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利润产生影响是不容置疑的。房地产企业作为会计准则变化后的分析主体,主要论述了公允价值政策、投资性房地产、所得税政策、债务重组、存货计价方法等主要会计政策发生变化后对上市公司利润带来的影响,同时以上市房地产企业的财务数据为依托,分析新准则实施对于房地产企业利润产生的具体影响,并对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债务重组会计准则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对规范企业债务重组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会计准则体系的不完善、证券监管规则导向的扭曲以及会计监管力度的不足,致使上市公司屡屡能够利用债务重组准则进行利润操纵。2006年实施新准则后,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实践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使得债务重组交易更加复杂,监管难度加大,本文在剖析两个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监管对策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杨曾 《投资与合作》2011,(10):98-98
随着2006年新债务重组准则取代2001年的旧准则,债务重组已经成为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比较2006年与2nm年的会计准则在债务重组方面的差异为起点,采用实证方法研究部分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占利润之比的变化情况分析其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财政部发布的新会汁准则,不会影响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但相关会计处理原则的改变,将极大地改变某些公司的财务报表数据,使得上市公司利润在短期内发生剧烈变化,从而对上市公司业绩评价和资产估值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就新会计准则中那些对企业利润产生较大影响的部分条款进行分析。一、债务重组中债务人损益确认  相似文献   

5.
吴植勇  赵勃 《会计师》2009,(10):82-83
<正>一、引言新会计准则与旧准则相比,在许多方面进行了重大修改,其中,债务重组准则的巨大变化是新会计准则一大显著特点。旧准则下,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阻止了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而新准则下,债务重组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允许债务人将产生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非货  相似文献   

6.
新旧会计准则在债务重组的定义、入账价值属性、债务重组方式以及会计处理等方面有较大不同。新准则下企业进行债务重组,债务人多确认债务重组收益,从而增加当期利润;债权人多确认债务重组损失,从而减少当期利润。  相似文献   

7.
新会计准则背景下若干投资机会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及国家有关媒介发布新会计准则的消息以来,受到了广大会计人员的热切关注。这份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新规则,将于2007年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推行,随后会逐渐推广到所有公司。新会计准则的变革,主要在四个方面有了重大调整:即“跌价准备计提”、“债务重组方法”、“存货管理”及“公允价值应用”。而这四个方面将对企业的利润、每股收益等财务指标发生重要的影响,这些财务指标对于上市公司的投资者来说,其中所蕴藏的投资机会值得投资者重视。  相似文献   

8.
每到年米重组时,上市公司有关资产重组的公告就陡然增多。但是引人注意的是,原来颇为盛行的债务重组近来不再唱主角,取而代之的是资产置换、出售、收购等重组行为。其原因是财政部颁布的债务重组准则做了重大调整,遏制了企业通过债务重组调控利润的途径。与以往报表式重组相比,新会计准则将债务重组收益确认为资本公积金,  相似文献   

9.
自2007年,我国的上市公司已开始执行财政部发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在1998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在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投资这三个准则中曾经引进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而由于当时我国市场不成熟,公允价值的确定又具有主观随意性,上市公司便利用公允价值的这一特点操纵利润,因而财政部在2001年修订企业会计准则时,又明确取消了公允价值.  相似文献   

10.
1998年6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并于1999年1月起实施。但在实务中,有些企业利用会计准则条款人为调节利润,操纵企业业绩,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公允判断。结合中国实际,财政部又于2001年1月1日发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新准则针对如何确认债务重组损益、如何运用公允价值等方面做了较大调整,目的旨在简化债务重组业务的会计处理,遏制企业进行业绩操纵。下面从实务应用角度对修订后会计准则的关键点和难点进行简要分析。一、关键点1.正确确定一项债务重组业务应否按准则规定进行会计…  相似文献   

11.
艾丽 《中国外资》2009,(24):75-75
新会计准则的发布与实施,是我国会计界的里程碑。新准则中的一大亮点就是在债务重组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同时为了防止公允价值被滥用而出现操纵利润的行为,准则又“人为”谨慎地规定了公允价值的使用前提,也就是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取得与计量”。本文将探讨公允价值对债务重组产生的影响,并给出一些相关性的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的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对债务重组准则进行了再次修订,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以下称新准则)。此前采用的债务重组准则是1998年6月发布、2001年1月进行了重新修订的(以下简称旧准则)。新准则较旧准则在很多方面有了较大变化,本文从新旧准则对债务重组的定义、重组方式、会计处理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作一比较分析。一、新旧准则的定义比较1998年第一次发布的旧准则对债务重组的定义表述为: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而2001年修订后的旧…  相似文献   

13.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其中新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执行。此次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包含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当中,最引人注意的变化是关于公允价值(fair value)的引入。在38条新准则下,变化较大的则有债务重组、跌价准备计提、存货等。  相似文献   

14.
浅议债务重组中对债权人行为的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债权人的法定求索权决定了债权人在企业债务重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财政部发布的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以下简称新准则),对于防止企业通过债务重组“文件制造利润”的再度发生,对于规范上市公司的债务重组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推动上市公司进行实质性重组的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但从近几年我国进行债务重组的实际来看,债权人在债务重组过程中的行为仍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新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推行。新会计准则体系将成为促进当代中国企业真正发展的又一推动性制度。而其中的债务重组相关准则有了原则性的变化,成为新准则中被关注的亮点之一。本文将通过新旧准则及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对比分析,来对变化后的债务重组的利益人的影响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6.
浅析新《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淑贤 《上海会计》2001,(12):34-35
2001年1月18日财政部发布了经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准则的实施将对我国的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产生重组影响,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对那些靠债务重组,关联交易等操纵利润的行业进行强有力的遏制。  相似文献   

17.
一、公允价值的有关规定及其影响 1.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规定 新会计准则中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模式,将会对上市公司相关投资业务的业绩产生一定影响.此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准则中采用了公允价值.  相似文献   

18.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以下简称新债务重组准则)。新债务重组准则实现了我国会计体系建设的跨越性突破,体现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但新准则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着尚待解决的问题,如财务困难界定、公允价值运用、资金时间价值、债务重组收益以及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等问题。本文拟从债务重组的演变、新旧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变化、新债务重组准则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探讨,并对进一步完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衡睿杰 《财会学习》2016,(15):125-125
企业债务重组是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基础上,债权人在债务人出现财务困难,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新准则费的发布造成部分企业经济财务出现困难,原本采用旧准则,然后把债务重组中所现差额归到当期损益科目,对其进行盈余管理,进一步控制利润行为不会再实现。文章以企业债务重组事项差别为基础,对上市公司进行分析,阐述我国企业债务重组出现问题。  相似文献   

20.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以下简称新债务重组准则)。新债务重组准则实现了我国会计体系建设的跨越性突破,体现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但新准则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着尚待解决的问题,如财务困难界定、公允价值运用、资金时间价值、债务重组收益以及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等问题。本文拟从债务重组的演变、新旧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变化、新债务重组准则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探讨,并对进一步完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