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垫江万亩生态农业科技园”,是集生产、科研、生态、观光、示范、推广为一体,带动全且以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全服生态环境建设和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为主城区提供优质农产品和休闲渡假景区、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大型农业综合型项目。  相似文献   

2.
发展生态农业 促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的存在的四类环境问题。深入诠释了生态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相互关系,并从培育全社会的生态文化意识、形成大农业的生态农业发展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创新生态农业的科技推广机制和建设因地制宜的生态农业模式五个层面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李红  任玲 《黑河学刊》2010,(5):29-29,127
发展生态农业已经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黑河市爱辉区具有发展农业生态园区的各种有利条件。农业经济应实施以发展生态农业示范园和观光农业旅游因为主的“两园”战略。同时做好政策、管理、资金、运行机制等方面的规范和保障。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施江苏省“5112”教育富民工程,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配合朱门社区生态农业建设,协助社区快速打造“江宁区朱门社区生态旅游村”,江宁街道成人教育中心校本着贴近街道中心工作,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工作思路,结合街道2009年5月下发的《关于鼓励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在朱门生态农业园形成一定规模的背景下,依托朱门生态农业园的资源优势,在朱门社区居民学校对辖区及周边菜农进行特色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并将朱门生态农业园确立为南京市优秀培训项目实训基地,开展一系列教育培训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5.
与国际大都市上海仅一江之隔的启东市近年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际资本集聚长三角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全面实施接轨上海,打造承接上海和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第一平台,着力抓好“一港两区三园四带”的开发建设:一港就是开发建设吕四港;两区就是省级启东经济开发区和省级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三园就是精细化学工业园、滨海工业园和电动工具工业园;四带就是沿省道工业带、沿海绿色观光渔业带、圆陀角旅游风景带和环兴隆沙生态农业带,为启东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吕四港开发及其配套项目吕四港位于长江入海口北…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鄱阳县扶贫办主动策应省委、省政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围绕鄱阳县推进“中国湖城”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扶贫。2008年以来,扶贫办扶持了生态渔村、生态林业和生态农业,推进生态渔村50个,扶贫生态林3万亩,开发生态农业基地5个。  相似文献   

7.
为了实施江苏省"5112"教育富民工程计划,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配合朱门社区生态农业建设,协助社区快速打造"江宁区朱门社区生态旅游村"工程,江宁街道成人教育中心校在朱门社区对辖区及周边菜农进行了特色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并将朱门生态农业园确立为南京市优秀培训项目实训基地,让一大批菜农走上科技致富之路。文章着重从三个方面对"特色蔬菜"培训实践过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一)不同类型区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的基本途径  1.生态脆弱经济贫困区生态农业县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技术策略。  这类生态农业县建设的基本途径是:一是对恶化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重点是植被恢复;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基本农田建设;三是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即以提高粮食单产为启动点,压缩粮田面积,适度扩大林果牧业面积,农林牧综合发展。陕西延安就是典型代表,以坡耕地大垅沟栽培模式的应用为启动点,提高粮食单产,压缩粮食面积,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扩大林果草面积,农林牧全面发展。这类地区重点构建生态治理和恢复型技术体系。  2.生态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区生态农业县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技术策略  这类县域虽然交通不发达、经济比较落后,但生态资源优势明显,以南方条件较好的山地丘陵为主,主要通过如下三个途径发展生态农业:一是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持生态优势;二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三是大力开发生态型特色产品,发展生态产业,如江西省婺源县和重庆市大足市、安徽歙县生态农业建设就是这类典型。这类县域重点构建生态保护和生态产品开发型技术体系。  3.农业主产区生态农业县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技术策略  这类生态农业县以平原农...  相似文献   

