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奥运会的确是一个巨大商机,但对于赞助商而言,取得奥运会的官方身份仅仅是拿到“敲门砖”而已,并不意味着已经赢得了这一场商业比赛——就像格兰仕空调,十个人中有九个人猜不到它也是奥运会的空调赞助商。 奥运不仅是奥运赞助商的奥运,也是所有企业的奥运。某种意义上,非奥运赞助企业并非就是出局者,因为他们也完全有机会合理合法地利用奥运资源进行市场开发和营销。  相似文献   

2.
《经营者》2008,(1):98-100
体育激活2007 2007,体育营销前所未有的火热。2007年是奥运会到来之前的加速年,这一年无论是奥运赞助企业还是非赞助企业,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搭乘上了奥运营销快车。在他们眼中,体育营销正在成为企业决胜市场的新利器,那些优秀的企业给中国体育营销史划上了一笔精彩的印记,那些优秀的企业也给中国商业史上留下了一个个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3.
《经营者》2008,(1)
<正>体育激活20072007,体育营销前所未有的火热。2007年是奥运会到来之前的加速年,这一年无论是奥运赞助企业还是非赞助企业,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搭乘上了奥运营销快车。在他们眼中,体育营销正在成为企业决胜市场的新利器,那些优秀的企业给中国体育营销史划上了一笔精彩的印记,那些优秀的企业也给中国商业史上留下了一个个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4.
蔡国良  王强 《数据》2012,(7):22-23
正举世瞩目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在即,企业的奥运营销正风生水起。在这场商战中,赞助营销与埋伏营销的抗衡问题日益突出。赞助营销犹如"豪华大餐"——体面、品种齐全,但为此需支付昂贵的费用;而所谓"埋伏营销"是指非赞助者通过各种营销传播活动,使消费者误以为他  相似文献   

5.
自从奥运圣火在奥林匹斯山上点燃以来,赞助与奥运总是相伴共行;没有赞助的奥运曾经一度走到了难以续继的境地。就在奥运陷入危难境地的时候,美国人尤伯罗斯在奥运会中成功运用商业赞助,不但拯救了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促进了世界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开创了奥运会历史的新纪元。现代奥运在企业的赞助下得以健康迅速地发展,同时众多世界知名企业及其品牌正是借助奥运赞助的平台,才得以名扬四海享誉五洲。奥运赞助作为体育赞助营销中的一个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体育赞助产业中处于龙头的地位,起着模范的作用。因此,对奥运赞助营销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具有理论的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国际通用的赛事赞助营销的投入比例为1比2.8,到1比3这意味着花一元钱获得奥运赞助商资格后,至少还应投入2.8到3元钱进行后续的营销和传播。因此获得奥运赞助权只是拿到了一张奥运营销的入场券。要真正实现一次完美的奥运营销,还要看入场后企业都做了什么。  相似文献   

7.
《经营者》2006,(6):24-29
当时间行走到今天,距离北京2008奥运会还有不到900天的时间,对于那些欲借奥运起飞的企业来说,奥运营销已经到了最后决战时刻,环顾那些站在奥运舞台上的中国企业,我们意外发现:一些花费重金跻身奥运赞助计划的企业,在奥运营销方面的表现却并不出色。其实,奥运并不仅仅是个资本秀场,更多时候,它是一次企业营销能力的大考场,企业打上奥逛标签后,并不意味着财富和品牌的自动累加。因为,奥运营销不是“奥运!企业”的简单组合。如果奥运是一个营销杠杆的话,那么,当前中国企业的挑战在于如何找到一个精准的支点来撬动财富,今天,许多关于奥运营销的案例、理论到处在流传,但依然存在一个问题,当下,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编按]  相似文献   

8.
近日,恒源祥集团率先成为"2009-2012年中国奥组委合作伙伴"。这也是中国奥委会全面开展商业化运作签约的首家合作伙伴。随着奥运的结束,消费者的目光开始从各赞助企业一场场的营销大戏  相似文献   

