望能为政府决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经济社会发展很快,但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能耗过高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很大的压力.因此,未来需要系统分析经验教训,深入剖析难点重点,以明晰工作思路为前提,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终极目的,落实目标责任,激发公众参与,切实有效地抓好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