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我国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和区位抉择,不仅受到转出区产业结构和区位特点的影响,还受到转入区产业结构和区位特点的影响。本文对上海及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上海和西部地区的区位商判断上海最适宜转移的行业及转向的地区。结果表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在上海集聚,而其他制造业正从上海转移出去;上海未来向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更有可能是转向重庆、四川和内蒙古三省。  相似文献   

2.
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域之间都客观存在着产业梯度差异。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东部地区利用地理区位和政策优势,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占据优势地位。经济快速发展。因近年来受到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和生态环境约束。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将受到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石化、钢铁、汽车、装备制造、造船)和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替代现有传统产业,是东部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也加快了东部地区传统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汪继年 《发展》2006,(6):47-48
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完全对外开放,在东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发展时期,国内市场科技经济的竞争格局是:东部地区的产业体系服务于国外发达国家的产业体系,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产业体系服务于东部地区的产业体系;东部地区的产业体系是国外发达国家产业体系的生产子体系和商业子体系,西部地区则为东部地区的发展提供能源、资源和市场。  相似文献   

4.
谢丽霜  陈颖 《改革与战略》2011,27(12):61-64
产业转移对各相关利益主体而言都有有利的一面,对这种有利性的高度认同和追逐,是产业转移得以发生的利益基础。与此同时,产业转移又是一个利益在转出区和转入区之间的调整和再分配过程,由于各方的利益诉求不同,区域产业转移在实践中的推进必定要面临多重利益矛盾的困扰。文章认为,为加快东部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应强化国家对区域产业转移的宏观引导和推动,建立区域协商互动机制,探索互利共赢的区域产业转移新模式,恰当定位和发挥地方政府在区域产业转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东部地区"推力"和中西部地区"拉力"的双重作用下,东部地区的高能耗产业开始向西部地区转移,产业转移给西部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西部地区成了部分行业的"污染避难所"。选取工业内部26个行业,运用产值份额、能耗份额及相应的产值贡献率、能耗贡献率来分析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各行业的转移现状及由此所带来的能耗变动,从而探索产业转移给西部地区带来的环境压力,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东部地区以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优势,率先大规模接受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加快推进了地区工业化、国际化。时隔30年,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趋向饱和及系列新问题出现,开始转入到腾笼换鸟产业升级换代时期,与国外转移产业汇合一起,向国内外次发达国家地区加速转移,继续推进更多国家与地区的工业化、国际化。  相似文献   

7.
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壁垒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五七  曹治将 《改革与战略》2010,26(10):103-105,132
受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东部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部加速迁移,我国区域产业梯度转移面临着新的调整与选择。中部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地缘优势、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正面临着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重大历史机遇。东部产业向中部转移仍存在诸多壁垒,制约了东中部产业深度分工和要素优化配置,阻碍了东部传统产业向中部迁移。东部和中部地区政府应进行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推动区际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新芝  陈斐 《改革与战略》2012,28(10):81-84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文章通过两区域产业转移模型进行分析,从经济势差、产业势差、成本势差、交易成本势差和技术势差五个方面对我国东部发达省级区域的产业转移转出势能进行综合评价根据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采用历年年鉴的数据测算出各发达区域产业转移转出势能的评分结果,并且运用了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结果检验.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利用率先开放和区位优势,抓住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发展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工业。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东部地区资本相对饱和.本地市场已难以满足资本增值需要。再加上土地、劳动力、能源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企业商务成本居高不下、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急需完成从规模扩张向结构提升的转变。其中.加工工业和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腾笼换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0.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良好机会,实现了快速发展,已进入工业化高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拓展阶段,加之土地、劳动力、能源等供给趋紧,企业商务成本升高,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日趋明显。为了推进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快速大规模转移,  相似文献   

11.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中西部环境优化及政策安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是我国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在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自发的跨区转移已经开始的情况下,目前我国促进产业转移的机制尚不健全,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有待优化。因此,东部发达地区应以产业政策为核心,在产业、土地、劳动力、能源资源、税收等五个方面实行区域差别政策,创造有利于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政策环境。而中西部地区也要提前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准备。  相似文献   

