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流通背景下,控制股东股份增持、减持成为常态。为了低价增持、高价减持,控股股东有操纵盈余的动机。基于2009年至201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对控股股东股份增持、减持行为与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控股股东增持时,会操控公司管理层将盈余向下操纵;控股股东减持时,会操控公司管理层将盈余向上操纵。如果没有外界有效监管,控股股东就可能持续、重复地侵占中小股东利益。  相似文献   

2.
全流通背景下,控制股东股份增持、减持成为常态。为了低价增持、高价减持,控股股东有操纵盈余的动机。基于2009年至201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对控股股东股份增持、减持行为与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控股股东增持时,会操控公司管理层将盈余向下操纵;控股股东减持时,会操控公司管理层将盈余向上操纵。如果没有外界有效监管,控股股东就可能持续、重复地侵占中小股东利益。  相似文献   

3.
纪玲珑 《财会通讯》2021,(10):61-65
文章选取2011—2018年存在大股东增持行为的创业板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分析上市企业大股东股份增持对市场投资者信心的影响,并探讨企业大股东和高管股票增持背后的动机.结果表明:创业板上市公司大股东和高管股份增持行为会提振投资者信心,且大规模的增持对投资者信心提振强度高于小规模的增持,牛市阶段的增持对投资者信心提振强度高于熊市阶段.但这一机制不具有持续性,在T+2期投资者信心回归到初始水平.2011—2015年创业板企业主动增持存在股价低估动机,但业绩增长和管理动机不存在,2015年后三种动机均不存在,表明大股东增持隐藏有其他动机.  相似文献   

4.
苏灵  王永海 《财会通讯》2011,(11):98-101
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2006-2008年的股票股利分配事件为样本,检验股票股利发放是否影响公司的股权结构。检验结果发现,送红股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这两种股票股利分配方式都具有信号效应,而且,信号效应在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是不对称的。大股东相对于小股东来说更具有信息优势,导致大股东在股票股利分配前后增持的股份远多于小股东。大股东在股票股利分配前持有的股份越多,在股票股利分配后增持的股份也越多。这些检验结果支持股票股利的信号效应假设。  相似文献   

5.
“隧道行为”(Tunnelling)一词源于经济学家对捷克资本市场的分析,最初是用于形容1992~1996年捷克国企股份私人化过程中大股东将上市公司掏空现象的。此后,美国学者Johnson等人指出,隧道行为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他们将隧道行为定义为“控股股东为了自身利益,将公司的利润或资产进行的转移”。控股股东的隧道行为不仅损害了中小股东的权益,也严重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静 《现代企业》2012,(6):32-33
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不仅损害了其他股东的权益,危害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还会严重阻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Morck et a1.(2000)对股票价格信息含量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大股东的“侵占”行为降低了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证据。在我国,由于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而陷入困境的上市公司也屡见不鲜,如猴王股份、三九医药、幸福实业、济南轻骑等都是鲜明的例证。因此,如何防范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控股股东与非控股股东的减持行为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并不一致。研究表明,大股东减持行为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与大股东减持幅度有关,在减持幅度较大时,大股东减持行为与公司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控股股东的减持行为与公司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在减持幅度较小时,控股股东的减持行为对经营绩效有正面影响。在国有控股公司中大股东减持幅度及控股股东减持与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但在非国有控股公司中这种关系并不显著。非控股股东的减持行为与股权集中度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均不显著。本文建议从会计监管的角度来规范和引导大股东减持幅度及国有控股公司的控股股东减持行为,以降低大股东减持行为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审计成本效益理论和审计风险溢价理论,以2015—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检验控股股东杠杆增持与审计定价的关系及内在机理。结果表明,控股股东杠杆增持与审计定价正相关。控股股东杠杆增持行为主要通过提高审计师风险溢价以及增加审计投入对审计定价产生促进作用。上述关系在企业存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法律环境较为严格时得到强化,而较好的信息披露质量以及较高的股权制衡度会削弱控股股东杠杆增持与审计定价的正相关关系。同时,控股股东杠杆增持带来的风险溢价效应会抑制审计师出具标准的审计意见,损害审计质量。研究结论有助于强化审计师对控股股东杠杆增持的风险认知,进而为进一步提升审计报告质量、强化投资者保护提供了增量证据。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控制性股东、政府与投资者之间存在的双重代理成本决定了大股东出售解禁股行为与股权性质及公司财务特征相关。实证研究发现控股股东减持倾向与力度低于非控股股东,国有控股大股东的减持倾向与力度低于非国有控股大股东,减持公司表现出资产负债率较高、资产管理水平较好但每股收益低下、公司规模较小等财务特征。而且,国有控股与非国有控股大股东减持动因并不相同,资产负债率高和货币资金持有量低是导致国有控股大股东减持的主要因素,盈利能力差是导致非国有控股大股东减持的主要因素。负债率较高和每股收益低下对控股股东减持行为有显著影响,营业利润率低下和规模较小对非控股股东减持行为有显著影响。大股东通常在公司价值被高估时减持获利,减持行为存在显著的时间选择倾向。  相似文献   

