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煤矿采区三维地震资料的特点,结合巷道揭露情况,分析一次处理剖面存在的问题,研究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进行二次精细处理的方法和技术。通过采用高精度静校正、叠前多域联合去噪、三维叠前数据规则化、拼接处理及三维叠前精细成像等技术,二次精细处理后的煤矿采区三维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都大大提高,从而提高了三维地震勘探原始资料的利用率,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
李熙盛 《科技和产业》2024,24(8):249-254
时移地震是剩余油挖潜最直接有效的技术手段,中国大多数老油田包括南海东部惠州A油田并没有实施时移地震采集。为了弄清已经进入特高含水期、高采出程度开发后期惠州A油田油水分布及运动规律,在已经正交采集一次三维老资料和二次三维新资料的条件下,以数学运算方法对一次三维和二次三维资料实施双方位非重复性时移地震处理,达到了减少时移地震采集成本投入和预测剩余油分布的目的。经过钻井证实,剩余油预测结果与钻探结果吻合,该方法可供海上油田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地震资料的处理和解释中,地震记录的振幅信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对改善勘探精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到地层吸收衰减的影响,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会引起高频能量的地震波受到损失以及相位畸变,因此叠前振幅补偿是必不可少的。在地震数据处理中,随着反射法的不断发展,人们需要对振幅信息进行更精确的处理,这为后续的高品质地震偏移成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煤田地震勘探的精度,提出了煤矿地震数据动态解释的思路,并通过Qt编程开发了地震资料动态解释软件系统.该系统包括矿井多元数据综合管理、三维地震资料解释、解释成果编辑、三维可视化分析与地震地质成果输出等功能.工程应用表明该软件能够把煤矿三维地震勘探获得的静态勘探成果与矿井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类地质信息相互融合,实现地震资料动态解释,实时更新地震资料解释成果,为煤矿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地质保障.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利用探地雷达和地震勘探之间的相似性,来进行三维探地雷达数据的拟地震处理,从而实现三维探地雷达数据的三维处理。结果表明:三维探地雷达数据的拟地震处理技术研究试验,可以实现三维探地雷达数据的三维处理,从而有效提高三维探地雷达数据的信噪比,提高三维探地雷达数据的探测精度。  相似文献   

6.
熊毅 《中国经贸》2010,(10):157-158
文章回顾了油气地震勘探技术发展历程,分别从地震勘探的方法、地震勘探处理技术及解释攻关方向、地震剖面解释软件包、地震勘探仪器发展方向等方面分析了油气地震勘探技术研究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朱建刚 《科技和产业》2020,20(12):247-251
为解决塔拉壕煤矿地形复杂,黄土厚度横向变化大,造成区域地震资料信噪比低,以往成果准确度无法满足井田的生产指导的问题,通过合理处理方法、流程、参数选择,在保真的前提下,极大提高资料的信噪比、分辨率,最终解释成果(断层、巷道)与采掘对比揭露准确率显著提高,为煤矿的安全开采提供可靠的依据,并总结出适合此区精细三维地震勘探处理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通过高分辩率层序地层研究,重新建立了目的层地层对比关系;应用新采集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利用地震相干技术、正演技术、小构造研究技术对构造储层特征及断层封闭性、油气富集规律进行了整体研究和认识。通过断层封闭性分析和油气生、运、聚研究.搞清了文123块油气富集规律。按着勘探开发一体化的思路,对文123块进行勘探开发及注采配套完善,为加快区块产能建设步伐,对区块按进行整体部署,分批实施的原则,并进行注采配套等工作。在该区块实施评价井、开发井9口,年累产油3.7072×104t,天然气600×104m^3,新建产能4.4×104t。  相似文献   

9.
姬艳丽 《魅力中国》2014,(19):232-233
三维地震野外数据采集是地震勘探的第一步,在设计时应根据具体地质任务要求,综合分析地震地质条件和仪器设备等多种因素,选择合理的观测系统和最佳采集参数。通过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三维观测系统设计的流程及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地震勘探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超万道地震仪的投入使用,Q技术在采集和处理两个方面的波形发展,极大地提高了采集效率和采集质量,特别是在复杂地区的地震采集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降低了勘探成本。本文介绍了Q系统的基本原理及特点,特别是单点检波器的接收,在室内的进行组合,可有效第次凹处规则干扰及其他噪音,提高动态范围和数据保真度。  相似文献   

11.
高召奎  李君成 《魅力中国》2014,(23):241-241
KLSeis是一款应用地震勘探采集工程的大型专业软件,利用其三维设计模块中模拟放炮功能,可模拟线束施工情况,为过大面积障碍线束的变观施工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本文以某煤矿三维地震勘探项目为例,介绍了利用该功能,在保证覆盖次数的前提下,合理设计炮点位置和接收排列,节约成本,提高施工效率。  相似文献   