9.
对广东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具有特定的产业体系,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这些产业聚集和融合形成生态城市。广东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分解为“四个加快”,即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加快发展生态工业,加快发展生态服务业,加快建设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橘海观光休闲生态农场的区位优势、地理位置、经济腹地等,然后在调查的基础上定位规划内容,并运用生态学基本理论、农业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对橘海生态农业园进行主要功能区的分区,对橘海观光休闲生态农场的整体运作系统进行了景观规划与设计。  相似文献   

11.
宋宝莉  何东  刘传辉 《改革与战略》2012,28(3):108-110,146
统筹城乡发展同步推进了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后产生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问题。在居住区及其周围发展生态产业,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发展生态产业可以通过三条路径进行:发展集生产加工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立体"生态农业,发展手工加工业及园区配套工业,发展休闲文化旅游业。  相似文献   

12.
王蕾  何忠伟 《科技和产业》2022,22(11):82-88
核算生态系统价值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价值实现之间的关系。以北京生态沟域涵盖的7个山区和1个浅山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地资源分布情况构建生态系统价值核算体系,对2016—2020年生态沟域生态价值进行核算,从时空变化角度对生态沟域生态价值和生态资源储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北京生态沟域生态价值的实现过程,提出实现生态沟域生态价值的机制路径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关小梅 《特区经济》2009,(4):193-195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的生态要地,其生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中华民族两大母亲河全流域的资源环境态势和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极大地制约着该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指出建立三江源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可以为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和制度激励,促进三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出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4.
发展和完善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对于实现不同主体功能区差异化的协同健康长效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相关研究的系统梳理整合,重点对国外区域规划发展变迁、国内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关研究以及主体功能区与生态补偿的相关理论基础、辩证关系、补偿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已有研究所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并再次引发人们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关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使西部地区因生态保护而做出的牺牲能获得合理补偿,不仅是公平原则的具体体现,而且有利于西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关系到全国生态环境安全的敏感性区域,其中人口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以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为研究范围,以区域内县域为分析单位,对2007—2018年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点生态功能区区域人口增长率、人口城镇化水平、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受教育程度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人口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且少数民族人口多,为人口净迁出区,劳动力人口占比较低.区域存在人口总量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发展水平低、外出打工农民比例大、农业人口迁移意愿不强烈、劳动力素质低、区域贫困人口多等问题.最后,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人口的发展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实现区域人口的均衡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社会主旋律的今天,区域发展研究中生态要素的测评也已不可或缺。文章在诠释生态社会内涵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从甘肃省2003-2012年的时序数据和我国西部各省份2012年的截面数据两个维度对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社会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社会发展呈上升趋势,但主要依靠经济要素拉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发展模式陈旧;在生态要素的影响下青海地区表现出了特殊的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借鉴已有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评价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模型对中国31个省区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基于因子得分及排名做出综合性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各区域不同省份生态文明建设差异较大,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相对较好的省份大多位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相对较弱的省份大多位于西北部地区和部分南部地区。最后为推进中国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郭学兰 《特区经济》2010,(9):195-198
新疆区域是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最突出的区域之一,生态环境恶化是制约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综合现有各种生态补偿模式,如何补偿是新疆区域生态补偿的重点问题。解决新疆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建立新疆区域的生态补偿法律保障机制,要构建合理的生态补偿法律体系,完善生态补偿法律保障机制,同时还要增强生态补偿法律、法规的实施监督。  相似文献   

20.
安树伟 《改革与战略》2010,26(11):112-117
三峡库区地处三峡水库周边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它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敏感区域。目前,三峡库区主体工程已经进入收尾阶段,综合效益进一步显现,但是库区后续发展将面临着一些特殊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艰巨,生态屏障功能亟待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消落区治理、污染物排放导致库区生态环境面临严重挑战,库区移民与水土流失问题直接影响到三峡工程的正常运行和功能发挥。未来三峡库区发展的方向是:以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坚持走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的文明发展道路,进一步落实移民扶持政策,大力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支持库区产业发展,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把库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带、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区、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三峡工程安全运行和充分发挥效益的关键保障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