10.
2008年沪深两市股指一路震荡下行,股票市值累计跌幅达到70%左右,下半年陆续出现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其自家股票的行为。本文通过建立模型研究2008年大股东增持的动因,结果表明大股东增持与大股东控股能力之间存在比较显著的相关关系,与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增长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与经营现金流量增长率和股票累计涨跌幅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11.
邓泉瑛  陈宁  秦帅 《会计之友》2021,(20):102-108
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现象在资本市场是普遍存在的,因其业务办理流程简单,故颇受上市控股股东的青睐.虽然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是其自身的融资行为,但因其身份的特殊性,会给上市公司乃至资本市场都带来较大的影响.文章以万丰奥威为案例研究对象,探讨了上市公司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背景下回购股份的动机及该行为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万丰奥威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背景下,试图通过股份回购向市场释放一些积极信号,但因其上市公司的真实业绩不足以支撑股份回购的事实,而导致被市场识破其回购的真实目的仅仅在于缓解控股股东股权质押风险,最终损害了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价值.文章丰富了中国情境下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动因和效果的研究,有助于投资者辨别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真实动机,对于监管部门化解股权质押市场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冬洁 《英才》2012,(3):86-88
在当前产业资本已初现端倪的市场结构下,会对底部形成怎样的影响?而寻找此轮增持潮中的"黑马"又需要判断哪些因素?这一轮的增持潮袭来,让紧绷的市场多少有了久违的暖意。按月度数据计算,在2011年12月到2012年1月,共计316家上市公司发布增持公告,大股东增持市值近70亿元,单月增持股份数及市值均超过减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容量持续扩大,抗风险能力逐渐提升,为企业集团整体上市创造了条件。同时,在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在全流通背景下易出现控股权的争夺,而整体上市可以帮助大股东借助企业定向增发路径以获得增持股份,维持其绝对控股权的地位。另外,大股东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可以分享股价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实现权益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大股东有强劲的动力谋求整体上市,集团公司整体上市可以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减少大股东利用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的可能,从而使整体上市后的上市公司的业绩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别从控股股东与非控股大股东的绩效函数出发,建立股权制衡的公司治理绩效模型,用以分析控股股东利益侵占和公司股权制衡的作用关系。研究发现:一方面,公司股权制衡受到控股股东侵占行为的操纵,表现为控股股东侵占对股权制衡的正向作用;另一方面,股权制衡能够提升公司治理绩效,表现为股权制衡对控股股东侵占的负向影响。另外,非控股大股东具有与控股股东相互合谋的动机,以实现对公司中小股东利益的联合侵占。  相似文献   

15.
郭倩  黎尧 《财会通讯》2014,(9):71-74
本文以2008年至2011年沪深两市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了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行为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并根据终极控制股东的产权性质将上市公司分为国有控股和民营控股,考察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间大股东资金占用与企业财务风险的关系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发现:大股东资金占用程度越大,企业财务风险越严重;相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国有控股股东的存在会抑制财务风险与大股东资金占用程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基于大股东主导的股权结构,以及金融体系和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完善,大股东们难免做出侵害外部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因此大股东增持的行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011年~2012年第三次大股东增持浪潮为背景,以254家存在大股东增持行为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大股东增持行为发生前后的绩效进行配对分析来对比公司绩效变化。实证结果表明:大股东增持后公司绩效未升反降,持有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收益也未有显著增加。而对于IRII指标高的上市公司则相反。进一步的验证发现,投资者关系管理的调节作用消除了大股东增持对公司价值产生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会降低资产负债率,控股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会提高资产负债率,大股东控制的上市公司同时存在着股权融资偏好和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通过对2007年和2008年上市公司数据的分析发现:大股东持股比例对资产负债率没有显著影响;股权性质对资产负债率、留存比率、负债结构有影响,其中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长期负债比率最高,自然人控股企业留存比率最高、资产负债率最低。  相似文献   

18.
李峻 《财会通讯》2009,(1):34-35
“掏空”是指控股股东为了自身利益将上市公司的资产和利润转移出去的行为(Johnson等,2000)。大股东掏空行为不仅损害了其他股东的权益,还会严重阻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如何减轻大股东掏空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已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极具中国特色的股权分置现象导致我国证券市场在发展中积累了诸多矛盾,上市公司并非股东的利益共同体,大股东的掏空行为屡见不鲜,中小股东合法权益遭受损害.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证券市场上的流动性问题,控股股东与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更趋于一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文章对股改前后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变化进行研究,着重探讨全流通时代股东之间在股份优势、资金优势和信息优势方面产生的新冲突,并从加强中小股东保护的视角提出新形势下的相关监管策略,以求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用事件研究法,选取沪深两市A股已经成功实施资产注入类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样本数据为研究对象,结合第二类代理理论,从注入资产的定价与质量、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对大股东侵害行为的影响等方面,通过实证分析资产注入后36个月的长期市场绩效,研究控股股东通过资产注入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