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评价的方法论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后评价的方法论原则的3个方面,即“前后对比”与“有无对比”,逻辑框架主数据收集;对无项目时的项目后评价提出了四种对比方法,并对其步骤、应用、优缺点逐一进行比较,对介绍逻辑框架法和数据收集,文章从概念到方法都作了较为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电网建设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有必要对电网建设项目进行后评价,总结项目管理的经验教训,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为电力建设项目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逻辑框架法是进行项目后评价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通过对逻辑框架法的分析,以某电网建设项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具有评价全面、客观的优点。本文以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海24采油平台”建设项目后评价为例,按照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流程,从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建立、权重的确定,到专家评分和隶属度的计算,再到综合评价值的计算,详细介绍了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建设项目后评价中的应用步骤,为以后类似项目的建设和评价积累了经验,特别是为以后类似项目运用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后评价提供了示范。  相似文献   

4.
<正>"十三五"期间,湖北电网将大幅度增加中低压配电网投资。中低压配电网建设金额巨大,投资项目类别较多,传统的项目决策方式较难完成科学有效的决策,容易造成盲目投资和资金浪费。文章介绍了一种新型的配网项目库管理系统,运用该系统进行配网项目后评价,可以对配电网数据进行全面收集、整合、管理及分析,从而得出客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美国独立项目分析公司投资项目后评价方法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项目后评价工作在评价方法上主要是采用项目自身前后对比来评价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但往往由于评价单位缺乏用于横向比较的数据资料,因而难以有效地开展项目后评价项目后评价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组和所聘专家对项目数据资料的收集情况及评价人员自身经验的运用,缺少相对系统的、量化的、客观的评价体系.美国独立项目分析公司(IPA公司)的项目评价方法具有资料数据采集标准化、数据分析处理模型化、横向对比分析定量化和工作周期相对较短的特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6.
后评价的内容:项目后评价系列讲座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效益评价,即评价项目的财务和国民经济效益;影响评价,即评价项目对社会和环境广泛而又长久的作用和影响;持续性评价,即评价项目的可延续性和可重复性;过程评价,即评价项目从立项到投产运行全过程的执行和管理情况。  相似文献   

7.
油气勘探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与定量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油气勘探项目后评价的任务和目标,结合油气勘探项目的特点,勘探项目后评价工作内容一般包括目标实现程度、决策与部署、物探勘探、钻探勘探、投资与效益以及影响与持续性等方面的评价。勘探项目后评价的每个工作环节都需要优选评价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指标进行定义、分类和确立取值标准。建立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包括:全面性、目的性和可比性。要按照规范化、定量化的要求,建立勘探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勘探项目后评价指标可以划分为单要素指标和多要素指标,指标有数字型、概念型和模糊型三大类。实现指标要素定量化的方法有计算法、差减法和定性描述法。依据指标结果将项目划分出优、良、中、差的级别。在建立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同时,建立指标量化标准,实现勘探项目有效对比。有必要建立勘探项目后评价数据库,以提高后评价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北京市某地区丰水期的12例地下水水样进行水质评价,分别介绍了F值法、内梅罗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物元可拓法的原理,并编写MATLAB程序计算得出评价结果,同时对4种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F值法突出最大污染因素,评价结果偏大;修正的内梅罗指数法虽然降低了最大污染因素的影响,但不能精确得出结果;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物元可拓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但物元可拓法可以根据可拓指数判断水质变化的趋势。经过对4种方法的分析比较,可以为实际工程中合理选择地下水评价方案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9.
建设项目后评价方法和程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和《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指南》的出台,使我国建设项目的后评价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后评价工作对很多单位、个人还是比较新的概念。基于国内外后评价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重点介绍了建设项目后评价的主要方法和工作程序,特别是结合实际介绍了中国石油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工作程序。在中国石油全面推行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之际,希望能够引导各地区公司和相关单位提高对建设项目后评价的认识,了解掌握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为公司实现项目全过程管理,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益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LNG本身就属于一种高效清洁型能源,能够有效的改善空气环境,同时也可以避免环境污染问题。因此,LNG产业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对于投资项目而言对其进行项目后评价是十分有必要的。项目后评价能够针对完成投资的项目进行确定目标的回顾以及评价,也是项目管理的最后一环。基于此,文章首先介绍了LNG接收站建设的有关内容,再结合实际就项目后评价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1.
浅析电力建设项目后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阐述了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目的和作用,建设项目后评价与项目前评估的主要区别,介绍了电力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原则、内容、方法及程序,为电力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现有企业改扩建的方案择优方法中,对“有无法”和“前后法”作了对比评介,指出“有无法”脱离实际,参数难得,方法不可行,而“前后法”参数易得,时间可比,方法简单,而且不违背“资金的时间价值规律”。  相似文献   

13.
技术创新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创新项目是否选择的恰当、评价方法是否合理。技术创新项目 的选择评价方法有许多种,其中主要有:因素分析法;效益费用分析法(内含内部收益率法、净现值法、投资回收期法);经济评价法及优化法等。其中内部收益率法是技术创新项目评价决策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它不但可以用于对技术创新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价,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用于对不同技术创新项目的优劣进行比较。本文对内部收益率的计算方法及其在技术创新项目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一、内部收益率的计算 1.内部收益率的概念 内…  相似文献   

14.
双碳背景下,在高比例新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中,推动煤电机组转型升级和灵活性改造是煤电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有无对比法”,建立增量收益法和损失收益法2个模型,对煤电机组参与灵活性改造进行经济效益评价,以期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推动煤电行业更加有效地适应新能源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5.
建设项目后评价是建设项目决策和管理的一种手段,是建设项目基本程序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在实际项目运行中积累了一系列的问题,急需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的工作成效。在文章由项目后评价国外发展现状、趋势及其规律入手,联系我国项目后评价发展现状,研究了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中出现的机构、资金、法律保障等各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完善我国项目后评价工作的解决方法。这些解决方法,旨在不断帮助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对用“直接增量法”评价改扩建 (或技术改造 )项目损益问题进行了探讨 ,建议对项目不应简单地按“直接增量法”进行损益分析 ,而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注重海外业务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随着境外油气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开展海外油气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对项目后续的管理提升和效益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科学决策水平。对比海外作业者项目,非作业者项目通常话语权小、人力资源少、资料获取难度大,因此,在制定后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根据项目特点,建立更为灵活、简洁的框架结构,推动后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后评价成果能够得到有效反馈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张敬伟 《电力技术经济》2005,17(4):43-45,58
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项目自1998年底在全国近2000个县全面开工以来,六年的时间过去了,如何正确评价这一投资巨大、社会效益显著的重大工程项目成为项目决策者和管理者共同关心的问题.逻辑框架法为我们深入研究和解决这一评价问题提供一个有力的工具.它所提供的思维框架能够帮助我们对农网建设与改造项目的投入、产出、目的、目标进行深入剖析,以便正确评价该项目的效益与风险,提出改进对策,从而达到提高投资效益,改善项目决策和管理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丁酮肟的生产工艺,并结合了生产实际,从工艺流程及特点、原辅材料、生产成本、环境污染、项目投资等方面对磷酸羟胺法(HPO)和氨肟化法(HAO)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为了减少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对施工安全进行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建立了基于AHP-熵权法的工程施工安全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A项目进行了施工安全评估,结果显示该项目的安全管理状况为“较安全”,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但该项目在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监管人员的监管力度、安全培训情况及事故应急措施等方面仍存在安全隐患。针对以上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