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城市主义”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美国,主张都市“关怀”与“亲民”,追求复合、紧凑、均衡、灵活的生活空间,倡导一种亲切、人性化的城市生活方式。新都市主义生活,已经成为国际上最新潮、最时尚的都市生活方式,必将影响到世界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本文对新城市主义、我国当前居住区规划存在的问题以及新城市主义对我国现阶段居住区规划的启示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要考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的总体规划,从全局考虑,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融合意境创造、自然景观、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总体环境,精心设计,合理有效地利用城市的有限资源,将居住与建筑、社会生活品质相结合,给人们提供一个方便、舒适、优美的居住场所,让居民区与城市自然地融为一体.使住宅区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点".本文通过对郊区化、新城市主义、新都市主义的开发模式比较,提出了现代居住区景观规划开发理念"可持续发展".并从不同景观构成要素作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3.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是西方对其汽车时代郊区化蔓延所造成弊病的反思,新城市主义提倡从宏观区域的角度出发,创造出适于步行的、紧凑的、混合使用的城市,形成完善的针对大城市地区、城市、乡村及邻里单元的设计理念.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层面的许多基本背景与新城市主义的目标有着相似性,从建造环境和市民的居住、生活习惯上来说,有着美国不可比拟的优势和不同点.本文分析了新城市主义在我国的适用性以及带给我们启示:一是我们的城市规划者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城市蔓延发展的经验教训,避免走弯路;二是认识到新城市主义在我国的局限性的同时充分发挥我国的自身优势,改造并利用新城市主义这一设计思潮中适合我国国情的策略来指导我国的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4.
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与设计的几大法则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靳润成  张俊芳  刘君德 《经济地理》2004,24(3):299-303,308
新城市主义是美国1990年代促进邻里和地区健康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思潮和运动,对当今北美以及其他某些地区的城市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将阐明新城市主义的主要理论框架,并探求其在社区规划与设计方面的主要法则,从中寻求对当前中国城市社区规划与设计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城市边缘居住区是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出现的新居住空间和新城市区域.在这类新区建设中,应提升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节能对策,降低日益凸现的环境负荷,实施环境友好型为目标的规划与建筑设计.规划设计中需要将视野从单体的建筑扩大到街区和城市的范围.加强从规划到建设的全过程控制;探`多种手段与方法综合作用来实现环境友好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二战使得欧洲大量城市中心区遭到严重破坏.关于战后重建方式的讨论一直在持续进行.本文重点研究了华沙和考文垂中心区的重建的典型案例,总结出以传承历史城市空间形态为主要特征的华沙模式以及完全采用现代主义理念建设新城市的考文垂模式,这两种模式对研究其他城市的重建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气候对居住区环境的影响入手,通过对传统规划方式的总结,提出了新疆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气候意识"与设计方法,并就吐鲁番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村镇规划设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从城市层面、居住区规划层面、建筑设计层面和风景园林层面探讨了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9.
城市生态型居住区作为我国世纪居住区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对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实现城市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经济技术指标以及住宅布局因素等方面对城市生态型居住区住宅布局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人口大量增加,对城市能源的要求与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能源消费变得紧俏。全球能源危机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艰难。所以国家提出了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念,低碳生活的全新城市生活理念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低碳生活就是要将人们的生活理念逐渐转变为"三低"型。本文通过阐述低碳生活的理念构想,来探讨在低碳城市理念下的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规划构思、道路设计、景观设计、建筑形体和色彩设计、建筑单体设计等多个角度对福建炼油有限公司配套生活区进行介绍,阐述了如何在居住区设计中贯彻以人文本的原则,全面提升居住区生活品质.同时全方位、分层次的把握高层居住区设计,提高城市空间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居住区绿地系统的规划、绿地评价指标及其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探讨建立城市居住区绿地系统新指标,引入绿地指数、绿量指数新指标的概念,构建以绿地指数和绿量指数为代表的空间生态绿化的新理念,以求能更科学、准确地指导居住区绿地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以往研究都发现新生代农民工非常执着于购买能够代表城市身份地位的商品,但缺乏对这一现象背后的机缘分析.本文构建了能够解释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地位消费独特性的研究模型,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自我概念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地位消费最主要的因素,这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将自己定位于城市人;社会认同威胁对地位消费也有显著影响,这一变量解释了新生代农民工地位消费被动性的缘由;物质主义倾向对地位消费的影响最小.通过地位消费,新生代农民工塑造出了与城市同龄人无明显差异的形象,这提升了他们在城市生活的自信心,满足了他们自尊的需要,增加了他们的成就感.地位消费在本质上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融入城市生活最简单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4.
仝颂 《城市建设》2010,(6):12-13
文章主要从城市层面、居住区规划层面、建筑设计层面和风景园林层面探讨了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高,对自己的居住条件也在不断的提高,绿化在居住区当中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是最接近人们的,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是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及保证人们身心健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居住区的绿地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有着很广泛的分布,同时也是在绿化方面中存在着重要的方面,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是对居住区绿化在景观设计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苏勤  林炳耀  沈山 《经济地理》2003,23(5):630-634
转型期出现的新城市贫困问题已经对我国城市的外向发展和内向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而以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为主的中等城市是我国新城市贫困的高发地区。文章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利用普查和社会调查等第一手资料,分析了芜湖市新城市贫困的人口、社会和空间特征。发现新城市贫困人口具有人口同期群效应和结构性特征,空间分布出现贫困人口区位化趋势。探讨了新城市贫困的形成原因。认为体制转轨和制度创新不足是我国新城市贫困人口产生的主要原因,而转型期城市发展与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贫困人口自身因素也导致了新城市贫困人口的产生。提出解决新城市贫困问题必须依靠深化社会和经济体制改革,在城市贫困的社会救助、扩大就业、规范劳动力市场、加强社区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7.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日益重视的社会现象.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在居住区规划中对规划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解决好老年人的生活、学习、娱乐的要求,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满足老年人健康、长寿的要求,是需要规划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面对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的严峻现实,我们需要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深入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住区规划模式,做好人性化设计和开发,为更多的老年人提供适宜的居住的场所.  相似文献   

18.
科技创新城市的功能内涵、评价体系及判定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晓辉  杜德斌 《经济地理》2011,31(10):1625-1629,1650
对我国对创新型城市概念、内涵和分类上的理解不足,借助城市经济基础和城市功能的相关理论,阐明了城市功能、科技创新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系,在解释了城市科技创新功能的概念、内涵和表现方式的基础上,重点从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两个方面人手,构建了城市科技创新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科技创新城市的概念内涵,并初步设定了科技创新城市的界定标准及相关参数。其研究结果为推动创新型城市的理论研究,也为创新型城市的具体发展模式和未来路径选择提供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19.
住宅小区即居住区是构成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城市和社会的缩影,其规划与建设水平,反映着居民在生活和文化上的追求,关系到城市的面貌,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主要标志.因此,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好坏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对小区的规划设计进行探讨,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使小区的规划设计达到环境资源利用等完美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它对城市建设理念、城市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同时也为每一个城市人未来的日常生活展示了美好前景.什么才是未来最先进的生活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衣、食、住、行将有哪些惊人的变化?在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人们不仅可以看到每一个城市人未来生活的模型,而且能够从中体会出设计者们对城市建设理念、城市发展方向所进行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