9.
《新远见》2006,(Z1)
奥运营销,已经以奥运赞助的形式缓缓拉开了序幕。由于资金和名额的限制,能够成为TOP伙伴和北京奥运赞助商的企业毕竟有限,包括国际赞助商在内总共也不超过40名。剩下的那些中国企业怎么办?他们也期望参与奥运,应该怎么办呢?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中国有1000万家中小企业、北京有30万家中小企业,分别占据国内企业、北京市企业的绝大多数。年初对国内500家企业的“商机意识”调研显示,国内企业对待奥运商机态度各不相同: 8.4%的企业认为与己无关,因为自己不是做体育产业的。26.8%的企业消极等待当地政府布置任务,也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53.2%的企业在通过多方渠道寻找机会,但还没有打开思路,不知从何处入手。11.6%的企业已经作好充分准备,与奥组委紧密联系,并且已经大胆出击,方案已经比较成形,但这类企业主要是开发建设性项目的大企业。得不到奥运伙伴、赞助商、供应商的资格,不熟悉奥运规则,一部分中国企业保持着继续观望的态度,想等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加入机会;另外一部分则计划通过赞助赛场城市帮助自己建立与奥运的联系,事实却是他们仍然无权使用与奥运相关的任何标志,包括五环标志以及北京奥运的LOGO;还有一部分企业开始积极地寻找机会,制定自己的奥运方案,他们希望得到卓有成效的、能够吸引大众眼球的营销策略。中国企业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奥运营销,并借助奥运平台达成自己的战略使命呢?为了帮助广大的中国企业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成立了“智动2008工作室”,并辟出了《智动2008》专栏。在这里,我们组织了专业的体育营销咨询顾问为中国企业的奥运营销出谋划策,帮助他们制定奥运战略,规划奥运策略,为他们解答奥运营销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我们还将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中国企业传播奥运相关知识;同时,《智动2008》将为众多希望投身奥运的企业提供一个良性交流平台。在这里,志同道合的管理者们将共事奥运营销的成功与失败,共品其中的苦辣酸甜。  相似文献   

10.
刘永炬 《经营者》2007,(14):77-77
国内其他一些企业,不是一类的,那这第二类的奥运营销应该怎么做有很大的学问。所以说,利用奥运会本身做宣传,企业一定要明确自己想要得到的是什么,否则,一类赞助只能得到三类效果。  相似文献   

11.
边看边说     
对于众多消费者,奥运赞助商仅仅是一个官方称谓,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赢得了这一场商业比赛。贵刊2007年12月号的封面文章《出局者的2008》报"出局者"的精彩  相似文献   

12.
因为高昂的赞助费用,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北京2008奥运合作伙伴、北京2008奥运赞助商以及北京2008奥运独家供应商这四种形式的奥运赞助几乎全部被国内外各行业的一线企业占得。那么,非奥运赞助商们该如何在奥运中有效营销呢?  相似文献   

13.
埋伏营销(Ambush Marketing)对于那些无法获得稀缺时间赞助资源或机会的企业来说.无疑是获得奇效的营销机会。埋伏营销作为一种营销策略.“成本绩效理论”显然是其内在动因.李宁成功的营销实践.证明了企业即使不能成为奥运赞助商.也可以通过埋伏营销手段.创造良好社会形象并提升其自身品牌。  相似文献   

14.
借助奥运会这个四年一次的体育盛事,可以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因而企业为了能在这个有限的平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而绞尽脑汁。花费巨资成为奥运赞助商的自然可以名正言顺顶着奥运会的光环进行营销,没有拿到奥运赞助入场券的企业也要千方百计沾上奥运的光,采取各种“擦边球”的营销手法,使消费者误以为自己就是奥运赞助商,  相似文献   

15.
《新远见》2006,(Z1)
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赞助计划是最为全面的一揽子计划,产品类别众多,营销期长达五年。赞助企业享有使用2008年奥运会、中国奥委会和中国奥运代表团品牌进行市场开发的权利。该计划力求巩固、加强和保护赞助企业的特有权利。  相似文献   

16.
其他     
《经营者》2008,(12)
圣火传递:带来"一大把"商机近期,圣火开始了在中国境内的传递,很多大企业也随之展开了圣火营销活动,虽然很多中小企业也迫切希望能够借助奥运圣火展开营销,但由于经验和营销能力都还有所欠缺,所以他们要想找到市场切入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相似文献   

17.
企业进行体育赞助的七种武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体育赞助作为营销的新手段,但是不少企业对体育赞助的认识还处于盲目的、自发的状态。本文分析了企业体育赞助营销中常用的七种方法,希望有助于企业的体育赞助实践。 一、基于战略思考 企业的战术行动总是基于一定的战略前提下的。因此,首先一点,企业体育赞助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企业不是为了赞  相似文献   

18.
随着健康观念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日涨,体育营销也就在这个环境下产生了。而赞助式体育营销主要是指企业对一些重大的比赛、事件等进行赞助,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我国的赞助式体育营销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还不是很成熟,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解决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体育营销的发展。为此,本文对我国体育企业品牌赞助式营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体育企业品牌赞助式营销的策略,希望能够对我国体育企业品牌的营销带来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9.
<正>当时间行走到今天距离北京2008奥运会还有不到900天的时间对于那些欲借奥运起飞的企业来说奥运营销已经到了最后决战时刻环顾那些站在奥运舞台上的中国企业我们意外发现一些花费重金跻身奥运赞助计划的企业  相似文献   

20.
北京2008年奥运会即将拉开战幕,而欲借奥运东风的各路企业所展开的体育营销活动,却早已处在酣战状态。尽管赞助奥运会的门票有限,但许多企业通过各种方式,想法设法搭乘奥运的便车,开展形形色色的所谓“伏击营销”、“错觉营销”、“曲线营销”等,将整个市场搅得鱼龙混杂,令公众真假难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