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变化,近年来跨国企业从华撤资的现象时有发生;然而,这些撤资却存在"迟滞"现象.文章从实物期权的视角,以日本的跨国企业为样本,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跨国企业从华撤资"迟滞"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所在行业的需求不确定性与投资不可逆性影响了日本跨国企业的从华撤资决策,投资不可逆性越高与需求不确定性越大,日本跨国企业从华撤资时越有可能发生"迟滞";(2)跨国企业的投资不可逆性和多元化程度对不确定性影响撤资"迟滞"具有调节作用,投资不可逆性强化了不确定性对撤资"迟滞"的正向影响,而日本跨国企业在华的多元化程度则弱化了这种影响;(3)分支机构的冗余性和灵活性对跨国企业从华撤资"迟滞"都具有正向影响,即日本跨国企业在华分支机构的冗余性和灵活性都提高了分支机构被撤出的风险.文章的研究结论不仅有助于跨国企业理性地对待东道国市场的不确定性,避免盲目地撤出东道国,而且有助于跨国企业选择合理的撤出对象,优化在东道国的分支机构组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眼于日本汽车在华销售情况的相关数据,采用自组织数据挖掘的GMDH模型方法,定量分析了日本地震对日系车及其零部件在华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地震后在华日系乘用车销售经历了一个由涨-跌-跌-起-正常的过程,且大地震对日系车在华的生产和销售影响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日经济关系非常密切,为了使中国经济能更好地发展,中日双方今后经济合作更加顺利,探索其人才本土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在华日本企业人才本土化情况,并对在华日本企业人才本土化缓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论近十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历史由来已久,虽然日本对华投资金额、项目数时高时低,但在对华投资国别(地区)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主要从日本对华投资现状、日本对华投资新特点及趋势以及日企在华投资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清楚、客观地分析了近十年日本对华投资的情况,提出要以“平常心”客观看待日本对华投资的发展趋势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从中国现状出发,提出相关对策,为更好地促进日本在华投资升级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日本在华软件业的投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大量的事实为依据,分析了中日企业在软件领域的合作,介绍了日本企业在华的战略投资、合资办企、建立研发中心与实验室等合作内容,阐述了日资企业在华投资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时代经贸》2010,(23):135-135
华糖洋华堂商业有限公司是日本最大零售企业集团、2009年世界500强排名第129位的柒和伊控股集团旗下伊藤洋华堂在华投资企业。作为国务院首次批准成立的中国第一家合资连锁商业企业,华糖洋华堂商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10月7日,注册资本6500万美元,总投资1.33亿美元。  相似文献   

7.
今年7月份,原总经理柳川昌已经任期届满返回日本马自达总部,长安马自达迎来了第一任总经理藤桥稔重新上任。在经历了去年的负增长之后,原总经理重回中国。藤桥稔临危受命,杀了个"回马枪"。2012年7月2日,长安马自达对外公布了公司高层人事变更的最新动态,原公司总经理柳川昌任期届满,即将返回日本马自达总部,长安马自达第一任总经理藤桥稔重新执掌长安马自达。经历了201.1年全年负增长,藤桥稔的回归,使长安马自达看到了希望。事实上,藤桥稔这一记"回马枪"早已是有迹可循。根据马自达去年公布的销售数据,马自达在华业务早己深陷困境。2011年,马自达品牌在华销售  相似文献   

8.
当前环境下日本对华FDI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中日“政冷”环境下,作者分析了近年来日本在华直接投资的状况,并对中国未来继续吸引日本FDI的前景做出展望,认为只要做好几方面工作,中国可以对继续吸引和利用日本FDI抱有积极心态。  相似文献   

9.
《经济》2013,(4)
为了进一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同时也是贯彻落实"让建筑更安全"的使命,建华管桩近期开展了以"全员参与、提升品质"为主题的2013年度质量竞赛活动. 位于苏中地区的南通汤始建华管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通建华"),就在集团这场质量管控比赛活动中,管出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因为验货要求太严格,砂石供应商被"逼"得出大价钱包租大海船,不装其他任何货物,只运专供建华管桩的原材料. 联佳贸易有限公司是国内一流的建筑用砂石供应商,公司副总经理龙晓虎向记者说起这件事,"为了稳固我们和建华管桩这样优质客户的关系,公司特地包租了6条5000吨级的海船,专门用来运输向建华管桩供应的砂石".  相似文献   