12.
施美程  王勇 《南方经济》2016,35(7):48-62
文章基于2004-2011年中国分省分行业的工业数据,将地区环境规制程度与行业特征相结合,采用倍差非线性计量模型,实证考察了环境规制强度的省际差异对不同特征行业就业的净影响及其就业集聚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强度的地区差异导致污染密集型行业的就业呈现向环境规制较为宽松地区集聚的趋势,基于行业就业人数和就业份额的实证结果均比较显著。将工业行业划分为高污染-高资本行业、高污染-低资本行业、低污染-高资本行业和低污染-低资本行业四大类,通过计算环境规制的边际就业效应发现,环境规制会对高污染-高资本密集型行业产生正向的就业效应,环境规制带来的负向就业效应仅在纺织、纺织服装和有色金属采选等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表现得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3.
《走向世界》2012,(20):22-23
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初步形成了以青岛炼化、丽东化工为龙头的石油化工,以海尔、海信为龙头的家电电子,以上汽通用五菱、福田雷沃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以明月海藻、康大集团为龙头的海洋生物及食品,以中海油、北船重工为龙头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以赛轮公司、双星公司为龙头的橡胶轮胎。以东佳集团、环球集团为龙头的纺织机械,以港洲实业、中远集团为龙头的仓储物流业等8大临港产业集群,2011年实现产值3042亿元。  相似文献   

14.
四川产业结构现状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爱民 《特区经济》2010,(12):201-202
2009年以后,国外产业转移和东中部产业转移的内容、动因和趋势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例如,国外和东中部的优质产业也逐步向西部转移,对于四川来说,如何承接产业转移、采取何种机制来保障产业转移是关键。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点探析。  相似文献   

15.
China has large regional variations in both factor endowments and leve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rinciple, som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will relocate to the inland regions from the coastal regions to take advantage of lower wage rates and land prices, provided that the regions are different enough.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empirically tested whether this kind of “flying geese” pattern of domestic industrial relocation has occurred on the ground or not. Using data from the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from 1998 to 2011, this paper shows the existence of the “flying geese” pattern of industrial relocation. Data show that before around 2005, the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was clustered in the eastern region of China, but it has since shifted toward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论述了我国的纺织工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并认为,为了实现我国纺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促进产业升级,加快行业集聚以及实施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从而使得我国纺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能够获得更为有利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纺织业是南通的传统和优势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基础。然而随着国际制造业的转移和周边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南通纺织业面临新的挑战,必须重新定位,并采取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吴迎新 《特区经济》2012,(1):271-273
研究各省区市优势纺织业的空间分布及演化过程,对于调整纺织业空间格局,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振兴纺织行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行业空间分布、行业规模水平、行业效率三个维度组合的分析方法,对1999~2007年各省区市优势纺织业的分布状况及变动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产业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国内上市公司并购海外公司案例数量逐年增多。本文首先介绍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系列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从家电产业、装备工业、能源产业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出发,以产业视角分析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机。最后通过思考得出自己的观点: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使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提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时机及产业发展程度不同,海外收购模式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0.
一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影响该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对中国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江西、山西、安徽、河南(这六个省简称为“中部六省”)的资源禀赋进行分析,测算作为产业接收地的中部六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要测算的能力包括在投资环境、自然资源、交通便捷、技术创新、劳动力成本等五个要素上表现出的单项能力及其综合能力。从产业集聚指数视角,分析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这五个省市简称为“沪苏浙闽粤五省市)当前产业发展格局,得出这五个省市那些具有产业转移趋势的产业分布范围。通过建构产业吸引力指数,分别计算中部六省和沪苏浙闽粤五省市之间的产业吸引力。从工业细分行业方面,横向对比分析中部六省在对沪苏浙闽粤五省市产业转移的承接当中,确定产业接收范围,以及接收的产业将如何分布。着重以湖南省为典型案例,分析该省在承接产业转移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测算该省在承接来自于沪苏浙闽粤五省市的产业转移当中,能够承接的产业领域和产业分布范围,并从招商环境、产业集群、企业自主创新、产业承接政策等方面,对该省承接产业转移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