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一步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准确分析和把握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重要推动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动力;青年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是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动力。对这些推动力的深入挖掘,是当前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总结了基本经验,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群众所学习、接受和运用,进而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高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和对象,学生党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和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3.
高校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用社会主义核心观引领多元思潮,应对现代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所带来的挑战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共青团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具有其他组织无法比拟的群众基础、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为此,以共青团工作为载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使共青团工作达到了有针对性地创新。  相似文献   

4.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产物。红色文化建设包括红色文化的保护和红色文化的传承两个方面,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红色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依托红色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充分运用红色文化所蕴涵的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依托红色文化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运用红色文化所蕴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丰富经验去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5.
李昕 《商》2014,(7):82-82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载体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形成全方位、广覆盖、立体化、多渠道、网络状的大学生理论武装体系。  相似文献   

6.
《品牌》2014,(6)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必争之地,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必然选择。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文化价值取向模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空洞以及马克思主义边缘化等问题,因此,如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视角出发,探索统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已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命题后,学术界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涵义、路径、机制、原则、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目前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商》2016,(13)
现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重点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地研究与学习去发现问题,然后采取正确的措施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红色网站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加强红色网站的建设与管理对于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目前红色网站在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从网站的内容和形式入手,进一步探讨如何加强红色网站的建设和管理,从而更好地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近年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及实现途径三个方面浅谈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1.
深入分析马克恩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结构,切实把握思想政治理论的解读方法,是当前高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继而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所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解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结构,既需要关注学界现有研究成果,学会合理借鉴理论界已有模式,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支撑,也需要满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进行概括和描述的需要。依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结构,构建通俗易懂讲清理论“是什么”、深入浅出分析理论“为什么”、学会运用理论“怎么办”的理论解读方法.才能还原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的本意,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走出困境提供某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王恒朝 《商》2014,(50):71-71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多民族群众生活聚居生活、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多宗教信仰共同存在,同时存在很多问题,民族、宗教、文化问题交错,这些都迫切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来统领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而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云南成为了面向东南亚开放的“桥头堡”,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因此不断得到提高。但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外来思潮、思想的影响,产生了一些新得问题。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研究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策略研究,对于推进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总结,蕴含着历史、现实、未来三个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引意义,能满足廉洁教育时代需要、深化廉洁教育教学理论需要、指导廉洁教育教学实践需要。针对高校廉洁教育存在的教育主体内生动力不强,教育客体吸引魅力不足,教育过程合力不够的问题,从“两个结合”视角,提出高校廉洁教育要坚持与具体实际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坚持“两个结合”系统视角三点举措。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恩在创立自己理论的同时,始终注意向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宣传和灌输自己的理论,包括明确提出了“灌输论”的观点,亲自为无产阶级政党起草文件并注重宣传灌输方式的多样性等。列宁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创立列宁主义的实践中,也注重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包括进一步丰富发展了“灌输论”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并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斯大林在继承列宁事业、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也十分重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当前,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已成为各个领域研究的时代性课题。艺术类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有责任强化自身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知和理解,从根本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尽管艺术院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难,但它们也有其特殊的资源优势,因此,如何走出困境,充分利用好自身的资源优势,探索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殊路径,已成为艺术院校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王琦 《品牌》2014,(8):113-113
抗战时期,为适应抗日救亡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继续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辟了多种大众化途径。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实践始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紧密结合,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载体,这些基本经验对今天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任会芬 《消费导刊》2011,(13):18-20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为增强其有效性和针对性,应当把层次性原则作为推进大众化的指导性原则。以大众化接受主体的层次性划分为基础,就大众化的目标要求、主要内容和方法途径等方面如何坚持层次性原则进行了具体的展开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孙继海 《商》2013,(9Z):275-27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科学内涵由三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现实化,要想平稳有序的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持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需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张心慧 《致富时代》2011,(9):239-24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供了新理念。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念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关键是在通俗化、形象化、现代化上下功夫,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20.
陈慧 《商》2014,(25):67-68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总结、凝炼为三个“倡导”,这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巨大的意义,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当前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可以从学校教育、舆论宣传引导、加强党的队伍建设和政策推动。同时我们可以汲取西方价值观教育的经验,提高群众对价值观的认同感,继而在全社会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风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