10.
梁锶  王珏  向先文 《生产力研究》2011,(2):50-51,119
小岛清认为日本跨国直接投资是看重东道国低成本优势的"出口导向型"直接投资。小岛清提出的模型和观点是对20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国外直接投资实践的理论总结,但在相隔了的二三十年之后,日本企业的投资模式是否产生了变化?在中国面临产业升级的今天,如何重新认识与利用日本在华直接投资就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1.
由无锡轻工学院华静娟、伦世仪、邬显章、吴观剑,天津轻工学院赵晋府、高焕春,无锡化工局许世珍组成的发酵及食品工学代表团,于1985年11月11日至30日在日本进行了考察。考察期间,访问了九州大学、北海道大  相似文献   

12.
《经济》2015,(1):56
2014年10月,江西上海商会副会长陈宇失联;2014年8月,湖南株洲温州商会常务副会长陈聪华欠下一大笔债务之后选择"失踪";2014年6月,安徽桐城市总商会会长刘克胜失联;2014年5月,福建龙岩长汀商会会长黄水木运用商会会长身份,以需要支付澳洲风情园地价款的理由通过民间借贷融资,因资金短路跑路;2014年2月19日,担任过诸多商会副会长职务的黄璋宝被警方抓获,涉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日本商会"日前发布的《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2012年白皮书》显示,2011年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同比增长49.6%,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了78.3%。该商会会长小关秀一表示,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廉价劳动力的优势逐渐消失,在华的日本企业因此迎来拐点,但中国作为市场本身的潜力越来越大,中国人的购买力不断增强。这就是从整体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对日出口贸易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关系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彬 《当代财经》2007,(4):105-108
东道国出口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不同关系下的政策含义不同.协整分析中国对日出口贸易与日本直接投资关系的结果表明:二者之间既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又存在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的调整机制.中国对日出口贸易对于日本在华直接投资具有单向因果关系,我国应该通过实施促进对日出口政策,而不是仅仅依靠优惠政策吸引日资.  相似文献   

15.
隋丹 《现代经济信息》2012,(12):240-241
本文解析了日本信息服务业的规范化定义,分别从产值规模、人才现状、服务客户领域和地域别领域分析了目前日本信息服务业的规模和现状,最后根据日本信息服务业市场发展特点,预测今后日本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对于判断国内对日离岸外包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于1988年8月27日在北京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关于鼓励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以下简称《中日投资协定》)。从80年代初开始,我国政府为完善保护外国资本的国际法律制度,和瑞典、德国、挪威、澳大利亚等近20个国家签订双边投资协定。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具有邻近的地理条件。历史上,中国和日本一直保持着贸易往来。自1979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两国间的贸易和投资迅速增长,日本在华投资遍及我国20多个省、直辖市,投资总额仅次于香港,是向我国输出资本的主要国家。我国目前虽无大量资金到日本进行投资,但我企业走向海外势在  相似文献   

17.
刘建平 《开放时代》2007,3(6):76-93
抗日战争时期,日共领导人野坂参三从共产国际来到延安领导反战运动,中共具体认识了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而与中国人民共同战斗的"日本人民",这是"中日人民友好"思想的历史原点。野坂参三还为中共开创了正式的日本研究,所培养的专业干部也成为新中国对日工作和日本研究的骨干。因此,新中国的"人民外交"和中日友好事业是反对日本军国主义斗争的国际主义"人民历史"的延续。但战后美国单独占领和保守政治统治下的日本存在的是"日本国民"而不是"日本人民",基于意识形态性的"人民"日本观的对日外交政策难免受到挫折。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对日劳务输出的方式二战结束后,日本禁止企业雇用外籍劳动者。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1981年,法务省正式在签证类别上设立了"研修"的在留资格,以这种变通办法引进外籍"研修生"来日本研修,缓解劳动力不足。中国对日劳务输出就是在研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全面落实以及有关法律的不断完善,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在中日双边关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1979年以前,日本在我国的投资项目仅有2个,总金额不足50万美元.1984年后,日本的在华投资增长较快,投资领域包括电器、医药、建材和啤酒生产,以及餐厅、饭店、租赁和出租车等行业.日本来华投资的公司,大部分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如日本大塚制药有限公司与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在天津合资举办的中国大塚制药有限公司,1984年初投产,同年7月  相似文献   

20.
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逐步下降,暴露了日本企业经营管理的缺陷。针对这一问题,从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战略、本土化进程、社会责任及文化差异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日本企业在华投资的竞争力缺失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