12.
传统有线地震采集仪器受带道能力限制和施工环境的影响,已无法满足复杂环境、高精度的地震勘探应用需求,因而存储式无线节点采集技术应运而生,其特有的工作模式使其在陆地勘探和城市勘查工作中脱颖而出。应用实践表明,无线节点采集技术可以使地震勘探的工作效率、采集质量得到较好提升。  相似文献   

13.
多次波是海洋地震勘探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多次波的存在严重影响地震波成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了有效压制多次波并突出有效波,开发了联合建模匹配衰减技术。思路是:基于原始波场尽可能准确地预测各种类型多次波,通过一次性匹配减去对多次波进行最大程度衰减,同时避免了多次匹配而产生的噪声,并且在稀疏域采用多道均衡匹配滤波技术对各多次波模型和地震数据进行联合匹配衰减。结果表明该技术在莺歌海盆地高温高压区东方区和乐东区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可为中深层的勘探开发提供高质量的地震资料处理结果。  相似文献   

14.
汤红伟  李淅龙 《科技和产业》2021,21(11):339-342
煤田地震勘探中,地震数据不仅仅用于构造解释,而且还可以利用反演的方法对煤层的厚度进行预测,但传统的基于地震道的确定性反演方法难以对厚度及层间距变化均较大的薄煤层进行准确预测.在地震数据反演的基础上,利用叠后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引入煤层地层厚度比、变差函数等统计学参数,对薄煤层厚度进行预测.实际应用表明,利用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预测的煤层厚度与钻孔吻合较好且井间煤层厚度变化合理,地质统计学反演技术是解决薄煤层厚度预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朱光喜 《发展》2009,(7):123-124
地震CT勘探技术是一种物理前提很好、应用领域很广、发展前景很大的地球物理勘探新技术。地震CT图像能可靠地反应各类岩土体的分布界线及岩体的破碎程度和分布。在工程地质勘探中,透射地震波CT勘探成像清晰、位置准确、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何隆祥  杨迪 《魅力中国》2013,(11):301-301
三维地质体模型的建立是ANSYS、FLAC3D等数值分析软件应用实际工程的一个难题。本文提出借助Suffer软件的Kriging插值功能,通过对地表三维数据的提取、转换,并将Suffer输出的地表模型经由ansys软件强大的前处理生成三维立体模型,再由FLAC3D内嵌的Fish喜言编制的程序进行二次转换.生成FLAC3D软件可以直接读取的模型数据文件,从而实现了复杂地表三维地质模型的快速、准确建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大民屯凹陷地震资料为基础,在对分辨率进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对宽频处理配套技术进行优选,通过综合应用低频补偿、吸收补偿、反褶积等一系列高分辨率处理技术,有效拓宽了大民屯凹陷页岩油地层的频带宽度,为后期岩性预测及井位部署提供可靠的资料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今日重庆》2008,(6):144-145
据地震资料记载,全世界每年发生可记录的地震五百万次,其中有感地震5万次,造成破坏的近千次,而7级以上、足以造成惨重破坏的强震,每年平均要发生十余次。  相似文献   

19.
下扬子地区上古生界历经多年勘探,虽有优质的二叠系多套烃源岩的存在,但是一直未能实现大型商业规模的油气发现。结合多年来钻井以及野外地质情况,分析认为区内油气能否富集应该主要受到"二次生烃"强度以及储层的控制。目前重点研究的黄桥区域"二次生烃"强度最大,但是储集条件并不理想,需要天然二氧化碳驱动才能有稳定产量,句容地区则相反,储集条件良好,但是由于主力储层埋藏较浅、断裂发育,而且"二次生烃"强度偏弱,因此这两个地区均非上古生界油气富集的最好地区,下部还需梳理下扬子地区地质、地震情况,寻找出下扬子区域上古生界油气可以富集的地区。  相似文献   

20.
采用露头剖面与钻井、地震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秧坝凹陷露头区与覆盖区上二叠统台盆格局进行了精细刻画。在单井与单剖面相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井震标定识别出3种地震相,即:平行席状、连续好一中等、中强振幅地震相,亚平行席状、连续中一差、中一弱振幅地震相和杂乱状、连续差、中一弱振幅地震相;提取并优选出平均瞬时频率、最大波峰振幅和最大波谷振幅3种地震属性。综合分析认为,单井(剖面)相、地震相与地震属性相结合能够较好的反应研究区沉积相的变化,空白、杂乱或弱反射地震相与平均瞬时频率高值区为有利储层发育区.应是下步的重点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