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农业地理集聚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进步的影响,为促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进步提供政策建议。[方法]采用区位商法对丘陵山区农业地理集聚度进行了测算,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农业地理集聚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进步的影响。[结果]丘陵山区农业地理集聚度逐步提升,而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具有显著的跨期相关性,农业地理集聚是促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结论]要深入推进丘陵山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扩大优势特色产业种植规模,进一步提升农业地理集聚度;要着力构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投入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大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培训投入力度;要积极引导丘陵山区闲置土地向特色优势产业流转,积极鼓励丘陵山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户从事农业机械化生产经营。  相似文献   

2.
江苏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过程。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江苏大规模的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是从1996年开始的。1996年8月省政府在溧阳召开了全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同年11月省政府颁发了《省政府关于加快全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通知》,成立了省丘陵山区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了《全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十五”发展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和《江苏省丘陵山区经济林果中长期发展规划与开发指南》等,拉开了全省大规模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序幕,并迅速形成了丘陵山区开发热潮。“九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财政资金1800万元,专项用于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开发的重点是丘陵山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开发目标是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近几年,省政府多次召开了丘陵山区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丘陵山区水利水保现场会、丘陵山区治理开发现场会、丘陵山区小流域治理现场会。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山区经济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生态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为了有效发展山区农业经济,改善山区农业生态环境,必须探寻山区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立足于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对我国山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现状展开深入剖析,揭示了现阶段我国山区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存在的问题。基于生态经济学理论,展开一系列动态研究,得出了山区发展农业生态经济需要走协调发展道路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农户作为农业生产投入的微观主体,其农业投入行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影响重大。以安徽省平原地区和丘陵山区23个县(市、区)的353个农户抽样调查数据,构建农户投入质量模型,分析不同地貌类型的农户农业投入质量。结果表明:①平原地区农户土地投入质量、资本投入质量优于丘陵山区,而劳动力投入质量劣于丘陵山区;②土地投入质量低可能是丘陵山区农户资本投资收益低的原因之一,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人是使农业摆脱困境的根本途径;③劳动力投入表现出兼业化、劣质化,应鼓励耕地有序流转,扩大农户耕地经营规模,使耕地集中到种粮专业户手中;④农户农业投入主要是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投入较少,农药、化肥投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其施用已经进入"进退维谷"中。  相似文献   

5.
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根据我国30年来人地关系变迁的历史和未来人口城市化高峰期农村人地关系发展的初步展望,并借鉴日本、韩国的历史,提出土地经营规模扩大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可预见的未来,我国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可以户均土地1.0~1.5hm2的规模为参考目标,户均土地规模扩大2~3倍,发展中等规模农户(即新中农),实现初步适度规模经营。提出了因年老和残疾失去经营能力和向外迁移的承包农户退出农业承包经营的规模扩大机制,向退出土地农户的财政赎买土地,以及2027年第三轮承包重新发包的适度规模扩大途径。最后,指出了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6.
家庭农场规模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论与实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迄今为止,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家庭农场模式被证明是农业生产中最有效率的经营模式,但是,家庭农场模式并不等于小生产模式,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家庭农场规模呈不断扩大的趋势。本文运用经济学均衡理论对发达国家家庭农场规模变化的决定因素进行了考察,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制造业—农业工资比及劳动—资本价格比的提高是家庭农场规模不断扩大的主要决定因素。经济发展程度是各国家庭农场规模扩大的基础条件;制造业工资高于农业工资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驱动力,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家庭农场规模扩大的前提条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农用机械对劳动力的有效替代,使得家庭农场生产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技术进步成为家庭农场规模不断扩大的有效手段。但是,美国的经验表明,当一国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家庭农场规模的变化不再由劳动-资本价格比和制造业-农业工资比决定。  相似文献   

7.
孙颖 《农村经济》2003,(10):24-25
一、农民承包地使用权流转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我国农户家庭经营承包责任制经过 2 0多年的实践 ,已被证明是一种成功的制度。然而 ,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 ,一些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受到了土地规模小、土地经营极度分散、土地难以有效流转的制约 ,从而影响了农业经营效果。农户家庭经营耕地规模太小 ,大大限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 ,其客观上起到了维护传统农业分散化、手工经营特点的作用 ,不仅造成农业产业结构的单一化 ,也阻碍了机械化的规模作业 ,不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土地的流转能使土地向农业技术能手转移 ,激发…  相似文献   

8.
山地农业是山地区域农业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其发展水平关乎山区农业的基础地位。新化县地处丘陵地区,大部分土地处在山区,自然环境不足、经济发展落后、技术应用不足。为了改善新化县山地农业发展现状、促进当地山地农业发展,从自然环境、社会生产和社会发展3方面具体分析了影响新化县山地农业发展的因素,据此提出了新化县山地农业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山区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不能满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需求,已经成为制约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在分析河北省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即提高加强对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认识,探索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主体多元化的新路子,实现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形成山区农业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新体制,完善山区农业基础设施的法制化建设,使其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总体过程法制化的格局,使之成为具有一定自我保障、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产业.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山区,由于长期形成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决定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松散、脆弱,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缓冲外界影响的平衡能力差,加上大面积毁林开荒,几乎成为我国山区农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的日益恶化,严重破坏了山区农业生产的基础。重建、恢复山区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农业基础的问题,历史地摆到了我们的面前。山区农业要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得以  相似文献   

11.
皖西丘陵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西丘陵山区是安徽省老、边、穷地区 ,农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该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的分析 ,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以期能对皖西丘陵山区农业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河南农户养牛的基本特征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南是全国肉牛产业发展最快和规模最大的省份,全省养牛规模已由1980年的3896万头增加到1999年的13010万头,增长34倍,肉牛不但成为河南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也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河南98%的肉牛由农户饲养,以农户为主体的肉牛养殖业是河南整个肉牛产业发展的基础,农户则是这个基础的决策主体和利益主体,是肉牛养殖业发展的推动力量。加快肉牛养殖业发展,推动河南肉牛产业再上新台阶,就必须认识农户养牛特点,研究农户养牛的经济效益和行为,探索农户养牛的限制因素和对策。一、河南农户养牛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  相似文献   

13.
美国和日本农业规模化经营进程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运用1900—2010年美国数据和1930—2010年日本的数据,分析了美国、日本的农场数量、农户数量、耕地规模和农业政策的变化过程。美国、日本的农场/农户数量都经历了从快速减少到缓慢减少并趋于稳定的过程,两国几乎都用了3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了农场数量的快速减少及其规模化过程。两国农业最主要的经营组织形式分别是家庭农场和农户,而在日本兼业农户占农户数量的主体地位。在农业规模化进程中,美国和日本政府运用农业立法来保障和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并采取了信贷支持、价格补贴、土地流转等促进政策,鼓励和诱导家庭农场规模适度扩大。中国农业快速规模化的进程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及政府积极政策影响下可能只需要20年或更短时间。  相似文献   

14.
日本人多地少,农业经营规模也很小,和我国相似。六十年代以来它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努力扩大经营规模。其经验教训有许多可供我国借鉴。现介绍如下: 一、土改前后的情况 日本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由于人多地少,每个农户经营土地的规模一直很小。从1910—1941年全国540—560万农户,每户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2017年河南省6县3179户小麦种植户样本,实证分析了农机服务对不同规模农户的农地产出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中等规模农户的农地产出率较小农户和大农户更能从农机服务中得到改善。其原因在于,小农户更可能增加劳动投入,大农户倾向于自置机械以替代农机服务。进一步证据表明,中等规模农户的农机服务使用率更高,且农机服务与农地产出率存在正相关关系。本文研究表明,发展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并未得到他们的积极响应。随着农业主体经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纵向一体化可能成为未来农业经营的重要组织方式。从政策层面来说,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农机服务市场具有协调一致、相互推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最新的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2016年和2017年两期数据,考察了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对规模农户种粮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无论是纯粮食种植户还是粮食为主种植户,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皆显著扩大了规模农户的粮食播种面积;第二,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主要是通过促进规模农户转入更多土地来扩大粮食生产,对农户的种植结构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农业补贴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加大对农地经营者的补贴支持可成为解决当前农地流转不畅、促进规模经营、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是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将给农村经济带来一次新的飞跃。作为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农村信用社,不仅面临着支持农业生产发展、繁荣农村经济的任务,而且也为改善信用社经营管理、优化贷款结构带来了机遇。 支持农业发展是农村信用社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做为农业人口占总人数80%的中国,农业生产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多年的实践证明,农户贷款是信用社的立社之本,分析信用社的资产构成,同样可以发现只有农业生产这部分贷款才是信用社生息盈利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8.
社区支持农业(CSA)情境下农户生态种养的实践,是促进生产者增收、提高消费者饮食健康和改善农业资源环境的一种可行性方案,但农户生态种养却陷入高劳动投入的困境。为破解这一难题,文章综合运用单案例多层次分析和等产量曲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动态分析了农户生态种养高劳动力投入困境的生成路径、成因、程度及对策。研究表明:结构调整、规模扩大和方式转变是农户高劳动力投入的主要生成路径,具体表征为生鲜食材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高频率高复种指数下的种养规模扩大和劳动对化肥农药等资本密集型要素的替代。据此提出了公开共享农业绿色种养技术“、干中学”式的技术累积精进、种养规模结构的调试优化和构建支持农户生态种养政策扶持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1985年以来我国工农业发展失衡状态日趋严重。农业问题的实质是国家工业化长期偏斜发展,大工业结构偏重,资金密集型来得过早,服务业发展滞后,从而排斥劳动力;农村工业化滞后,剩余劳动力转移迟缓,农户土地规模过小,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要解决农业问题,必须转换经济发展战略,由总产值高速增长转变为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为中心,由“剥夺农业”转向工农业平等发展,并实施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长远政策和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20.
日本农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与中国虽然农业发展水平不同,但在农业生产组织结构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都是以农户为单位;分散经营,规模狭小;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等.要准确把握日本的农地流转制度的特点,首先要了解日本的土地制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